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2013-09-12 15:48:12


巴拉圭历史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拉丁美洲史稿》李春晖,商务印书馆)


  


  1524年,葡萄牙人加西亚(Aleixo Garcia)和几名同伴,到达巴拉圭河口,与瓜拉尼族结成联盟,率2000瓜拉尼战士,通过查科地区,侵扰印加帝国边境地区。返回巴拉圭后,被瓜拉尼人杀死。


  


  1526年,西班牙人塞瓦斯蒂安·卡波特率远征队进入巴拉圭河地区,一度到达亚松森。


  


  1535年,门多萨被西班牙国王卡洛斯I派遣进驻拉普拉塔和巴拉圭地区。门多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登陆后,命令阿约拉斯(Juan de Ayolas)率远程队去巴拉圭。


  


  1537年8月,远征队成员伊拉拉(Martinez de Irala)在亚松森建立了第一个居留地。从此,亚松森附近地区,逐渐成为西班牙殖民地。


  


  1537年9月,伊拉拉被任命为亚松森第一个统治者。


  


  1544年,第一次革命,亚松森的克列奥尔人发动起义,驱逐西班牙任命的亚松森的省长巴卡(Alvar Nunes Caleza Vaca)。


  


  1556年,伊拉拉死,其统治结束。同年,天主教会在亚松森设立第一个主教区。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瓜拉尼人中出现预言家,自称奥贝拉阿太阳光,发动了短暂的圣战。


  


  1588年,耶稣会教士进入巴拉圭,在巴拉圭东南部深入印第安部落传教。此后,建立了一个包括30个归化区,人口超过10万的耶稣会统治区,存在了两个世纪。


   


  十七世纪,巴拉圭划归秘鲁总督管辖。


  


  1721年,亚松森的土生白人,酝酿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运动,是1721年~1735年起义的开端。


  


  1725年,发动政变,撤消了西班牙的省长,由土生白人安特基拉·卡斯特罗(Jose Antequera Y Castro)执掌政权。新政府取消耶稣会统治区,驱逐耶稣会教士。


  


  1731年,土生白人民兵被秘鲁总督的军队击败,安特基拉·卡斯特罗被擒。7月5日在利马被处决。


  


  1732年2月,2000名巴拉圭起义者洗劫了耶稣会神学院,关押了主教。


  


  1733年,安特基拉·卡斯特罗的朋友和同道者蒙波,领导亚松森土生白人发动新的起义,杀死西班牙的省长,在亚松森成立自治公社(Comuneros)。


  


  1735年,自治公社被秘鲁总督的军队击败而告失败。


  


  1750年~1761年,秘鲁总督区与耶稣会统治区进行了长期冲突和战争;


  


  1761年,耶稣会被驱逐出巴拉圭。巴拉圭全境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


  


  十八世纪后期,巴拉圭从秘鲁总督区分离出来,移归拉普拉塔总督区管辖。


  


  1810年5月,布宜诺斯艾利斯宣布独立,要求原拉普拉塔总督区各省加入,遭巴拉圭省拒绝。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派遣贝尔格兰诺率军进驻巴拉圭。


  


  1811年1月,巴拉圭击败贝尔格兰诺的军队。


  


  1811年5月14日,亚松森起义者驱逐了与王党有联系的省长贝拉斯科(Velasco),组织了洪他洪他由弗朗西亚(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1766-1840年)主持。


  


  1811年6月,议会正式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成立独立的巴拉圭共和国。


  


  1813年10月,通过第一部宪法。


  


  1814年5月,弗朗西亚通过国会任命,成为独裁统治者。


  


  1816年,弗朗西亚被任命为终身统治者。


  


  1840年,弗朗西亚去世。


  


  1841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1790-1862年)开始执政。


  


  1842年~1844年,解放黑奴。


  


  1845年,出版了巴拉圭第一份报纸。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1826-1870年)被任命为陆军统帅。


  


  1853年,巴拉圭获得美国及其他欧洲强国的承认。小洛佩斯赴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购买军火。


  


  1858年,开始修筑亚松森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铁路。


  


  1859年,美国海军侵入巴拉圭。


  


  1862年,老洛佩斯去世。小洛佩斯上台执政。


  


  1864年,巴西对乌拉圭发动战争,巴西军队侵入乌拉圭。


  


  1864年11月12日,小洛佩斯政府向巴西正式宣战。


  


  1865年4月,阿根廷政府向巴拉圭宣战。5月10日,巴西、阿根廷、乌拉圭3国,在英国驻阿根廷大使爱德华·桑顿策划下签署三方协议,组成同盟共同对巴拉圭作战。


  


  1870年3月,小洛佩斯在科拉密林深处的战斗中阵亡。巴拉圭战败,签定停战条约,割让55000平方英里领土给巴西和阿根廷。


  


  1870年11月25日,巴拉圭议会颁布了第二部宪法。宪法规定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间接方式选出,任期四年。


  


  1871年10月,根据新宪法选举出的第一届总统霍贝拉诺斯(Salvador Jovellanos)就任。


  


  1874年11月,第二届总统希尔(Juan Bautista Gil)就任。


  


  1876年,巴西军队根据1870年停战条约,从巴拉圭撤退。


  


  1877年4月,希尔总统被刺杀身亡。


  


  1881~1909年,发生了7次政变。


  


  1887年7月,德国移民组成的莱比锡公司,在亚松森东北210公里处建立新日尔曼区


  


  1892年,在亚松森建立了第一所大学。


  


  1893年,空想社会主义者兰内(William Lane)组织了澳洲合作协会,计划在巴拉圭建立名为新澳洲(New Australia)的乌托邦社会。巴拉圭政府支持此项目,并将比利亚里卡(Villarrica)邻近45万英亩土地拨给该组织。该计划不到2年失败。


  


  1906年,意大利移民在亚松森以南的兰巴雷和安戈斯图拉之间,建立了新意大利区。


  


  1912年,沙累(Eduardo Schaerer)当选为总统,是1870年以来唯一做到四年任满的总统。


  


  1913年,亚松森至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铁路完成。


  


  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在格兰查科发现石油。


  


  1924~1928年,阿亚拉(Eligio Ayala)总统执政期间,巴拉圭经济发展较大。


  


  1928年,巴拉圭与玻利维亚为争夺格兰查科油田发生冲突。


  


  1932~1935年,格兰查科战争。巴拉圭方指挥官是埃斯蒂加里比亚上校(Colonel Estigarribia),玻利维亚方指挥官是德国军官奎特(General Kundt)。巴拉圭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1933年,巴拉圭共产党成立。


  


  1934年5月30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参议员休伊·朗发表演讲,揭露格兰查科战争实质上是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为争夺查科地区的石油开采权而挑起的战争,两家公司分别资助玻利维亚军队和巴拉圭军队。郎用罪犯、作恶分子、本国的凶手、外国的凶手、国际阴谋者、贪得无厌的强盗和窃贼的窝、破坏者和小偷的老巢等字眼形容美孚石油公司。(《瓜拉尼亚》杂志转载,布宜诺斯艾利斯,1934年11月)


  


  1936年初,国家阵线组成。


  


  1936年2月17日,陆军发动政变,推翻自由党人阿亚拉(Eusebio Ayala)政府,格兰查科战争中的一名将军拉斐尔·佛朗哥上校(Colonel Rafael Franco)组成临时政府。


  


  1937年8月13日,陆军和海军发动政变,佛朗哥辞职,派瓦(Dr.Felix Paiva)执政。


  


  1938年7月,巴拉圭与玻利维亚签定和约,巴拉圭获得格兰查科争议土地的3/4,玻利维亚仅得到由科伦巴伸进巴西的一条走廊地带。


  


  1939年4月30日,全国大选,自由党领袖,格兰查科战争的指挥官埃斯蒂加里比亚(Jose Felix Estigarribia)当选为总统。


  


  1939年,巴拉圭劳工联合会成立。


  


  1940年,埃斯蒂加里比亚宣布实行独裁。8月4日,颁布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总统直接选举选出,任期五年,可以连选连任;国会改为一院制;国家一切军事行政大权,集中总统一身。内阁成员和最高法院法官都由总统提名。年内,埃斯蒂加里比亚死于飞机爆炸中。马里尼戈(Higinio Marinigo)上台。


  


  1942年,马里尼戈政府下令解散自由党。


  


  1945年2月,马里尼戈政府向轴心国宣战。


  


  1945年,巴拉圭工人举行总罢工。


  


  1946年,马里尼戈政府宣布允许各政党进行公开活动,7月,邀请红党(国家共和党)和二月党入阁。


  


  1947年2月,马里尼戈解散联合政府,组成以红党为主的新内阁,并下令搜捕二月革命党人、自由党人、共产党人。


  


  1947年,3月7日~8月19日,历时5个月的1947年内战。二月党人、共产党人和自由党人组成联合阵线,在巴拉圭东部发动起义,8月12日,起义军攻打了亚松森。马里尼戈依靠部分军队,红党的红旗队(Guion Rojo)、赤脚汉(Pynandi)武装平息了起义。造成巴拉圭现代史上第一次向外移民浪潮,全国1/3人口流亡国外。


  


  1948年6月,政变推翻了马里尼戈政府,最高法院大法官弗鲁托斯担任临时总统。8月,红党强硬派首领冈萨雷斯(Juan Natalicio Gonzalez)就任总统。


  


  1949年1月,政变推翻了冈萨雷斯,罗隆将军(Raimondo Rolon)任临时总统。2月政变再次发生,参与过几次政变的莫拉斯·洛佩斯(Molas Lopez)就任总统。


  


  1950年,政变推翻了莫拉斯·洛佩斯,红党民主派首领查维斯(Federico Chaves)就任总统。


  


  1951年,巴拉圭与美国签定技术援助协定和军事双边协定,根据杜鲁门总统的第四点计划,查科地区开放给美国建立空军基地。斯特罗斯纳(Alfredo Stroessner 1912年-)被任命为武装部队司令。


  


  1953年6月,斯特罗斯纳受美国陆军部邀请访美。


  


  1953年8月,巴拉圭与阿根廷建立经济同盟。


  


  1954年5月4日,斯特罗斯纳发动政变,查维斯被迫辞职,红党领导人佩雷拉(Tomas Romero Pereria)接任临时总统。不久,红党大会提名斯特罗斯纳为总统候选人,在选举中获胜,8月15日就任总统。


  


  1954年9月,美国官方宣布给予巴拉圭750万美元贷款。


  


  1955年2月,颁布246号法令,规定外国投资者(除了少数例外)均可免除进出口税及工商企业税,将所得税降低20%。


  


  1955年10月,颁布《保卫民主法》。10月17日颁布关于内部冲突的法案,宣布对流亡国外的红党各派大赦。12月发动预防性政变,将红党民众主义派领袖门德斯·弗莱塔斯(Epifanio Mendez Fleitas)及其追随者清除出党。


  


  1955年下半年,斯特罗斯纳政府允诺美国企业在查科地区开采石油。


  


  195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导下,当局实行以冻结工资、减少公共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稳定计划,以求抑制通货膨胀。


  


  1959年3月,红党民主派发表宣言,要求结束戒严状态,实行大赦,新闻集会自由。5月28日,学生举行示威,抗议政府提高公共汽车票价。遭到当局强力压制。斯特罗斯纳重新宣布戒严,并解散议会。


  


  1962年6月,斯特罗斯纳宣布下一年举行大选,邀请除共产党和红色人民运动(门德斯·弗莱塔斯领导的,集合了原红党的民主派的反斯特罗斯纳组织)之外的其他政党参加。


  


  1963年,自由党人卡洛斯和莱维·鲁菲内利组成了自由党革新派,被自由党开除出党。革新派推举加维兰(Ernesto Gavilan)参加竞选。2月大选,斯特罗斯纳获胜,革新派在议会60个议席中获得20席,加维兰被任命为巴拉圭驻英大使,革新派被政府承认为自由党。


  


  1963年,通过两项土改法,成立负责土改的机构:农村福利协会。


  


  1964年5月,巴西出兵占领了与巴拉圭存在争议的巴拉那河上的瓜伊拉瀑布地区,并驱逐了前往调查的巴拉圭副外长,巴拉圭与巴西关系陷入冷淡


  


  1964年8月,二月党被承认为合法政党。


  


  1965年,巴拉圭签署了美国众议院通过的《塞尔登决议案》(Selden Resolution),该决议案授予美国军队在巴拉圭受到国际共产主义的直接或间接威胁时,对巴拉圭的单方干预权。巴拉圭派遣部队(索拉诺·洛佩斯将军营)参加美国对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军事干涉行动。


  


  1966年6月22日,斯特罗斯纳与巴西总统布朗库签定了《伊瓜苏协定》,同意与巴西均分瓜伊拉瀑布产生的能源,事实上放弃了对瓜伊拉瀑布唯一所有权的要求。


  


  1966年,贝拉丑闻,警察局长杜阿尔特·贝拉,与逃到巴拉圭的2名贪污40万美元的联邦德国通缉犯私下交易,事发。


  


  1967年,原自由党被承认为合法政党,更名为激进自由党。2月立宪议会选举,红党赢得68.7%选票,激进自由党20.9%,自由党6.1%,二月党2.7%。


  


  1967年5月,立宪议会通过第四部宪法,宪法规定斯特罗斯纳可再连选连任两届总统,授予总统宣布戒严和干预地方政府的特权;将议会一院制改成参众两院制,直接选举产生,2/3席位给获票最多的政党,其余1/3按照比例分配给其他政党。


  


  1968年,拉美麦德林主教会议后,巴拉圭教会致信斯特罗斯纳,要求释放100多名政治犯。


  


  1969年,巴拉圭教会召开会议,谴责政府新的反颠覆法,要求实现深刻变革。斯特罗斯纳政府指责教会煽动共产主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