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一份没有固定钟点的全职工作,无法辞职,没有工资,而且永远不会下岗。无论你的额外工作是什么,当妈妈足够让你忙上十八年, 很多中国妈妈为了孩子操劳一辈子。生儿育女,为了孩子和工作而忙碌着,那么妈妈的梦想,是否还有机会和时间去实现呢?
去年四月初春,我们三位妈妈去参加一个社区的活动,开车回家的路上,一位妈妈说退休后很想学画画。没想到她的话象是触碰了我们什么神经,三人不约而同、兴致勃勃地谈起学画。车窗外的景致从眼前快速闪过,甩到身后,像是流逝的时光行色匆匆。我们总在忙着赶路,还要等待多久才能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现在开始好吗?” 我脱口而出,于是我们约好一起学画,我去找老师。
博物馆
得知 Palo Alto 的陈保平老师开设成年绘画班,只要有几个固定的学生就可以开班。陈老师是旧金山艺术学院的教授,业余时间也教其他学生,包括孩子与成年人。可是妈妈们忙于孩子,工作还有社区事务,固定的时间学画也并不容易。几经周折,我们五位妈妈终于走到了一起,开始了我们的学画之旅。
画室
起初我们只知道自己喜欢,想学画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不知道应该怎么学,也不知道能学到什么。但是这个既朦胧又很真切的喜欢,给我们带来一种莫名的期待与冲动。
陈老师的课从印象派讲起。大家觉得古典画那么美,不经过严格的训练是绝对画不出来的。可是印象派的画却不同, 看似没有任何章法,笔触未经修饰,不追求形似逼真,有的像是大块涂鸦,是不是谁都可以随心所欲画几张,一不小心就能成为大师了呢?
陈老师从容不迫慢慢道来,告诉我们印象派画家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与文化。古典画追求写实形似,一般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唯美,但看不到画家自己的个性。印象派开始建立了新的概念,开始研究光影,冷暖,捕捉时间的变化,注重那一瞬间的色彩与情感表达,往往不求细节,追求画家自己的个性表达。他们把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与普通人做为绘图描绘的对象,使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开始息息相关。了解了印象画派的审美特征与历史意义,姐妹们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林妹妹的画
陈老师说,成年人学画,要把提高审美放在前面,应该“眼高手低”,先学欣赏,再提高绘画的技巧。他告诉我们,成年人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积累是学画的长处,学画不受年龄的限制。这给了我们巨大的鼓励。
我们一边了解艺术史,一边开始练习最基本的素描,开始欣赏印象派的画。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印象派不同的画中观看时间的变化,光影的变化,试图去理解画家要表达什么情感。这时我们看画开始有了新的视角,开始注意色彩,构图,地平线,画面的要点。
劲松的画
因为绘画并非一日之功,陈老师让我们从照像中体会构图及绘画的基本要素。我们开始观察树叶的颜色在不同时段的太阳光的照射下发生的变化。学习了构图的重要性与构图的要素,照像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水平线,考虑要表达什么再取景,要注意表现透视,节奏感,要有层次,注意明暗的对比。第一次体会到西洋绘画与中国国画的写意不同,它有非常理性的基础。
晓霜的画
老师一边教绘画技巧, 一边启发我们如何欣赏画。不同的时代,追求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可替代的美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表达个性与人类的情感。老师告诉我们,绘画具有丰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要寻找自然的诗意。艺术是非常纯的东西,像一个过滤器,去掉杂质,让纯的,美的东西留下来。
每周一次的画画课成为姐妹们每周最开心、最期盼的一天。有的妈妈需要提前给孩子做好晚饭来上课,有时需要安排先生或其他朋友接送孩子晚上的活动。我常常匆匆忙忙下班赶来上课。无论多忙,无论大风暴雨,姐妹们都不舍得缺课,觉得每周我们能在一起学画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近似奢侈的享受。
老师讲课,评论作业,示范,同学们在课堂上练习,提问,然后回家继续完成教学的内容与作业。在这两个小时里,我们忘记了白天的忙碌与疲劳,忘记了烦心劳神的一切琐事,姐妹们总是兴致勃勃,七嘴八舌,急着分享一周的所得。有的姐妹重理性,善思考;有的重感性,感觉好;有的习惯在动手中学习;有的要想明白为什么才动手。林妹妹基础好,悟性强,勤思考,大家任命她为“助教”,她时常帮助老师课后答疑,辅导作业。因为我组织张罗画画课,同学们任命我当“班长”,其他三位灵性姐妹为“学习委员”。
我们学画的分享课上课外每天不断,彼此的鼓励与欣赏,总是充满了正能量。有时我们约上一起去看画展,讨论作品;有时周末在咖啡馆聚会一起讨论作业,学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