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申章2010-10-14 15:56:38

老子《道德经》,孔子《易经八卦》与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  6/20/2009*

 

  张洞生 zhangds12@hotmail.com

 

【内容摘要】:作者曾在《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论)的科学依据和结构类型》[1]一文中指出,由于构成现今宇宙中最简单最普遍最众多最长寿命的基本物质粒子是氢原子H,即带一个负电e- 的质子p, 由一个质子p和一个负电子(e-)所组成的氢原子H是构成我们宇宙中的任何物质,物体和事物的元件和基石  ‘现今宇宙中任何复杂的物体都是由最简单的许多氢原子所结合成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层层结合而成,所以复杂来源于简单 [1]最简单的氢原子H的结构是一对e- e+所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依附在巨大的中心体质子p上,构成“三位一体”,才能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氢原子H几乎能与任何元素的强结合力和所发射的各种电磁波等特性就是其内部结构运动变化的外在表现。本文的目的就是比较和分析老子《道德经》,孔子《易经八卦》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论)的辩证法观点,并与现代科学的实证观点作比较,从其中认识宇宙物质基本结构,其外部运动状态和表象等的基本的普遍的和相对永久的共同规律,以便人们能用较正确的辩证法观点作指导去探讨未知的领域和世界。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老子与孔子的哲学观虽然不同,但是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补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将老子和孔子的辩证法观点结合起来,就相当完好地(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与当代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的基本观点(见 VI-4】的结论)相符合,而矛盾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因此,他们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论)观点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核心和宝贵遗产。http://www.sciencepub.net/academia/aa0201

 实际上,老子和孔子才是真正的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论)的始组。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中华文化中,从天道到平民大众的为人处事和口头禅都充满着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的智慧和思想,它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比如,阴盛阳衰,相辅相成,物极必反,祸福相倚,相生相克,阴阳,兴亡,进退,得失,趋吉避凶,应变之道等等。为什么五胡乱华,元朝和满清都长期地占领和统治中国,但最后还是被中国文化所同化?我想,这不是因为中国人讲什么“仁义礼智信”和“中庸之道”的原因,而是因为中国人都太懂得和运用辩证法,太懂得能屈能伸、刚柔相济等应变之道。为什么古代四大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中,只有中华文化历久不衰?为什么印度佛教到中国后变成中国佛教?但并不是所有的“变”都是好的,所有的“不变”都是坏的。是“变”还是“不变”,是“量变”还是“质变”还是“突变”,取决于外缘和内因相结合的条件是“成熟了”还是“未成熟”。当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不合时宜的“乱变”时,就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失败和灾乱,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老大哥几年之内就变成修正主义的敌人,亲密战友3年内就变成野心家阴谋家,文化大革命要7~8年搞一次,不断革命等。中国汉奸如此之多可能就是易“变”所产生的副作用。中国近代运用辩证法的高手和让人“叹为观止”的范例,莫过于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丰富的内涵使人回味无穷。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孔子;易经八卦;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宇宙观;宇宙物质的基本结构;一对矛盾体与中间体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事物运动的中间状态:

 

I.老子和孔子的学说的起源及其关系

 

  老子(大约571 – 471BC),和孔子(551 -- 479 BC),都大约生于2500年前的东周时代。老子只比孔子约大20岁。他们二者的学问和智慧都来源于《易经》及其中的“阴阳”学说。可是二人的哲学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却大不相同。但两家学说都不像西方的宗教一样具有排他性。所以“儒”“道”两家的的思想似乎一直就是相互渗透和借鉴的。大约在二人死后1200年的唐朝末年,正式形成了“内儒外道”的观点,这表示两家既是独立的而又相容的。后来邵雍成为“内儒外道”学说的集大成者。

 一九七六年大墩子遗址出土距今约6000年的原始太极图基本构思是无极、阴仪和阳仪,圆点或圆圈为无极,处于太极的中心位置,是原始太极图的心脏和眼睛,阴仪阳仪为太极图的两翼。阴仪和阳仪就是盘古开天地时的清气和浊气。该图富有动感,似乎宇宙的清气和浊气正在旋转运动中,清气将要上升为天,浊气将要下沉为地。这就是老子和孔子宇宙观思想的共同来源老子是用“道”以取代“无极作为终极性的概念,并配以 “阴阳”使其“道”转化为万事万物的“有”。而孔子却另辟蹊径,走“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路。两人的分歧从此开始,然后各走各的路。

 孔子也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当然知道易经和八卦。但是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除了讲“阴阳”外,看不到有关《易经和八卦》的任何一点内容或词句片段。为什么?而孔子老来又废寝忘食地研究易经八卦十多年,又为什么?这些都是偶然的吗?答曰:绝对不是。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是否定和看不起八卦的,也是否定孔子的思想和作为的。请看老子是如何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其实是老子不指明地对孔子宣扬“仁爱”,“尧舜”,“克己复礼”“修身齐家”等那一套观念的严厉批判。

  老子和孔子的根本分歧表现老子主张“无为”和“出世”,认为只要人们都按照天地间的“大道”为人处事,君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平民少私寡欲,就能达到天下太平。而孔子主张“有为”和“入世”,认为“大道”是难知难行的。孔子:“天道远,人道迩”。所以人人必须从自己修身齐家克己复礼开始做起。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除了表示孔子渴望“闻道”之外,其实可能还有另外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就是认为“道”是既难闻又难学的。孔子活到了古来稀的岁数,还未死,以此暗喻他一辈子尚未闻“道”,他可能以此暗指“道”之难闻。因此,他认为只有每个人从自己修身做起,从细节做起,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国治而后天下平。

 老子和孔子都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学者,在江湖上都是响当当地自成一派。彼此对各自的观点应该是都有所了解的。甚至周朝的一个边疆小吏都能久仰老子的大名,所以能在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对老子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但是老子不像孔子那样招摇过市,孔子有弟子3千,72贤人,而且还故意大摇大摆地周游列国。老子则恰似江湖中的独行侠,心高气傲,独往独来。或者老子的“道”得不到当时知识界(士)的赏识和信仰也是可能的。老子没有多少粉丝,即追随者。所以最后只落得一人落荒而走,单骑过函谷关。

 老子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孤苦伶仃呢?这是与当时的时代大环境有关的。在当时的春秋时代,正是奴隶制解体后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是小农经济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诸侯们为了兼并扩张急需人力和谋士。使当时的“士”,即知识分子有择主而侍以博取功名的自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几个“士”会甘心情愿追随老子“少私寡欲”“ 绝巧弃利”呢?所以,提倡“无言”与“希言”的老子在过关时却不得不发愤著书立说,写下了五千言的“思者自道”的绝世的经典,即《道德经》作为自己永世屹立的墓碑。

 我想,老子心中平时就可能对自己的满腹经纶无人接受而有些愤愤不平吧。这反映了老子的平常心态也许并不平衡。所以老子愤愤地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这样一部有完整思想体系的伟大著作能在过函谷关的短期间就写好吗?我都怀疑是否老子早写好了竹简放在青牛的袋子里交给关令尹喜的。不然,一个小小的关令尹喜有什么能力财力智力和热情去为老子传播经典著作作无私地奉献呢?

 孔子曾问 “礼”于老子,大概也只有一次吧。老子当然是不屑于谈“礼”并可能加以尖锐的抨击的。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也有可能顺便谈及“道”吧。可能二人话不投机就分道扬镳了。二人以后再也未见面。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这是不是孔子心中也在暗指他与老子之间的关系呢。

 而且,孔子是要君王去学习“尧舜”的品德和为君之道,而老子是要君王“无为而治”,回归到上古原始时代,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但是,毕竟孔子也曾求教过老子,再加上孔子注重“礼”和修养,所以,孔子的著作中从未批评过老子。可见孔子还是尊崇老子的思想学说和人品的,只是不认同他的观点而已。而老子似乎对孔子就耿耿于怀而不太客气了。

  

II.老子的宇宙观—-“道”

 

 宇宙中任何一个独立存在(过)的物质实体,大至整个宇宙,小至一个原子电子,在宏观上看都是简单的,都是 。但是从微观上看其内部结构都是复杂的。所以复杂来源于简单。整体是由许许多多的单个个体一层一层的组成。宏观与微观是相对而言的。所以“一”就是独立存在于宇宙之间的任何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实体。“一”是任何一个实体的整体,在宏观上看是整体。从微观上看是个体。所以“一”就是“有”。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大“一”是由许多小“一”的诸多层次结合而成的。

 “一”或者“有” 从何而来?宇宙从何而来?各种物质实体从何而来?老子认为:万事万物总有它的起始。老子答曰:都来源于“道,来源于“无”。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  ≠ 0,“无”不是零,也不是彻底的什么都没有。零本身是不能生成什么东西的。 “道”,“ 无”必须通过零或者说与零配合才能变为“有”,才能生出“有”。所以,“道”只是无形,不可言状, “道”和“无”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充满整个宇宙空间的无形幽灵。并不是0. 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所以,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道”,“无”相当于充满整个宇宙“时空”的“能量。而0可以说就代表着“时空”。当一个实体(万事万物)(有,一)一旦从“道”“无”中生出来,它就开始必然占有它所需的一定的“空间”,它的生命就在它出世时的0时开始计时。因此,老子的“道生一”相当于说明我们现在的这个宇宙实体来源于“能量”和“时空”,而这是与现今的宇宙大爆炸标准模型的结论相符合的,这个模型的正确性是根据近代科学的理论和实验以及天文观测的准确数据而得出的。

  同时,老子还认为,“道”也就是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有一个总的客观规律在支配着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生长衰亡。在所有物种产生之前就有这个规律,这也是,由”’产生了混沌一体的宇宙,它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必然会遵循大自然规律。违反“道”,即自然规律者,就要受到惩罚。老子:“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现今宇宙中任何复杂的物质实体都是由最简单的许多氢原子所结合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层层结合而成。[1] 1974年乔治(Georgi)和格拉肖(Glashow)提出了把强、弱、电三种相互作用统一在一起的SU5)大统一理论,按照该理论,质子是不稳定的,它的寿命约为10281031年。但实际上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的实验尚未有确切的公认的证据证实质子有衰变的迹象。[1]而所有的质子p或者氢原子H都是在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极早期由能量转换而来的。所以现今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实体(“有”,“一”)都是由实实在在的无数的物质基本粒子,即质子p或者氢原子H层层地结合而成。正如老子所预言:我们这个宇宙实体及其所有的物质都生于“无”,生于“道”,而“道”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不生不灭,只是在按照“道”的规律改变结构和形态并生成万事万物。

 

III.老子宏观的“变化”的宇宙观“道”的变化

 

1》。老子的宏观“变化”的宇宙观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表示由宇宙中的“能量”和“时空”生成了我们现在的“宇宙”实体,即“天”。“一生二”表示宇宙形成后演变成无数的恒星和星星等等实体,其中生成了我们的“地球”即“地”。所以“二”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地”。

 “二生三,三生万物”表示地球形成以后,由于各种条件的相互错综复杂的影响和作用而生出“三”。

 “三”是什么?“三”是完全不同于“二”,即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于“地球”本身的东西,“地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实体。那么,不同于“地球”本身的“三”就是有机生物和生命了。一旦产生了有机生物的“三”,“三”就会演变发展出“万事万物”,直到发展进化出万物之“王”和万物之“灵”的“人类”了。

 

所以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里的王是泛指,是指万物之王的“人”,即人类。“人”是与“道”,“天”,“地”同样伟大的。所以中国古代一直将“天,地,人”三者称之为三才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天,地,人”“三位一体”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来源。在这三位一体中,“地”为”, ”  为“阳”,人附(负)着于地,正是阳附(负)着于阴。地拥抱着人,正如阴抱着阳。人和地之所以能和谐共处,就在于“天”作为“中间体”能够供给“地”“人”以能量,即“冲气以为和”。

  老子进一步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一定要符合天地和大自然的规律。人类应当效法天地,将其财富和爱普施给所有的人而不求回报。人类只能顺应效法天地和大自然,不能与天地和大自然为敌,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合乎“道”,人类才能与天地和大自然和谐的共处。

 结论:可见老子是从宏观的现象上,从宇宙整体演变的状态上,从事物状态之间的“阴阳” 相互对立和依附于“中间体“的关系和作用上,去观察宇宙演变发展成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的过程的。

 

2》。但是老子并没有认识到他的“道”的宇宙观从微观上看也是正确的

 任何物体内部结构都至少要有一对“阴”和“阳”,二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矛盾的两方面,这两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矛盾)的作用才能维持该事物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稳定实体。这实体的内部只有达到‘引力’与‘斥力’的平衡才能维持其结构的稳定。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内部只有达到矛盾两方面的势钧力敌,或者说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或者说达到阴阳的调和,才能保持该实体内部结构的稳定,才能保持该事物的本质状态和特性的确定性。如果内部斥力大于引力, 物体就会膨胀,破裂, 改变结构,解体爆炸. 如果内部斥力小于引力, 物体就会缩小,被压缩,破裂, ,塌缩而改变结构,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 中“阴阳”两方面相反相成和“相辅相成”的道理。

 但是阴和阳,矛盾或对立的两方面不是相互孤立和绝缘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作用的,谁也离不开谁的,而又相互排斥和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因此,矛盾二者之间就必须有“中间体”既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又将二者隔离开一定的距离。这个中间体就起着“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作用。

 结论:因此,一个简单基本的独立的实体能够稳定的存在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是其内部结构至少应该有一对矛盾体和一个中间体3者结合所组成的完整的“三位一体”,3者缺一不可。  

 仅仅一对矛盾体而无中间体不能组成任何实体。比如,一对e+ e-- 碰到一起不能组成任何实体,而是湮灭成一堆能量。只有与一个重大的质子p结合在一起,以质子为中间体才能组成一个稳定的氢原子H。同样,2个夸克不能组成1个质子,只有与第3个夸克(uud)结合在一起时,使1个夸克互为另1对夸克的中间体,这样才能结合成最稳定最长寿命的质子p,其寿命竟达到约为1031年。同样,1个碱基与1个磷酸不能结合成为DNA的一个基元--核苷酸,只有与1个大的糖分子3者一起才能结合成1个稳定的核苷酸。只有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不能形成1个资本主义社会,而必须有许多庞大的中间阶层和其它的阶级作为中间体。所以列宁说:“没有纯粹的资本主义”。

 由此可见,所有宇宙中独立存在的任何一个实体个体,即“一”,都是按照“道”,即大自然的规律演化而形成的,是从“无”到“有”,当它的“前身”转变为“现身”时,二者就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就是走向反面,而不是1+1 = 2所形成的混合体。这就是老子“道生一”思想用于微观上的解释。每一个物质个体,“一”的内部结构都至少有一对矛盾体,这就是“二”,但仅仅有“二”是不能构成一个实体个体的,还必须有中间体“三”将矛盾体“二”既分开适当的距离又结合在一起,“负阴而抱阳”,并供给矛盾体活动的能量,而达到“冲气以为和”。结合成一个实物个体。

 有了这许许多多的物质个体,才会互相分别的逐层次的结合成万事万物。这就是从物质个体的微观结构上解释老子的宇宙物质的结构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一阴一阳谓之道”。由此可见,老子的“道”也应该完全适用于微观世界,适用于事物的内部结构。适用于宇宙中每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单元。在这里可以讲,凡是存在过的事物都是合理的,即都是合乎“阴阳”之道的,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的。

 

IV. 孔子的《易经八卦》(

 

  子的《易经八卦》是模拟宇宙中各个事物内部的微观结构的万能模型,孔子和其后的八卦学者是将八卦的静态结构模拟为各种事物内部结构的缩写,而将八卦内各爻和卦的变化模拟成事物内部状态变化过程的缩写。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为古人无法观测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所以只能从事物外部状态和表象的变化去推测内部结构和本质的改变。

 孔子认为八卦是描述万事万物个体内部微观结构的最好的方式。宇宙中任何独立的个体之所以能够存在变化和发展,就是因为其内部总是存在着“阴”和“阳”2爻,即矛盾的两方面,两方面既对立又联系,既“排斥”又“吸引”的平衡状态是该个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而能将矛盾两方面维系结合在一起而保持平衡状态的是其内部具有一个强大的“中间体”,即另一个爻。这“阴”和“阳”2爻与另一爻的“中间体”的结合是事物能够独立存在而保持其稳定和特性的充分条件。

 所以,宇宙中任何一个能够独立存在的实体都是由矛盾的两方面和其中间体“三位一体”所组成的。这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卦必须由3爻组成的原因。反映在八卦中就是一对相反的阴“- -”爻和阳“一”爻和另一个作为“中间体”的爻构成“三位一体”。如离卦,坎卦等。3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独立的单元。在这个独立的单元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说明一个卦的3爻结构具有代表任何个体事物内部微观结构的普遍的代表性,这就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先贤先哲利用八卦以便认识事物内部结构和变化的最佳的智能工具。

 卦内爻的变化用以描述相对应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用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的变化趋向,太极图中的阴和阳十分对称平衡,它提示人们,处理问题的原则应该是不偏不倚,以中为度,注意总的平衡与适度。但是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先贤先哲们是无法也无工具观测到到事物内部的结构和变化的,而只能凭经验和想象用八卦的模型配合对事物外部的表象和状态进行观测,以求领悟和模拟到事物未来的近似的变化发展趋向。

 结论:所以,八卦其实是万事万物的一个简单而又有智慧的模拟的结构模型构成这个简单模型的3根支柱,即“阴”“阳”和“中间体”是宇宙中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所必须具备的。《八卦》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简化为八卦的形式和变化规则加以推演,以预测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向。而八卦的形式和变化规则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先哲们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所写的《易经》所规定和阐述的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有结构的。一切现象都是物质活动和变化的表现。八卦就是用爻的排列组合和变更去类比事物内部的结构形式和实质的变化的。

 宇宙中一个最简单的实体为空间实体,内部结构必须至少有3个支柱支撑,以保持其独立存在的平衡稳定状态。事物个体内部的结构形式分别有:

 

  1*。一个中心2个基本点的结构形式:

  这就是一个大的中间体结合1对较小的矛盾体构成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比如,氢原子H的结构就是,外围一个负电子e- 围绕大的质子p运动,而正电子e+ 则附着在质子p上。氘是一个e- 围绕一个大质子p和一个中子n所组成的核心运动。氦He是外围2e- 围绕大的2个质子p2个中子n所组成的核心运动。如DNA中的一个基本结构单元称为核苷酸.。除一个碱基和一个磷酸的这一对矛盾以外,中间还必须有一个较大的糖分子.正是这个糖分子将碱基和磷酸牢固地联接在一起又分隔开来,并且提供所需的能量,才保持了核苷酸的稳定。由这种3个核苷酸所组成的大量的密码子的有序连结形成了DNA的极其复杂的稳定可靠的遗传作用。又如,共价键的化合物:水,(HOH),二氧化碳(OCO)。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加上其它的许多庞大的中间阶层;封建社会:地主阶级,贫雇农,加上其它阶层。

  所有这些结构形式都与八卦的不同结构形式相对应:☶☵☴ ☳☲☱

 

  2* 3足鼎立的结构形式3根几乎等同的支柱中的任何1个互为另外2个的中间体

 如由3个不同颜色(红,禄,兰)的夸克构成的质子p 3种不同的碱基所构成的DNA中的1个密码子。这种结构都是异常简单稳定和精密。再如,宇宙的3个组成部分:能量,物质,时空;强子,夸克和电子的3个物理量:质量,电荷,自旋;空间由3维构成;黑洞的3个独立参量:质量,角动量,电荷;一切颜色都可以由红,黄,兰3元色调制出来。老子3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孔子讲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经济: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国家经济。美国霸权的3支柱:军队,金融,石油。人类的3种原恶:任性,懒惰,妒嫉。[7]人类的3种原欲:食欲,性欲,知欲。[7]

  恩格斯: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杨继绳有一句很形象的名言是:如果一个记者的成就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的话,那么,调查,读书,思考,就是这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