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一菩提2017-03-23 21:57:38

2017-03-22 壹号收藏

徐邦达与刘九庵看画

 

在中国书画鉴定界,

有一位被尊称为‘国眼”,

还与谢稚柳、启功并称为

中国书画鉴定三大家的“奇人”,

一件件古书画珍品经他

搜寻、鉴定、重新入世,

就是一个个令人着迷的故事。

他就是——徐邦达。

 

徐邦达与启功先生合影

 

 
 

徐邦达(1911年7月7日—2012年2月23日),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晚年号蠖叟,浙江海宁人,曾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西泠印社顾问、九三学社社员。

 
 

 

作为中国艺术史界

“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

徐邦达对古今书画过目不忘,

鉴定起来得心应手,

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就已辨出真伪。

有“徐半尺”和“华夏辨画第一人”之誉。

因为他的慧眼,

故宫的“镇院之宝、绝代佳作”

才得以从故纸堆中重见天日。

 

从小养尊处优,但却“玩物养志”!


 

徐邦达之父七十大寿时全家留影(后排右二)

 

1911年7月7日,徐邦达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宁,父亲是上海滩有名的丝绸商人徐尧臣。从小养尊处优的徐邦达,用夫人滕芳的话说,完全是被宠大的。“他的妈妈生了8个孩子,只有他一个男孩。7、8岁的时候,上下楼梯还是保姆抱着。所以除了他的专业,生活上的事他一点都不会做,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徐邦达与夫人滕芳

 

然而,这样一个“富二代”并没有玩物丧志,最终还得以玩物养志!这就要归功于另一个人——徐邦达的父亲,徐尧臣,虽为商贾,但性情儒雅,喜好文墨书画,在做丝绸生意之余,凡过眼名家书画,只要相中,便会不惜重金购进收藏。

 

徐邦达《松溪高逸图》

 

徐邦达从小就很喜欢临摹家里收藏的那些名家字画,父亲还为他请了当时赫赫有名的老画家李醉石、赵叔孺等先生教他诗词歌赋及绘画。为博采众长,他又入书、画、鉴三者皆长的吴湖帆先生门下,得到一代名手的真传。同时,他还与冯超然、黄宾虹、张大千等画界名家谊兼师友,请教切磋交流画技。

 

徐邦达(左)张伯驹(右)

 

学画之外,年轻时的徐邦达也结识了很多书画鉴定领域的行家与高手,比如大名鼎鼎的庞莱臣、张葱玉等,都是收藏鉴定上的大家。与众多“大家”的交往学习和耳濡目染中,徐邦达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初涉收藏,用20两黄金买了一幅赝品!


 

1996年,徐邦达在比利时作画

 

玩收藏,无论是谁都少不了要交学费,徐邦达也不例外。书画鉴定界一言九鼎的徐邦达,当年第一次出手就栽了个大跟头。

 

“清四家”之一王原祁 仿大痴山水图轴

 

18岁那年,他看上了一幅据说出自王原祁手笔的画。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位列清初六大家。徐老先生一向偏好四王的画,经审辨良久,终以20两黄金的价格购下。但后经明眼人鉴别,他花重金换回的竟是赝品!这也是他发愿刻苦钻研书画鉴定这门学问与技艺的诱因之一。 

 

交学费,终到“徐半尺”美誉!


 

 

不断的吃亏上当交学费,最后换来的是真学问。当然,玩收藏,最明智的策略是本着尽量不交或者少缴学费的原则,而万一走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深研究与分析,提高学养与眼力才是王道。

 

据徐老先生后来回忆,自从这一次吃亏上当后,以后他再也没有看走眼。正是因为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才练就了日后过目书画而不忘,鉴定作品得心应手。

 

徐邦达撰并书 《文物清查登记》手稿

 

一次,徐邦达在看两个手卷时,只从装手卷的两个盒子上,便知那一字一画是董其昌的作品,题目、内容、几十年前在哪儿见过等,如数家珍。另一次,助手尹光华先生在帮徐邦达整理《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时,无论哪部古手卷后的题跋和某位画家的某张画,只要将题跋和题的人的名字组合起来,他都能知道是宋代某人的画或元代某人的画。

 

徐邦达给学生上鉴定课

 

据徐先生的学生、著名鉴定家王连起讲,“徐半尺”的名号是在1991年传出来的。那年徐邦达先生到台湾为博物馆做书画鉴定,因徐先生独具慧眼的鉴定功力,被台湾书画界人士冠以“徐半尺”的雅号,意思是说他鉴定书画时,常在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就已辨出真伪。而他的弟子们说,这个称号还不够精确!其实更应称呼他为”徐一寸”,因为书画卷往往只展开寸许,徐老先生就已辨得真伪!

 

徐邦达先生的作品《临陈老莲仕女图》

 

还一次,一位来访者将画轴徐徐展开,刚看到一片竹叶的梢头,徐老便脱口而出:“李方膺!”画轴展开,果然是“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作品。

 

活到老学到老,堪称“古代书画搜索引擎”!


 

徐邦达先生在美国鉴画之余不忘做笔记

 

徐老能成为一代宗师,和他一贯秉持“没有成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无关系。杨新记得有一年去徐老家,看见徐老正在仔仔细细地读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的一套书,徐老边看还边写简短的评论。要知道,那时徐老已九十五六岁了。但在徐老眼里,书画鉴定未知数太多太多,很多问题都还解决不了。他告诉杨新:“以前年轻时是谦虚,现在是心虚呵。”这句话令杨新终生难忘。

 

1、为《富春山居图》平反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从业数十年来,几乎所有中国境内的珍贵古代书画,均经徐老过目,对于考订、断代有争议的部分,均提出过重要的参考意见,成为名副其实的“业内标准”。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就是上世纪30年代,故宫重要文物南迁而暂时停放在上海,其中就有由元代书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珍贵画作《富春山居图》两幅。其中一幅被乾隆皇帝判为“真迹”,另一幅则为赝品。徐邦达经过仔细考证,发现有乾隆御笔题词的“真迹”上的题款不合元代的规范,实为后人的仿作,而被乾隆判为赝品的《富春山居图》才是真迹。这一翻案震动了书画界,被打入冷宫的“伪作”也得到了“平反”。 

 

王渊《桃竹雉鸡图》

 

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郭熙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雪夜访戴图》、王渊的《桃竹雉鸡图》都是他在故纸堆中寻到的宝贝。

 

2、慧眼识王渊

 

元 王渊 梅雀报春图 卷 设色绢本 

 

1982年6月5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画鉴定的权威专家徐邦达先生驱车来到太原市解放路山西省文物商店鉴定书画。他对每件书画藏品都看得非常认真、仔细,惟恐漏掉一帧佳作。当女保管员从库房里取出一幅用报纸包裹的画时,他轻轻地打开一看,见是一帧残损得十分厉害的绢画;稍一不留神,手碰着就会碎裂。

 

元 王渊 桃竹鸳鸯图轴 波士顿美术馆藏

 

徐邦达小心翼翼地慢慢展开,蓦然兴奋而惊喜地叫道:“啊!这是元代著名画家王渊的画,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他有点不放心,生怕看走了眼,又仔细审视这幅画的内容、笔法、墨色、题跋、图章、质地,翻来覆去,端详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肯定地说:“是王渊的画,这是国宝,连故宫博物院也很少有。我建议,现在立即封存起来,从此不要再让任何人看了,因为年陈月久,质地太酥脆了,看一次就会损坏一次。请速派人送故宫博物院揭裱、装帧!”

 

元 王渊 古木鸣禽图 立轴 设色绢本

 

在场的人都被徐邦达的情绪所感染而激动、欣喜,也为其认真负责的精神和高超的鉴定技艺所倾倒。商店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幅画是70年代中后期从民间收购得来的,因为损坏严重,没有认真鉴定和引起重视,未把它列为珍品,进行揭裱保护。今天经徐先生鉴定是王渊的精品,我们一定要列为特藏,悉心保护。”至此,沉寂多年的元代绘画珍品终于重见天日,现已列为山西省博物馆的特藏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在世人面前。

 

3、妙辨张君度

 

 

徐邦达虽不善言辞,但话题一涉及书画便滔滔不绝。凡经他鉴定的作品,总是能旁征博引,列出一大串依据。一次徐邦达在南京金陵饭店,有人拿来一嵌在镜框中的扇面请他鉴定。这是一幅金本的山水扇面,落款为已巳年张宏。凝神片刻,徐邦达说:“这是张君度(张宏,字君度)画的,此为其早期作品。他是位高寿的画家,活了90多岁,生活在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跨两个朝代。《明画录》说他‘工山水,笔意古拙,墨法湿润’。”说罢,在场人无不拍手称赞。

 

张宏 扇面

 

有人认为这种非凡的记忆力是天赋,可他自己认为“只在用心”。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资料烂熟于心,才有古书画作品过目不忘,鉴定时的得心应手。

 

鉴定不说假话,“金口”难开!  


 

 

作为中国鉴定界的泰山北斗,徐邦达始终不说违心话、含糊话。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鉴定过程中,他唯一的口头禅就是“一望而知”,还爱说两句话——“真的,确定无疑”;“假的,毫无疑问。”由于其在书画鉴定界的权威性,很多人都希望花重金请徐老开“金口”对自己的藏品“点石成金”,但一生淡泊的徐邦达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请求。“我有工资,为什么还要稿费?”对于他人拿来的重金,希望他在画作上题字的要求,徐邦达从不轻易答应。

 

1983年西泠印社80周年大庆学术研讨会一隅(前排右起陆抑非、顾廷龙、徐邦达、方去疾、钱君匋)

 

伯乐山翁2017-03-23 22:05:18
好文共赏析!
Palmbreeze2017-03-23 23:55:11
鉴定国宝,鉴宝人也堪称国宝啊。谢谢好文章!
御宅的风儿2017-03-24 02:43:16
感谢分享好文
cheer@2017-03-24 03:42:20
多谢分享
yuzt2017-03-25 04:37:07
徐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