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2345672010-07-30 19:00:13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7月30日去世了,中国当代三个伟大的科学家“三钱”都成为了历史。他们和他们代表的中华伟大科学家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华人的骄傲,也是人类的骄傲。
特转他们简历。


钱学森

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之问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中国浙江杭州
出生: 1911年
逝世: 2009年
毕业院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学数学博士,教授

钱学森,(1911-2009)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工程控制论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5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也成为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胡锦涛探望钱学森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在思维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推动思维科学研究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他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此外,在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等方面,钱学森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三强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中国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1992年
毕业院校: 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博士

钱三强(1913-1992)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1929年,钱三强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吸引着钱三强。两位学者的博学及严谨的治学精神也深深教育着钱三强。 1937年9月,钱三强在导师严教授的引荐下,来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该实验室是居里夫人创建的,居里夫人逝世后,由锕的发现者德比爱纳教授任主任。但是实际上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伊莱纳主持。   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就是钱三强的导师。伊莱纳潜心于科学研究,忘我勤奋,作风严谨,品格高尚,待人谦和、热忱。在这样一个导师的教导下学习,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约里奥—居里夫人又邀请钱三强和她合作证明核裂变理论。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钱三强很快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0年钱三强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钱三强是幸运者,能在两位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教诲下学习、工作,使他很快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前沿,还使他亲眼目睹了人类一次伟大的科学发现——核裂变。   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为此,1946年底,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他们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55年1月14日,钱三强和地质学家李四光应周恩来总理召见来到了总理办公室。周总理听取了李四光介绍我国铀矿资源的勘探情况,又听取了钱三强介绍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状况。周总理全神贯注地听完后,提出了有关问题。最后告诉钱三强和李四光,回去好好准备,明天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要听取这方面情况,可以带些铀矿和简单的仪器,做现场演示。   第二天,钱三强和李四光来到中南海的一间会议室,里面已经坐着许多熟悉的领导人,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等。这是一次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开始了,毛主席开宗明义:“今天,我们做小学生,就原子能问题,请你们来上课。”   李四光先讲了铀矿资源以及与原子能的关系。钱三强汇报了几个主要国家原子能发展的概况和我国这几年做的工作,并做了演示。大家看着实验,会场十分活跃。主席点上了一支烟,开始做总结: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到更多的铀矿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基础,创造了一定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   会后,大家用饭,毛主席举起酒杯站起来大声说: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大家共同干杯。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的确定,与钱伟长、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后,钱三强先后担任了副所长、所长职务。   1959年6月2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及教学模型。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定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还讽刺:“中国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只能守着一堆废钢铁。”   讽刺变动成了动力,愤怒化作力量。中国科技工作者没有被吓倒。“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成了中国人民的誓言。钱三强作为原子核物理专家,和无数科学工作者一样,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组织起数万名科学工作者及技术工人,向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进军。   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周光召在国外召集数十名海外专家、学子,联名请求回国参战。他们归国后先后参与主持了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   为了研究一种扩散分离膜,由钱三强领导成立了攻关小组,经过4年的努力研究成功,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4个能制造扩散分离膜的国家。同时成功地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成功地承担了第一颗原子弹内爆分析和计算工作。

钱三强的爱情传奇

  1932年秋季,钱三强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以后,考取了清华物理系。那年,全国高校首届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五十人,其中女生只有三人。   当年,清华园的餐厅实行男女生搭配编席就餐,八人一桌,钱三强与来自苏州的女同学何泽慧编在一桌。何泽慧发现钱三强入座退席总是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也幽默风趣,颇具学者风度。当然,钱三强发现被称为漂亮“女神”的何泽慧也不同凡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但慑于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二人将爱慕之情悄然深埋于心底。   1936年,两人在清华大学毕业了。何泽慧选择了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深造。钱三强则争取到了赴法国居里实验室攻读镭学的机会。这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不得不各奔东西。   异国他乡,钱三强常拿起那张毕业照片,面对微笑的何泽慧,可望而不可及,距离茫远却又感到亲切。他默默地问自己:难道失去了的一切,再也找不回来吗?   梦境一般的事情发生了。1943年初春的一天,钱三强突然接到一封何泽慧来自德国的信函。她在柏林高等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以后,就职于海德堡物理研究所专攻原子核物理,与钱三强是同行。   远离祖国的何泽慧早已厌倦了德国,她设法与心爱的人取得通信联系。于是,她首先给钱三强发出了那封短信。起初,何泽慧只是称委托他代写信问候她远在苏州的双亲。信里饱含着对钱三强强烈的思念和信任。   钱三强很快给何泽慧的父亲写了一封信。焦急万分的老人马上回了信,表示感谢,报告了家中的平安。当钱三强把这封家书转给何泽慧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并给钱三强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就这样,书来信往让沉睡了多年的爱情开始萌芽。   1945年初春季节,年满32岁的钱三强发出了平生第一封求爱信:经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要求。如能同意,我将等你一同回国。这大概是知识分子中最简短的求爱信了。不久,钱三强收到了回信: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之后一同回国。同样是短短的二十五个字,使钱三强如获甘霖。   1946年春天,何泽慧只身提了一个箱子,来到巴黎。   4月8日晚,星期一。巴黎东方饭店。钱三强与何泽慧在中国驻法领事馆办理了婚姻登记,将在这里举行婚礼。应邀参加婚礼的中外朋友三十多人。最给婚宴增辉的是约里奥o居里夫妇双双出席。   简朴而隆重的婚礼开始举行。何泽慧身着暗红色的中式旗袍,两条长长的辫子垂于腰际,典型的东方女性。钱三强则身着一身毛料西装,挺拔,干练。这对年轻的博士夫妇向来宾行三鞠躬礼后,约里奥o居里致辞。他在致词中说道:“令人怀念的比埃尔和玛丽o居里夫妇,曾经在一个实验室中亲密合作;以后,我和伊莱娜又结为伴侣。事实证明,我们这样的结合,其结果非常之好。亲爱的钱先生,尊敬的何小姐,我们的‘传染病’,今日又传给了你们。我和伊莱娜共同祝福你们家庭美满,祝愿你们亲密合作,在科学事业上作出令举世振奋的丰硕成果。”   他们的祝福不久变成了现实。这对年轻的科学家夫妇正是沿着居里夫妇所走过的道路携手共进,在核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1970年的春节快到了。在陕西和山西插队落户的三个儿女——大女儿祖玄,二女儿民协,儿子思进,相约来“五七”干校与父母钱三强、何泽慧团聚,一块儿过春节。   除夕的夜晚,这一对科学家夫妇以茶代酒,把艰辛斟进“酒杯”,,把对儿女们的良好祝愿斟进“酒杯”。立刻,天地间就洋溢着醉人的“酒”香和长长的期望。大年初一,一家人吃完了饺子,一位“校友”手提照相机,为他们照了一张“全家福”。   春节刚过,儿女们依依不舍地告别父母,走向他们各自所在的“广阔天地”。   身在黄土高原,何泽慧总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她与三钱并肩走着,顺口背诵了儿时读过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钱三强与何泽慧随时随地追求生活的完美。劳动一天,每当收工,何泽慧总是采来各式各样的野花,捡来一只西凤酒的空瓶子,插上一束野花,顿觉满室芬芳。   秋收季节,连续数日挥镰收割。这对年过半百的科学家夫妇,每日天刚蒙蒙亮便到地头,擦黑时分才能收工。一天下来,两人累得精疲力竭。西北高原的土坯炕,往往连着土坯灶台。何泽慧收工回到家来,从柴垛上提一捆柴火塞入灶膛,点火做饭,米面下锅后,便铆着劲儿呼嗒呼嗒拉风匣。这位昔日留洋的女博士,就这样在黄土高原演绎了一段很古朴的农妇的故事。   那是一段辛酸的岁月,也是一段快乐难忘的岁月。   钱三强去世前一周的一个黄昏,何泽慧到医院看他。他坐在一棵高大的香樟树下的一张长椅上,面容沉静,神态开朗,面前是一丛盛开着的夹竹桃。他与那背景是那么协调,有一种庄重静穆之美,他仿佛融入了多姿多彩的岁月,那是一种永恒的从容。   那一刻,她感到震撼。于是,她走了过去,在他身边坐下,两人无语。慢慢地,何泽慧将自己的手一寸一寸地挪过去,握住他的手,一句话没说,直至黑暗降临。在她的印象里,这是她第一次那样亲密地握住他的手。他们都是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而那一次紧紧地握手,仿佛是神的安排。   钱三强平时忌讳谈到死。可是,在这次病重期间却时常谈论死的话题。就在他辞世的前两天,他对何泽慧说:“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人生,不必为生而苦恼,也不必为死去而痛心。把存在和失去,统一在一张披着黑纱的照片之中,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这一天,钱三强从一位病友手中借到了菲律宾民族英雄、著名诗人黎萨的一个袖珍本诗集。他躺在病床上,怀着沉痛的心情给他的爱妻读了黎萨的一首绝命诗:   别了,我崇敬的祖国,阳光抚爱的大地……我愉快地为你献出我忧愁的生命。为了你,献出我的生命,我心甘情愿。我甘愿洒尽自己的鲜血,来点缀这新生的灿烂的光辉……如果有一天你寻到我的墓地,寂寞的野花在草丛中盛开,你摘一朵吻吻吧,它就是我的灵魂。让我的头颅在阴冷的墓穴口,感受到你呼吸的和暖与温存……   他朗读这首诗的声音很亮,很大。何泽慧担心地意识到,这怕是回光返照。果然不出她所料,他读完这首诗以后,很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能睁开。   1992年6月28日那个漆黑的夜晚,钱三强那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财富——在他主持下,成功研制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枚战略导弹……   ( 摘自·《钱三强与何泽慧》)



钱伟长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中国江苏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
出生: 1912年10月9日
逝世: 2010年7月30日
毕业院校: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

钱伟长: (1912----2010),江苏无锡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历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于2010年7月30日上午6时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

中国近代力学与应用数学主要奠基人  1、钱伟长的早期工作是物理学的光谱分析,有3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物理学报》(1937—1939年)。其中,硒的单游离光谱分析开我国稀土元素研究的先河。硒的光谱是4f电子光谱的基础,在30年代是用来验证量子力学计算的重要研究园地。该光谱线条众多,能位复杂,长期未能分析。1935年,首先由哈斯帕斯(Haspas)公布了一些分析结果,钱伟长证明其大部分是不可靠的。1937年,艾伯森(Albertson)和哈里森(Harrison)公布了从600条谱线中分析得到的一批能级,大部分的J值是21/2、31/2,钱伟长把能级的J值扩展到41/2,低能级扩展到38个,高能级扩展到75个,共分析了925条谱线,大部分离亮度的谱线都得到分析,并和玛吉诺(Margenaw)观察到的齐曼(Zeeman)效应相互校正。这一工作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视,是稀土光谱的奠基性工作。   2、钱伟长的成名之作是薄板薄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喷气式飞机是争夺制空权的法宝,导弹被视为下一代的武器,航天计划处在摇篮中。从而力学,如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高速空气动力学,以及喷气发动机工程热物理和工程控制论等都成为热门科学,取得蓬勃的发展。欧洲的一批科学家在战乱中移居北美,形成了一些活跃的科学研究中心。钱伟长先后师从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和应用力学大师冯·卡门,在飞行器结构力学、高速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器动力学方面作出多项成就,其中最有名的是和辛格合作,用微分几何与张量分析方法,从一般弹性理论出发,给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方程。他因此作为冯·卡门60寿辰祝寿文集中最年轻的中国作者赔身于   钱伟长与爱林根一批世界上最知名的学者之中。钱伟长以板壳内禀理论为题目的博士论文,分成几部分发表后,一时间成为北美力学研生的必读材料,被当作理性力学的开山之作。1980年,美国理性力学权威A.C.爱林根(Eringen)访问中国,特意到清华大学的照澜院,来拜见钱伟长,他说,当年他花了几个月时间拜读钱伟长的板壳内禀统一理论,从而开始了自己在理性力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他把钱伟长认作自己的前辈。   在1940年以前,板壳理论的各种近似处理是很混乱的,钱伟长对于这种近似的板壳理论深感不满,曾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39至1940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三维微元体平衡方程为基础,引进三维应力应变关系,得到用应变分量所表示的平衡方程。   3、钱伟长的导师辛格教授原籍爱尔兰,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由于德军空袭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应用数学系,系内有L.因费尔得(Infeld)、温斯坦、A.F.史蒂文森(Stevenson)等教授,因费尔得是A.爱因斯坦(Einstein)的大弟子,著有《物理学的演化》等书。钱伟长在与辛格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辛格用宏观的内力素张量求得在外力作用下板壳的张量平衡方程,称之为宏观方程组,而把钱伟长的方程称为微观方程组。辛格认为:虽然两种理论所用的力学量和符号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等同的。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很受力学界和数学界的重视,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加拿大数学年会、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美国数学学会西部年会等场合作学术报告;在英国和澳洲有人写过书,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1973年,荷兰H.S.鲁坦(Rutten)教授在《壳体渐近理论和设计》一书中多次推崇这篇文章,说:“辛格和钱的工作,继承了19世纪早期A.柯西(Cauchy)和S.D泊松(Poisson)的工作,在西方文献中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1982年,在上海国际有限元会议上,执行主席R.H.盖拉格(Gallagher)教授向大会介绍钱伟长时说:“钱教授有关板壳统一内禀理论的论文,曾是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在40—50年代必读的材料,他的贡献对我以后的工作很有影响。”   4、冯·卡门和钱伟长在1939年和1941年研究了柱壳在轴向力下的局部失稳和球壳在外压下的局部失稳现象。如果把局部尺寸看做是壳的有效跨度,则对于局部区域而言,也可以看作是浅壳,用浅壳大挠度方程求解。圆薄板大挠度卡门方程,也可以由浅壳方程蜕化得到。1951年8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行的海军结构力学研讨会上,冯元桢和E.E.塞克勒(Sechler)发表了《弹性薄壳的失稳》,文中的浅壳方程就是“钱伟长一般方程”,文中的浅圆柱壳方程就是“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   5、在钱伟长的博士论文中,还包括从三维弹性理论导出壳体宏观平衡方程的证明,发表在1948年12月的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上。这篇文章曾引起一场关于版权的争论。美国C.特鲁斯德尔(Truesdell)抱怨此文抄袭了他的文章。钱伟长回信请他到多伦多大学图书馆查阅钱本人的博士论文,这篇文章是该学位论文的一部分。后特鲁斯德尔来信道歉,并说明他的导师H.赖斯纳(Reissner)已向他说明,他在数学学会汇刊上登载的博士论文是钱伟长于1946年在乘海轮返国途中审查的,钱提出近50条意见,他大都接受并做了修改,特鲁斯德尔在1947年发表的轴对称壳文章也是钱伟长审查的,他都一并表示感谢。   6、1946年,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项较满意的弹性力学工作,是经典型的工作
zhmz8882010-08-01 12:22:13
with all my respect...钱学森师爷 especially!
thornbird8882010-08-02 03:17:02
宣传很重要,其实一个人作用没有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