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6002009-05-04 07:36:45
中国历代官话的变迁



曾经有人说过,杭州话是原来的开封话,也就是宋朝时的“普通话”。因为北宋末年开封陷落,大批皇室成员、贵族旧臣都南迁杭州,把原来的开封官话带到了那里,杭州人也就跟着学说开封话,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正统的杭州话。还记得,福建师范大学有个老师说福州话是东汉时的官话遗音,然后再摇头晃脑用福州话吟哦两句,讲当年诸葛亮也这样说话云云。诸如这些,以及广东话,闽南话等都有一定的说法,也都有当年中原官话的血脉因缘。虽然,这些是未经正式考证过的,但却足以引起我对历代官话演变的兴趣。

参考了相关资料,汇总编辑如下:

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的称呼,也是不同时期“普通话”的定义。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同时因政权的变迁、定都的不同、人口的迁移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国语是在古中原华夏雅言的基础上,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随时代演化而来。

1、先秦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

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说到雅言的起源,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2、秦汉

秦时代的标准语已无可考,而语法体系,从李斯的《谏逐客书》来看,古代文言的基本语法已经成型了。这种语法体系,也成为后来“官话”的语法体系。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扬雄著书《方言》,“方言”即与“通语”相对。

3、两晋与南北朝

(这个时期的标准语称呼很多,不同朝代也有所不同,有雅音、汉音等。现代汉语诸方言的语音,以及日语、韩语、越南语的汉字读音,都是源自中古标准音的。按对中古标准音入声字的继承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是汉语方言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南京),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4、隋唐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

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

5、宋元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平)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6、明清

明、清时期国语称为“官话”。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朝以来,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从而逐渐分为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明都北迁时北京城内南京移民过半)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部分方言的由来:

闽南语: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晋代“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粤语:粤语是各地汉方言与当地土著方言不断融合的结果。在秦朝,秦始皇派大军南下攻取“百越”之地,因此汉语古音也随之在岭南地区传播。自汉朝始,一直到唐代,粤语日渐成熟,形成一支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又与中原汉语存在较为严整的语言对应规律的方言。

客家话:客家人原来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后来因为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继南迁,当地居民称外来的人是客,于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现。客家方言音韵极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时的中原地区语言,但词汇则受南方土著语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