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城头这篇真的很感动,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2/07/15/11689884.html实话实说都流泪了。 就和 Help 里面的作家一样,为没有声音的人们发声 Give voice to the voiceless – 这不就是我们受过教育后的责任么。
突然想起多年以前我在中文学校义务教小孩。对年纪小的我以游戏贯穿这两个小时,比如扔飞镖击中字,词,句 让念和写, Geo-Hunt 等等。
后来让教初中阶段的,发现不是中文本身,而是内容为最大的障碍。课文对ABC 都显得很无关 - 小云登上了长城,小云来到了天安门,小荷尖尖,老大归来不认识门了,两岸猿声啼不住。因此我用了小人书,介绍中国人,詹天佑,徐悲鸿,林巧稚,秋瑾 等等,她们居然非常感兴趣。这些人都是留学或受西方教育,本来可以舒适富裕,但是选择服务大众,救治大众 – 精神和身体。还有,这些人都 Not staying in their place. Our country (USA) is filled with people who won’t stay in their place. 不都是移民么? 由此,我们做了 一个 project, 通过朋友牵线,电话采访在北京的打工妇女, 多是保姆 餐馆工,把她们的故事写出来,建议:她们是最没有声音的,你们将来多半会上一流大学 (都上了藤)我们共同责任让大家听到声音。 ABC们真的很吃这个。最后没有完成,但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中文太不够用, 能写出来最基本的,但这些孩子都对采访写作特熟悉,知道这个质量不行。 所以,意外的收获就是孩子们有了一些动力。 她们或许现在没时间,申大学是第一,都理解,但是她们至少有一个愿望,有机会要再学一点,把很好的故事讲出来。这是语言的力量,中文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