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2009-06-15 17:04:56
[剪灯人语]盈盈一水间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象棋名词)楚河汉界
制谜:秋雨无声 评析:纳兰小令
这样一条谜挂在了行网的亲射虎版中。乍看时,这样美的成句面,无论如何联想不到象棋名词上去。这谜高挂了几天,无人猜射,听得提示说:不必懂棋,在边上看看也便能明白。于是有人猜出了“汉界”。想着是对了。“汉”代银河,约莫说得通,“界”即界限、隔开,恰到好处。只是惋惜,这“脉脉不得语”的情境未曾描摹出。
常常见到一些扣合非常工整的谜。比如“游记唐诗”。然而嚼之干涩,全无血肉,只瘦嶙嶙一副骨架罢了。这样的谜也不能说不好,但要人喜欢就差强人意了。当下有些可惜了这条面。面的出处实在要算得我最喜欢的古诗了。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七夕的相会不过霎那,虽说一刻的金风玉露,抵得人间无数,然而却偿不偿还得尽,那些苦苦捱守的晨昏朝暮?那些愁肠百折,却又欲罢不能的岁月呵!无怨又无望地,任由年华从指缝间流走,无法用永恒的生命换得与爱人多片刻的厮守。
这样的抵死缠绵,流传千年的神话里隐秘的凄苦,这样的辗转反侧,这样的悱恻孤独……又怎么会是一个象棋名词所能描画得出?想着要求也未免高了,看谜不求一则则皆抢人眼球,妙解生花,至少没有大谬,也说得过去了。
及至揭底:楚河汉界。惊喜交集,以至于不敢相信。且不说这底是多么熟稔流利,妇孺皆知;底断句成“楚/河汉/界”,“河汉”即银河,诗里就有“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织女人称“河汉女”。最令人喜出望外的,是这个“楚”字。
诗有诗眼,画有画眼,这条谜有了这个“楚”字,不但骨骼清奇,血肉亭匀,且神魂盎然,历历生光。一个字能够使用到这个份儿上,除了鬼斧神工,又能是什么呢?
楚。酸涩之情浮现,不是泪流满面,更不是嚎啕大哭,是隐忍的,艰辛的,心下暗自恻痛而已。织女性情温婉,加之受着天宫重重约束,自然不会肆意哭笑;牛郎沉稳庄重,朴实又内向,有苦痛也只是独自消受,而绝不致呼天抢地。古典的爱情,所有的悲酸与清凄,那无法付诸言行的一切,都由这一个字勾画尽了。除此之外,又有什么能够,诠释出这一幕忧欢?甜蜜与怅恨交叠穿插,密密地织就,再也拆解不开,在一片鹊声的长鸣里纠结成含而不坠的泪,凝顿于眼眶中。许多次的欲拒还迎,许多次的欲语还休……险险要拉到却滑脱的手,被冷风卷起的一帘长发,本应联袂却裂断的裙裾,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儿一天天消瘦……肝肠内千转百回,备受搓磨,却也仅得一声“珍重”罢?却连这样两个字都吐不出,“不得语”,是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故作的笑颜,只如半凋的合欢花。
楚楚动人。楚楚可怜。
会意谜得此神韵,无复何言。


[剪灯人语]浮生夜半堪伤
修竹破井,新月小窗,异乡人独在,浮生夜半堪伤(温州地名)箬溪
谜作:秋雨无声 谜评:纳兰小令
接触灯谜没有多久,心存欢喜,所见尽是高人,看过的佳谜也不少了。犹如走在闹市上,五光十色,层出不穷;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可觉得面善亲切的,不过那么一些罢了;而真正撞到心里去的,却不过一二人而已。
冷静地讲,这条谜并不出奇。没有分筋错骨手的狡黠;不多另辟蹊径的法门;谜底“箬溪”,也只是浙江温州的一小地名;面亦非成句。
读面,隐隐透出一股凄凉。人在他乡,夜里新月照小窗,院落中竹影绰约,莫不疑是玉人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那样的寂寞,是悠闲且优雅的寂寞。大可临临魏碑,即使把一支蜡烛全燃尽了,还有一份希冀在,那人总该来了罢?促膝而谈,听雨共宿,抵足同眠。而此时,举目无亲的所在,连这样的期望都无处扎根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夜风穿竹声只剩得萧瑟,习习凉意侵人眉眼肤发,这一地竹影大可入画,绘就一幅淡墨,只唯恐这乡思力透纸背,似乎这笔是蘸了涔涔的清泪。
“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看似不经意,却在言谈举止间幽幽流露。哀而不怨,沉稳内敛。独在异乡为异客,浮生夜半堪伤。“浮”字已是如此恍惚,加上夜半,更是怔忡迷离,令人顿生惆怅!旧欢如梦,孤枕难眠,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偏偏不知情的月亮又来凑趣,是一弯新月,人既不圆,月竟也不圆。新月如眉,却与谁于小轩窗,描眉闲讲?当初对谁言笑晏晏,将眉描画成如黛的春山?如今伊人何在,是否独自将眉画作远山长?
更有破井。几片残瓦碎石罢了,里面即使有水,也无人挑了来煎茶。破井常常令我想起沈园。里面有宋井亭。宋时的井里已经无法再倒映宋时的明月。而一口破井尚且撑得住时光,看似更坚固的却皆作了流云散。人生如是,际遇如是,何况欢爱,不只如瓦上清霜?
细细地梳理谜面,才发觉这看似顺手拈来的句子无一不丝丝入扣。“修竹”的修字,于面自然可作长身玉立讲。一林修竹,端的清逸出尘,用到灯谜里,却可作“修缮”“修饰”用。即在原形上略加改变。其实以竹扣竹字头的大有人在,精细至此,也觉匠心。破井则摘下井字下的两片小瓦,活脱脱缺了个口儿。“异乡”扣绞丝,即“溪”字的中央,这“异”字的意义等同于“修”。略加变异,无可挑剔。“浮”字最得我钟爱。用它作形容词本来就是将迷茫与惝恍之情渲染尽净,再无他字可替,又作为谜眼,构成了底的大半。夜半即子时。“夜半堪伤”即摘去“子”。
无一闲字,圆转如意,流畅本真,一气呵成。读来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得出底时却四弦一声如裂帛,浑不拖泥带水。只当作是幽幽一叹,谁会想字字珠玑,剥脱显露出这样一则好谜?
小令浮浅,也知山外有山,不敢说这是最好的一条拆字谜。然而它绝美至此,让人油然而生偏爱。从未写过谜评,今贸贸然初试,尽肺腑言也。



“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清照词句)念武陵人远

                              作者:美国·秋雨无声  评析:石狮·薛道达


  苏武和李陵是汉朝两个对比性很强的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因事变而被羁长达十九年,其间抵抗住了卫律、李陵的威逼利诱的劝降,不负汉朝使命,孤忠自誓,大义凛然。《汉书·苏武传》载:“……(单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充分表现了苏武历久不变的高尚节操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最后苏武终得回归汉朝。

  反观李陵,本是汉朝一员猛将,因战败被俘而投降匈奴。李陵投降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李陵自己到了最后关头的贪生怕死。事实很清楚,校尉韩延年战死,而李陵投降,韩李二人面对生与死所作出的抉择,已经充分说明问题。其实李陵“本心”并不甘愿背叛汉朝,李陵曾对苏武自述:“陵初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但是“千古艰难唯一死”,在终极关头,主宰他生命的是个人的欲望,是终极关头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欲望。一旦投降敌人后,事情就由不得“本心”了,后来李广利率领汉军征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书·匈奴传上》),这时李陵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汉朝的凶恶敌人。看李陵的“本心” 与结局,看他投降前后判若两人,实在令人感到悲哀和惋惜。
  
  谜面是苏武回到汉朝后李陵写给苏武的信《答苏武书》中的一句:“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意思为“(李陵)凭风远眺,怀想故人(苏武),怎能不令人依依悬念呢?”谜底“念/武陵人/远”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中的一句,“武陵人”古代被作为离家远行人的代称。别解后谜底读为“念武/陵人远”,“念”作“怀念”解,“武”和“陵”分别指代“苏武”和“李陵”,“人远”指李陵远在匈奴。

  本谜用李陵《答苏武书》句猜李清照词句,显得古色古香,经典高雅。谜底“武陵”由一地名断读而成“苏武”、“李陵”两个人名,想人之所未想,直是平中见奇。谜底“念武/陵人远”解释为“李陵怀念苏武但身处遥远”,“念”与“人远”只寥寥三字,就将李陵当时的心情与处境刻画无遗:怀念苏武,就是怀念汉朝,思归又不得归;身处匈奴,“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答苏武书》),字里行间那种沉痛、悲哀、自责、矛盾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如惊涛拍岸,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谜巧妙地运用断读、借代手法,将谜底寥寥五字别解成汉朝苏李故事,扣合紧贴,气饱神满,韵味绵长,无丝毫阻塞之感,刻画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宛在目前。其中滋味,唯品之愈久,才能感之愈深,具有极强的心灵震撼力。


[剪灯人语]念武陵人远
“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清照词一句)念武陵人远
谜作:秋雨无声 评析:纳兰小令
读李陵之《答苏武书》,心上椎痛。曾写过《苏武牧羊》,是一片清冷的哀愁,然而总归是有着指望,并且在有生之年,能够回到故乡,古人最重的名节,得以保全。而李陵之剧痛,之绝望,真有伤筋动骨揪肝胆的力量。书云: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
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李陵和祖父李广一样,是条英雄好汉。他以五千之兵,对抗十万匈奴,而竟能获胜。匈奴败后,更练精兵。这样的悬殊,疲兵再战,以一当千,死伤无数!剩下不到一百人,皆受重创,无法再战,然而李陵振臂一呼,损兵残将即奋起拼了最后一口力气,为的还报李陵素日里的厚遇。血流成河。将军到了这个地步,自杀亦于事无补,他隐忍,想卷土重来未可知,要拼着受眼下的屈辱,换取来日的立节报德。
然而汉帝得知他投降,便杀戳了他的老母与妻儿。他是再无回头路了。注定这一生要死于异地,与故乡遥遥相望,那里再没有牵系,只有伤楚,他成了罪人,永远也得不到救赎。
在异乡见到故乡人,苏武。苏武被匈奴扣十九年,拒降,终于熬到归汉的一天。送别时李陵大醉,持剑起舞,泪落沾衣。歌道:“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又歌:“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这一去,真是天涯了。
苏武归汉后,曾写信劝李陵南归。李陵回信,字字椎心刺骨。“愿足下勿复望陵!……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读到此处,真要凄感落泪。
“望风怀想,能不依依!”则是哀而不伤的。念武陵人远,怀念苏武的李陵,身在远方,这远,无异于天人永隔。清凄至此,哀绝顽艳,与李清照的“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竟有一脉相承的浓愁。若不是易安引《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之典,真要疑心她为李陵念苏武一事量身订作。离开桃花源后再去便再也找不到路径了,人世原是布满了这样的伤口。
自知又错。已有人批评说,谜之于小令,不过是赤壁之于苏子、洞庭之于希文罢了。仿佛是一个读史的借口,谜在此中地位尴尬。这一篇,写得漫长而艰难,入事太深,于谜理却薄。这一次,无法为自己稍微辩解,为李陵心力耗竭,倦而收尾。


【静斋品茗】那些钓月谈诗的日子

听箫趁月清光下,唤客邀兄田舍边(党史人物)肖克

制谜:秋雨无声 评点:顽石斋

接触网络灯谜很短,也从来没写过谜评,但自从某次在网上翻贴无意间见到此谜,心中便总有种想为之写篇谜评的冲动。我本俗人,评不出秋雨之纵横与灵动,也捧不出小令般的午后清茶,一拖再拖至今,这才勉力提笔。

初识此谜,其实并未以谜待之,甚至说,我都没有去注意谜目和谜底。仅仅那十四字的谜面,就足够吸引我了。

谜面是一幅对联。从对联技巧而言,律谐、对工、词稳、意雅,联中使用当句对(即句中自对)技法,全联工整精致、语言无华、意蕴隽永、回味悠长,几无可挑可剔之处。联句所描绘的,好似一幅田园画境:当其时也,月光清清如水,远处箫声隐约,田边榆柳几行,竹篱茅舍掩映其间,忽蓬门半开,有主人出,邀邻人过客往其家中。不知是农夫耕罢晚归,呼朋唤友小酌几杯;抑或是隐逸文人,于乡野耕读养性,闻箫声起而动谈禅之念。作者未言,便任由我思绪驰骋罢了。斯时斯景,恰如孟浩然所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又似陶令所说“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好一派天然真趣,写意田园!

再从谜看。以技法而言,此谜用提音赋形双扣之法,无庸赘言。曾有阿湖兄为同底赋面“堂前月落箫声起,离乱重逢诉客音”,亦是提音赋形双扣,因此有人言道秋雨此谜并无出新。然细观之,我曰不然。阿湖兄之谜亦可称佳了,然秋雨却不畏其难,于此之上以同法谋面,且胜出阿湖许多,真似金圣叹所言“正是故意要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尽相借,以为快乐是也。”以谜面形式论,两谜面皆为十四字面,阿湖之面平仄虽谐,却并不成联,秋雨之面则律谐对工,此胜者一也;以谜面文字论,阿湖之面虽然也能较好地表达游子遭逢离乱、他乡遇故知的意思,但遣词造句却有些生硬,不如秋雨的干净漂亮,“诉客音”云云推敲起来也有些问题,此胜者二也;以成谜技法论,虽同为双扣,阿湖之面上下句均做到了前四字赋形、后三字提音,已是难能,而秋雨之面却几乎做到每字除字义相对外,技法也完全相对,如“听箫”之与“唤客”、“趁月”之与“邀兄”、“清光下”之与“田舍边”,除了“清光”与“田舍”之动宾搭配的顺序略有不同外,实在是工之又工,甚至连“肖”“克”字形上下离合的顺序也完全一样,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此胜者三也。以上数论,绝非贬低阿湖兄之谜,只因对秋雨此谜太过喜爱,忍不住拿来一比,不当之处,还望阿湖兄见谅。

评谜至此,忽然忆及大学时,曾有友人问起感觉最惬意最享受的场景。答曰:或于融融春日,独坐窗前,沏新茶一壶,悠然细品,读古书一卷,不求甚解,一任茶香飘渺,书香绕梁,沉醉其间,物我两忘;或于乡间置瓦宅数间,水塘半亩,择月明星稀之夜,邀三五知己,摆酒塘边树下,饮高粱白,叹天下事,唱大江东去,骂古今圣贤,虽露重风寒而不思归去,直至天明鸡唱。今读秋雨兄此面,不禁心驰神往,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回到那些与几个志同道合的狐朋狗友整日游历,在西湖品茶,在黄山看日出,在周庄与船家闲聊,在校园的小河沟里捉龙虾,在青浦一望无际的旷野间秉烛把酒、钓月谈诗的日子。

2005年7月4日
老y2009-06-15 17:37:11
哈哈。老竹是谜评作者的大师傅呢
竹杖2009-06-15 17:52:42
早失去联系了。这丫头一时疯魔给俺磕了头,根本没把谜当回事儿。
newers2009-06-15 23:15:35
牛倌粗陋,闲情野趣。这纳兰兄的谜评忒长。这纳兰氏的“胭脂浓情着意雕”不负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