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留学英伦’是指攻读学位,并不是为了‘读书’。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才发现读过的书仅与专业有关。置于英国人之间,总有一种贫乏或空虚感,觉得自己比他们少了些什么。
在英国住久了,自然会被英国人酷爱读书的习惯所感染。这里指的‘读书’与攻读学位和拿文凭无关,爱好读书者与其文化水平和年龄无关。学者、商人、工人、农夫、年幼者、年长者都读书。在火车上、地铁里、草坪上、阳光下都会看到专心致志的读书人。人们会利用一切闲暇时间拿起书来读。仔细观看,发现读书也有‘时尚’,一会儿流行 Dan Brown 的 The Da Vinci Code,过一阵子又是 J. K Rowling 的 Harry Potter。又有很多人热衷于读有关修养、身心健康、如何致富、名人自传、园艺、运动方面的书。热心于宗教的人读圣经、可兰经。喜欢经典文学的人爱读 Jane Austen 的 Pride and Prejudice, Charles Dickens 的 Oliver Twist。人们在谈话间经常应用流行书中的新语句或新单词,如果你没有读过此书就显得无知、呆傻。记得有位英国朋友开玩笑说:‘在那儿犯心脏病也不要在地铁犯,因为人们都在读书,不会发现地上还躺着病人’。虽然是玩笑,但反映了英国人好读书的普遍性。
说心里话,在中国生活几十年也没有读过几本书。本是书香门第,但成长于‘文革’时期。那时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被视为‘反动阶级’,没文化的‘无产阶级’成了社会的‘贵族’。我骨子里崇拜文人、崇尚高雅、厌恶庸俗,但又怕成为被人欺负、辱骂的‘臭老九’。小学时的作文时而被老师当作优秀作文当众朗读,时而又被说成是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作品。曾经想要清除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 做一个 ‘劳动人民’,但直觉却告诫,我的心不属于那一类人。蹉跎岁月中,没有沉浸于文学作品,怕的是那些‘封、资、修’的东西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但又时常梦想成为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文革’ 的悲剧撕裂了我的童心,分裂了我的性格,让我经历了迷惑、彷徨、痛苦和忧伤的少年时代。记得在农村插队时,没有任何书可读。我曾被大自然感动而写了一些散文,但因怕被说成是‘资产阶级’,常常是写后再把作品毁掉。幸好高考恢复了,我几乎用了全身的解数考上了大学,终于成了‘知识分子’。可是从大学到工作,我所读书只限于医学科学专业范畴。
在英国生活的主要障碍是心灵上的空虚。我时常寻觅、探索,但找不到答案。我努力工作,努力进取,但还是觉得空虚。记得有一次与老板一起外出讲学,他在书店买了一本书,在回来坐火车时就把一本书读完了。尽管心里有说不出的羡慕,他能这么快就把一本书读完。但当他问我是否读专业以外的书籍时,我却回答:‘我没有时间看闲书’。可是工作、科研并没有弥补我心灵的空虚。
自从搬到Surrey,每天上下班要坐两小时的火车和地铁。看到车上几乎人人读书,感到好奇,难道不怕头晕、得近视眼?久而久之,我也在车上读起书来,不但没觉得不适,反而感觉甚好,仿佛只有在车上读的书才有感觉,才能记得住。这些年我曾读书上瘾。我读了许多有关园艺、心灵修养、励志、哲学、心理学和养生方面的书,近几年又读了一些小说。在 www.amazon.co.uk 订购图书籍成了我的嗜好。家里的书架从两个长到四个,又从四个增到六个。我视书为宝贵财富。
我不喜欢闲聊,因而交友不多。读书是我了解社会和自然的手段,使我感到充实和满足。我择书小心,从不看恐怖书、尽量少看描写社会黑暗面的书籍。我常常默诵书中美好的词句,以此来保养我的心灵。
近几年来,由于网络的发达,可以在网上下载中文的电子书籍。因而有机会读到许多经典散文。徐志摩的‘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鲁迅的‘野草’都是我十分喜爱的作品。临睡前读一段散文,是给予心灵的按摩;失眠时读一段散文会把我带回梦境。
写于2009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