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藤美诚的技术特点说起
国际乒联自2000年开始一再修改的乒乓球大小已彻底改变了比赛的过程。乒乓球从38毫米改到40毫米再改到40+毫米,比赛用球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结果是球的旋转能力大大下降,球的飘忽性降低,球速越来越慢,回合越来越多,最终乒乓球越打越象网球。于是日本队将击球的重点放在提高击球的速度上,这也是为什么伊藤美诚,石川加纯,平野美宇,张本等现在的打球速度都普偏提高的原因。
伊藤美诚正手反胶,反手生胶,但主要靠反手比赛的选手。正反手击球动作小而隐蔽,紧凑而快捷,没有多余的动作。她的杀手锏——弹击式反手击球从慢镜头来看,自胸前直线推出,到击球前的瞬间使用腕力一气呵成,击球动作距离短,发力集中而突然,打法类似于拳击中的直拳。这种打法在中国乒乓队却无人使用,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训练体系正反手训练基本以弧圈球为主。弧圈球飞行路线长,球速慢,更像拳击中的勾拳,但落点稳定,不易出界。丁宁,陈梦,朱雨玲,陈幸同,王曼昱都是这种打法。生胶的特点是不吃旋转,且球速比反胶快,略有下沉作用。在小球时代,球体轻,旋转力强,弧圈球作用相当有效。但乒乓大球时代的到来,已彻底改变比赛的性质。生胶不吃转的特点使其比较容易对付旋转的发球,而且对付不出台的中台短球也非常有效,直接向前发力,不需要做过多的拧拉动作,就能发起第一板进攻。生胶回球下沉作用,也往往使对手回球下网。事实上日本队从福原爱时代就开始出现这种弹击式的反手击球技术,只不过当时福原爱反手击球的力量和速度远远不及今天的伊藤美诚,不足以击破张怡宁固若金汤的防守。但今天日本队的两大主力伊藤美诚和张本智和采用的这种反手技术已日臻完善,甚至中远台都可以使用,并对中国队造成的威胁开始显现出来。基本上伊藤的技术特点是用旋转的发球给对手制造麻烦,再用速度加角度击倒对手。然而伊藤的弱点也是十分明显,正反手技术不均衡。正手位和中间的攻击能力较弱,进攻只求速度,有时一味横扫式击球强攻,失误率奇高!另一个莫名其妙的弱点是伊藤对付反手长球发球的能力差,孙颖莎和陈梦就是常常利用发伊藤反手长球的战术得分,而且屡试不爽。
孙颖莎的正反手的弧圈球技术均衡,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女选手中最好的。正手前冲弧圈球弧线低,速度快,前冲力强,基本功扎实,攻击能力远在伊藤之上。反手击球能力也是能与伊藤反手抗衡的最好选手之一。孙的反手技术与伊藤非常不同,弧圈球拧拉反撕式的打法,靠的是手腕和下臂发力型选手,动作紧凑,爆发力强,堪称完美!但是从最近几场孙颖莎对伊藤美诚的比赛来看,莎莎除了世锦赛酣畅淋漓打败伊藤的一场外,其他场次都打得相当胶着,孙虽然赢球,却是异常艰难,胜负只在毫厘之间。纵观比赛的过程,除了战术上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正手优势,只是一味地硬抗伊藤反手位之外,吃发球也成了短板。几场比赛尤其是新加坡比赛打得相当散漫,似乎完全不在状态。反观伊藤场上比赛间隙,不停地跳跃热身,斗志旺盛,保持高度紧张的比赛状态,让观众印象深刻!这样的比赛结果也是刘国梁教练在全年总结对成绩满意,但对过程却不满意的原因。刘国梁教练在马龙和樊振东在年终总决赛时让孙颖莎特意坐在自己身边观战一幕可见刘对孙颖莎寄予的厚望!
在不久前结束的地表12人决赛大战中,孙颖莎2:4输给了朱雨玲,暴露出来的问题基本还是老问题,发球方式单一,击球落点单一,绝大部分比赛只跟朱硬抗反手,比赛打到后来,过度使用的反手拧拉已不堪重负,多次压不住来球,频频造成出界失误。而正手倒成了苦苦追赶比分的配角!有观众甚至在场边大喊“皮紧点”!可以说孙颖莎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术和意志上的过硬,永远是一流选手必备的特质。
中国队员多年的训练强调基本功和稳定性训练,千锤百炼,一个球一个点打上百上千次,把每个点打成定式,有时也打成了八股。小胖樊振东以前的打法变化较少,多是与对手硬抗式的对攻,今年七月马来西亚赛后,加强了多点,摆短,劈长及台内球,斜角与直线相结合的进攻,如今已彻底脱胎换骨,终成大器,成为国乒男队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第一人!
小球时代强调前三板的攻击力,但现在伊藤,张本,林昀儒从第一板就开始发起进攻,带来的冲击力相当大。台北小将林昀儒去年马来西亚公开赛一鸣惊人击败马龙,樊振东拿下冠军,其近台反手拧拉和正手大角攻球颇具特色,不作多拍对攻,力图尽快致对手于被动和失分。但林昀儒上下肢力量差,移动中击球能力弱,失误相当严重,问题就出在他那双细腿上,这个弱点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其后的多次比赛中一再输给许昕,樊振东都说明这一先天不足的痼疾,很难想象一个上下肢都弱的选手能成为最顶级的乒乓球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