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uyin2010-03-23 04:41:52
“海地地震,美国制造?”— 读索飒《彼岸潮涌 — 拉丁美洲随笔》

《彼岸潮涌 — 拉丁美洲随笔》

本书内容

新年伊始,海地大地震的伤亡震动人心。“地震是天灾,具有一定随机性。但相同烈度的地震却可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带来不同伤亡、不同悲剧。”所以,美国人特德•拉尔乾脆写下“海地地震,美国制造”的标题∶“别去怪建筑质量,因为贫穷才是导致伤亡的最主要原因”。而让海地沦为“第四世界的失败国家”的,恰恰是美国,“银行家和将军们吸乾了海地人的血”,美国农产品在几乎没有关税的优待政策下肆意流入海地,摧毁了当地农业。“一个曾经在农业上自给自足的国家就此破产,田地荒废,数十万农民流入太子港贫民窟。” 地震来袭,由美国主导的救援、赈灾更是乱象频仍,灾民苦不堪言。
海地的悲剧,其实只是拉丁美洲的一个缩影。套用《彼岸潮涌 — 拉丁美洲随笔》作者索飒的文字,“我并不想对别人的实在痛苦作矫揉的艺术欣赏,我只是想说,一个像所有人一样有权享受生活的人,因他蒙受的贫穷而神圣。我想这是一切伟大的宗教和革命的美好起点。”
追随索飒的“非学术”杂文,我们重新审视那一片丰饶却又充满苦难的土地∶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期间,独立不久的新生美国,忘却了包括拉美人在内的世界各国志愿者的支援,不仅不支持拉美人民争取自由的同样性质的斗争,反而为私利阻碍这一斗争,盘算著如何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肥美的土地和资源”
19世纪末,“马蒂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不但看到了‘自由女神’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冷眼旁观,也看到了在女神的双翼下美国对墨西哥一半国土的侵吞、对尼加拉瓜的占领、购买古巴岛的企图、利用‘太平洋战争’干预南美洲事务的野心和对巴拿马运河的插手。但是,┅┅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经济繁荣模糊了人们的视线。”
智利最大的铜矿之一 — 智利的丘基卡马塔矿,“属於美国资本”。“在埋葬著一万多名死难矿工的墓地前,切问一个矿上的小头目,死者的家属得到了什麽样的赔偿,後者只是无所谓地耸耸肩。”
“玻利维亚这个被称作‘捧著金碗要饭’的昔日著名白银之乡,如今是拉丁美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危地马拉,“被称作‘绿色魔鬼’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一直压榨、欺辱著这个中美洲的香蕉之国”。
┅┅
“全球化经济的狂潮正向印第安人居住地原始森林、亚马孙流域泛滥。这些以利润为上帝的经济动物,像当年掠夺黄金、白银的老殖民地者一样,无视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无视地球上残存宝地的环境保护,无视蕴含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的印第安生活方式的毁灭。旧账未清,新债又起,种族毁灭的历史仍在继续。”
所幸,“历史没有如帝国主义豢养的知识分子一厢情愿地想像的那样‘终结’,它虽缓慢,但不可遏止,它向前运行,如一条长河,如一根手挽手的绳索或锁链,并不问人的肤色,也不分人的信仰,每个战士都化自己为其中的一环,切•格瓦拉是一环,埃沃•莫拉莱斯总统又是一环。这条绳索或链条已经愈来愈粗壮和多彩。┅┅所以拉丁美洲上空降下的愤怒雨点,一阵阵呈现著密集之势。”
“反对帝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立场,它的根本出发点是最彻底的人道主义。帝国主义无视的、故意回避的正是这种没有双重标准的、普遍的人道主义。”
┅┅
本书作者索飒精通西班牙语,酷爱西班牙和拉美的文化,她对拉美灿烂的古代文明,对拉美各国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拉美人民过去和现在所经受的压迫和苦难,对拉美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进行的斗争寄予深刻的同情和支持。这种拉美情结充分体现在她的独具特色的散文集中。
虽然蕴意深刻、分析独到,索飒所写的又绝非冷冰冰的学术文章。“一直在学术单位工作,而当并不多见到出版机会来到时,我为自己选择文章的宗旨竟是‘与拉丁美洲有关的非学术杂文’。事出有因,常年来我一直把有意思的选题、漂亮的题目留给自己的‘非学术’杂文。┅┅文章本无一定格式,有意义的争论围绕著什麽是学术的宗旨。学术是否应该理直气壮地维护正义,推动进步?人文研究者是否应该对作为对象的‘人’负有同情心、责任感?┅┅是否应该具有对社会读者提供准确常识的义务?”
一卷《彼岸潮涌》在手,能让人更深入地领略其中三味。

(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