版本一: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两处相思同沐雪,此生也算共白头。
版本二:
山河回首几多愁?独立寒冬双泪流。两处相思同沐雪,此生也算共白头。
版本三:
忽有故人心上过,山河回首几多秋。相思两处同飞雪,遥作此生共白头。
此七言诗的版本一,是前不久我无意中在抖音里看到的,当时颇有感触。除平仄外,立意,构篇,逻辑,表达,意境等,都相当符合俺自己赏诗作诗“三三制”的的审美标准。
我是这样解读的(请恕啰嗦):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
偶然触动心绪,想起当年的初恋(也可能就是单相思)。岁月如梭,物是人非,昨日青春,不复再来。
两处相思同沐雪,此生也算共白头。
如今天各一方,同是飘雪的季节,不妨以洁白的雪花,聊以见证当初的那份情愫和今日的这般感念,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我喜欢这样的诗。因为她具有“直指人心”的魅力,不论具象或抽象。
然后我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出处,发现第一句是引用清朝龚自珍的原句,其他三句是不知名作者的创作。进而我在知乎上,又看到有网友为版本一调整了平仄,就是此诗的版本二。其调整的结果符合新韵的平仄,但是很可惜,味道损失很多(个见)。
遗憾之余,我也尝试了一下,尽少改动地调整了一下平仄,使之符合平水。这就是此诗的版本三。
继而,我把这几个版本发给若干文化水平较高的朋友(但多数不懂格律)。得到三个结果:其一,他们都未取版本二;其二,部分人倾向版本三;其三,多数人一遍看下来,直接喜欢版本一,一位歌词创作有成的朋友(懂格律)认为,版本一表达自然流畅,版本三虽然意境相当,但对比细品,依然有斧凿之痕。
这个“小调查”虽然只是很小范围的个见,却触动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困惑和看法,比如:当代创作格律诗是否仅仅是自己的把玩?或是极小范围的文字游戏?有没有传播的潜力?格律诗的创作与时代风格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她的表达和意境具有什么新的特点?等等。这就是我以此七言诗,求取诗友们看法的缘由。
以后酒酣时再继续胡思乱想~~
再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