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是弄得很明白莫奈在晚年为什么爱和睡莲较劲。几年期间里,他画了六十多幅睡莲,而且是越到后来画幅的尺寸越大。我估计这世界上无论哪里的画家都会得一个毛病,就是越到老了越是财迷心窍。那时候,莫奈的名声已经是如日中天了,他的画作怎么着也是按尺寸大小计价了吧。这么推算起来,不画出十几米长的巨作,大钱怎么来呢。
不过,上面的说辞也可能是我的小人之心。当然这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莫奈未必就那么爱钱,他画大尺寸睡莲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塞尚曾经说,莫奈不过是一只眼睛。可是到了晚年,这只举世独特的眼睛也有老来昏花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画幅太小了,看不清笔触,大师的手笔找不到腾挪的空间,作品就难以显现萦回牵挂的印象效果了。所以,将心比心,我们还真得体谅人之将老眼神也差的苦衷。
我是在近距离观看过至少七八幅莫奈睡莲题材的大型画作。说实在的,真是没有看他早期那些小画触发的那种萦回牵挂的印象。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觉得这些作品不够随意,没有超脱,缺少一种一代宗师达到大彻大悟境界以后所应具有的那种浑不吝精神。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国画大师白石老人就是个明白人,他多多少少懂得一些套路走到极致以后应该遵从的辩证法则,所以,到了他的晚期,白石老人就很善于利用避实就虚的写意手法,营造出一种满不在乎的作品氛围,一般的人看了要说不好就显得外行了,必须是附和行家们的说法,不打磕巴地说出大巧若拙大家风范这样的赞叹来才是正理。
我曾经和这里的网友就白石老人的似与不似的画法说辞进行过讨论。我是觉得,以前中国的艺术家大都是感性多于理性的人物,传统文化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坚实的美学理论可以作为艺术实践的依据,他们的理念都是皮肤里熬出来的,成功则是出自个人的造化。比如说,白石老人年轻的时候,凭着眼尖手灵,在不断地勤学苦练之后,也能画出栩栩如生的蜻蜓,蛾子,刀郎这类的细小杂虫。这样的东西俗众认可,他也喜欢。但随着年事的升高,再怎么凝神屏气也出不了细活了,但白石老人还是舍不得离开艺术啊,当然也许是舍不得离开艺术带来的进项。于是他只得另辟蹊径,做一些眼花手拙之后还能驾驭的事情。
据业内流传野史记载,白石老人也是爱画荷花,岁过耄耋之后推出的墨荷写意在技法上更是堪称一绝。那画面上的荷叶脉路纹络之清晰细腻,曲面墨迹之光滑匀称,边际线条之松弛圆润;都是莫奈之辈难以比拟的。曾经有不少后生晚辈羡慕白石老人此等功夫,纷纷前来要屈身叩拜投师学艺。白石老人总是执意不受从未应允,所以此般画功绝技一直不为外人所知。后来有一富商子弟,实在是喜极心切,就下了重金定求此画,数目非常肥厚诱人,但有一条件,就是要在现场观摩作画经过。
白石老人收到定金,犹豫再三,最后还是答应了人家的请求。那天晚上,当客人来到画室后,白石老先生让家人把宣纸铺平摊在地上,又吩咐端来半盆兑好水的墨汁放在旁边,然后老先生慢悠悠地把勉裆裤褪了下来,颤巍巍地蹲下,让表皮松驰的双臀沾满了脸盆里的淡墨,接着他又慢悠悠地转过身来,轻轻地坐在了铺好的宣纸上。等到白石老先生在家人的搀扶下,又颤巍巍地起身离去时,一对叶脉清晰浓淡适宜的墨色荷叶已经是跃然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