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历史上,出现一个非常 紊乱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我们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当然,这只是站在我们现 在的立场,事不干己,无切肤之痛地加个评论而已。如果我们也生长在那个时代, 在那种痛苦悲愤的现实环境里,大概就不会说这是个伟大的时代了。这个时代,也 就是有名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这两个名词所包涵的时代,都有几百年之 久,如果我们用人物作中心代表来讲,孔子是春秋时期,孟子却是到了战国时期了。 春秋时期也罢,战国时期也罢,这两个衔接起来有五百多年的时代,却是我们民族 最痛苦的阶段,打打杀杀,乱作一团。
可是在后世看来,这个时期,则是百家争鸣,诸子挺秀的时代,也为我们后世 子孙奠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这深厚的文化,一直流传到现在,也会一直延续 到未来。
我们知道,孔子当时亲身经历了痛苦时代的忧患。他在晚年,有系统地整理了 中国文化的宝典,删诗书、订礼乐之外,他又集中精力,根据他本国鲁国的历史资 料,开始著作了一部最有名的历史和历史哲学的书——《春秋》。
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 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董仲舒认为,在那个时代,各国诸侯之间的霸业,都不培养道德的政治基础, 因此政治道德衰落,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谁也不相信谁,彼此不敢轻易亲近, 所谓“德不足以亲近”。对于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关心,只顾现实,而无高远的 见地。国与国之间,没有像周朝初期那样远道来归的国际道德关系,所以说:“文 不足以来远”。因此只有用战争来侵略别人。但是他们每次在侵略的战争上,却加 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说自己要侵略别人,而是找些借口来发动战争,这就是“断 之以战伐为之者”。这便是孔子著《春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孔子著《春秋》最 痛心疾首的中心重点,“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他说,春秋时代几百 年的战争,都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也有人说,春秋无义战。
但《春秋》这部书并不是非战论,它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战争哲学是为正义而 战,所谓“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仇。”例如在春秋二百多年之间,大小 战争不计其数,只有两次是为复国复仇的战争,那是无可厚非,不能说是不对的。 所以他说:
今(指春秋时代)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伐侵攻不可胜数,而复 仇者有二焉。
关于历史文化的破坏,政治道德的没落,则更严重。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人伦文化的道德基础,几乎都被那些有霸权的上层 领导分子破坏完了。为什么那个时代会造成这样的紊乱?
以孔子的论断,都是根源于文化思想的衰落,人们眼光的短视,重视现实而忽 略了文化发展中的因果。所以孔子在《易经·坤卦》的文言中便说:“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后来的董仲舒,发挥了孔子的思 想,便说:“细恶不绝之所致也。”所谓细恶,便是指社会人士缺乏远大的眼光, 对于平常的小小坏事,马虎一点由他去,久而久之,便造成一个时代的大紊乱了。
我们现在不是讲《春秋》,而是介绍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追溯它的远因,顺 便提到《春秋》。继春秋时代吞并侵略的紊乱变局,又延续了两三百年,便是我们 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期。紊乱的情形,比春秋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各个强国的诸 侯重现实,社会的风气更重现实,苦只苦了一般的老百姓。
。。。
我们在座的,以及社会上各方面,许多人都在感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太重 现实。其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人活在世间,就要生存;渐渐地,慢慢地, 不知不觉就会重视现实。感叹别人重视现实的我们,在基本的生活和生存条件上, 老实说,有时又何尝超越现实?何尝不重视现实呢?只是角度不同,观点不同,程 度不同而已。
可是却有极少数的人,他始终漠视现实,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 天下人着想,不顾自己短暂一生的生活现实,而为千秋万代着眼。因此,也就受到 人们一种超越的崇敬,称他为“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