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 本文略有虚构,若有雷同,多半不是巧合
飞机在明媚的晨光中抵达瑞士,机翼平缓地滑过连绵不断的丘陵,远处的阿尔卑斯山如同海市蜃楼一般。一眼看出去都是宜人的绿色:绿绒绒的田野在阳光下似乎镀了一层金属的光泽,绿油油的树丛在晨曦和薄雾中呈墨绿色,和周边白色镶着咖啡色条纹边框的小屋相得映彰,不时还夹杂着一些整齐而精致的低矮建筑,处处都体现着秩序和严谨。
从机场出来,路边从大巴到计程车都是清一色的奔驰,一个欧洲的大众品牌到了美国便摇身一变成了豪华版,就像是美国的连锁饭馆到了上海也会被列入“高档餐馆”之流。一旦漂洋过海出了国就好像是镀了金,似乎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但在我看来,人也好,品牌也好,能四处闯荡固然好,但能在学习和历练中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每次在瑞士坐计程车,都不由得要感叹一下瑞士的高消费:从机场到住处总距离也就18公里,约十英里多一点,收费几乎达到两百瑞士法郎,由于美联储常年灌水,美元不断下跌,如今的美元价格是常年低于瑞士法郎,等于是两百多美元才跑十英里地,价格即使跟纽约旧金山相比也是贵了数倍。其实瑞士并不是所有商品都那么贵,但这一出机场的“下马威”的确会让所有来瑞士的游客都感叹一下。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比较星巴克在世界各地的价格,就拿小杯的每日滴滤咖啡作为参照物,以前看到有人发文说中国的星巴克全世界最贵,我想那是因为作者没去瑞士买过星巴克,同样的每日滴滤咖啡每小杯就需要6美元多,大约是上海的价格的两倍,也超过新加坡和东京的价格。
初到瑞士时还是喜欢按美国的习惯:出了飞机场就打计程车,或者自己开车停在机场的停车库。后来同事们都很惊讶:为什么不坐火车呢?原来苏黎世飞机场地下一层就是火车站,极为准时也很便宜。后来也就养成了在瑞士坐火车去机场的习惯,从未有过晚点耽误了飞机的情况,而且还不用担心天气,因为从火车上下来直接乘手扶电梯就可以上到登机出发层,非常方便。当然到了几小时车程之外的意大利就要小心一点,有同事在米兰等火车时就出现过晚点三小时的情况。
M公司给我安排的公寓位于Winterthur,这个小镇没什么特别的名气,但有着号称瑞士境内最大的步行街,每年的节假日期间都是热闹非凡。我们居住的公寓距离步行街不远,经常下午或晚饭后可以散步过去逛逛,吃点东西或者在街边的小饭店喝一杯啤酒。
抵达瑞士后的第一顿饭给我印象颇为深刻,除了因为下雨被淋的略为狼狈外,也第一次领教了瑞士的“以供应方为本”的社会资本主义特色:除了一线大城市的闹市区,瑞士绝大多数的饭店是过了饭点就关门,老板和职员们休息要紧,客人们饿着肚子也只能去加油站或超市找吃的,很多饭店都是晚上八点就打烊,根本没有美国或者国内那种一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态度,更没有什么24小时营业的饭店了。就连理发师理发时都会很严肃地说你的头发应该怎么剪,而不是问你希望怎么剪。
第二天去公司报到,接待我的行政助理S是个长得很精致的瑞士小姑娘,一路笑容可掬地带我到了办公室,然后万分抱歉地说我办公室里的那盆一人高的天堂鸟这几天忘了浇水,叶子边缘略有点发黄,说:如果不行的话就换一盆?我心想,呵呵,这么大的办公室放在美国至少可以塞三个人,你倒为一盆花发愁?嘴上却不含糊:
“过几天再看看,不行再换?”
这叫随机应变?也许入乡随俗更符合这个画面。
中午同事们按惯例要请我出去吃饭,建议去附近的修道院吃。原来附近有个数百年历史的修道院叫Kartause Ittingen,在物资不发达的年代,一帮修道士自给自足,不但学会了种菜,还钻研精酿啤酒,折腾出了精酿啤酒圈内很有名的一种lager:Ittinger Beer。修道院里如今还开了饭庄,除了出名的啤酒和奶酪,烤马肉和甜点也是特色。我心想还是瑞士的道士们过的滋润,真是酒肉穿肠过啊,不像在华山上面的道士整天只能喝西北风,我正好可以领略一下瑞士修道士们的手艺。
(未完待续)
今天窗外阴雨连绵,或许这首比较应景,顺祝大家新年快乐!
知否
一朝花开傍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