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风2012-01-08 00:22:38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素食”



(编注:无论您是否基督教徒,假如您认同本文,同时您也认为素食对于人类、对于地球生态乃至对于动物都更有益的话,请帮忙转发吧。尤其是基督教论坛。感谢!!)



有些人相信,现行的《聖經》版本是一早就被认定没有异议并且也從來沒有被删改過。但這其實只是一廂情願的天真想法。

《圣经》成书过程中的拣选纷争以及一直延续下来在观点上的意见分歧,这里就略去不说了。单提一下比较重要的,君士坦丁大帝对现行《圣经》版本成书的影响。

(顺带提一下,罗马的“皇帝”一词其实是后来的中国历史学家的称呼,中文翻译成“皇帝”并不准确。罗马帝国从来没有东方意义上的“皇帝”,只有封为“终身执政官”的元首,他们被称为“凯撒”、“第一公民”或“奥古都斯”而不是皇帝(King)。这些特点,与东方的“绝对君主制度”完全不同。虽然也很独裁,但至少名义上非世袭,也没有“天授”、“神圣”的意味,也就是在民众的思想上并没有宗教性的绝对统治地位。

然而,自屋大维时代开始,罗马统治者就在不断地强化和神化其皇权,到了君士坦丁,他在统一罗马帝国之后,更致力于加强皇帝本人的独裁权力。例如废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他的子侄统治各地;废除了近卫军,改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宫廷亲卫队来代替它,并降低边疆驻军的实力;同时进一步神化皇帝本人。皇权的发展在君士坦丁时代终于达到了它的顶峰。)


古罗马中心地带


假如您尚不清楚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 Magnus,272—337),这个在基督教发展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那么我在这里稍微提一下。而在说君士坦丁大帝之前,又得先交待一下从耶稣升天到君士坦丁大帝就任的这三百多年里基督教的境况——不妙,非常不妙。



一. 君士坦丁时代前的基督教状况



《耶穌被釘十字架( Crucifixion)》,(意)曼帖那,安德列阿 (Mantegna, Andrea;1413-1506)Museum du Louvre, 巴黎


从耶稣基督的殉难并复活升天开始,直到公元四世纪,这三百多年内,多代罗马皇帝用尽各种方法想要除灭圣经,并且把读圣经的人一一搜查出来,加以残酷杀害。


《聖詹姆斯前赴刑場途中﹝St James on the way to his execution﹞》1455,(意)曼帖那,伊雷米塔尼教堂,帕度亞﹝Padua﹞,巴黎(原画与教堂一起已被毁于二战战火)

圣詹姆斯刚刚被押送走出的那座城门是一座罗马凯旋门,(画家专门研究了古典时期的遗迹。押解他的兵士都身着古罗马军队的服装和甲胄,跟我们在古典文化时期的真实遗物中看到的一样。)押送圣詹姆斯的队伍停了一下,因为一个迫害圣徒的人已经忏悔了,跪倒在圣徒的脚下请他赐福。圣徒平静地转过身来为这个人祝愿。罗马士兵站在旁边看着,一个漠然处之,另一个生动地举起手来,好像他也有所感动。围观的人群正被卫士推回去。



这些迫害中,包括了对基督徒曾进行的十次大逼迫大屠杀,数之不尽的基督徒喜乐地为主殉道。(以下数段比较血腥,害怕者及18岁以下者请自行跳过。)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古罗马地区 远处为角斗场遗址


例如一世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参约瑟福斯条)告诉我们:“当残酷的尼禄皇帝夜晚在他的花园中举行宴会时,最大的娱乐竟以野兽肆虐,或钉十字架,或将人当作燃烧的火炬来残酷迫害基督徒。”

尼禄皇帝常常混在群众中,有时还乔装成别人在一旁看热闹。许多观众为这些基督徒感到难过,知道这血的狂欢“不是为了群众的好处,而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狂热”。


《尼禄的火炬(Nero's torches)》,西米尔拉德斯基(Henryk Siemiradzki,1843-1902),波兰画家,描述罗马皇帝尼禄(公元37-68年)用火刑迫害基督徒的情景。


统治者们施行了许多种可怕的酷刑和处决方法,包括被野牛拖死、钉十字架、四马分尸、车轮刑、炮烙、扒皮等等等等。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圣阿加莎

圣阿加莎一直是已婚妇女心目中的英雄,尤其是那些母乳喂养自己孩子的女人。年轻的阿加莎,家境良好,美丽善良,可是当她拒绝了一位元老院议员的求婚后,她遭到了各种各样的严酷的折磨,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将它的乳房割去,但她以坚强的基督教信仰坚持了下来。据传,后来,阿加莎得到了圣彼得的帮助,治愈了伤痛。可是,那个恶心的爱慕者竟想将她活活烫死在火刑柱上,上帝怜悯,她逃过一劫。然而,酷刑加叠,最终,她死在了狱中。


有一次,有15万基督徒被杀,他们把基督徒关在一间房里,外面堆满木柴,就点火把他们活活烧死;也有的是把基督徒每50个一捆,丢到海里。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教皇圣克莱蒙特殉教

教皇圣克莱蒙特是圣彼得的第三任继承者。他感化了大批人们信仰基督教,最后被统治者绑在锚上,推入大海



当时还有许多基督徒被投进竞技场中,在群众的欢呼和嘲笑声中,被野兽残害或吃掉。




曾有作家这样描写:“竞技场中使用的动物有狮子、老虎、豹、熊、野牛等,罗马兵以烧红的铁棒来驱赶它们,好使它们去攻击那些手无寸铁的基督徒。”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古罗马角斗场遗址 仿佛仍飘荡着当年的腥风血雨


到了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前任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更达到了空前。但奇怪的是,这样屠杀基督徒,他们还是不怕死,甚至出现“殉道热潮”。在刑场上,他们这样喜乐的死吸引了许多人围观,许许多多围观的人不但没有被吓住,反而后来都决志信了耶稣,以致信耶稣的人越来越多。(这让我想起了旧时对革命烈士就义时的描述:“一个人倒下去了,千万个人站起来了。”)


《圣女尤拉莉娅(Saint Eulalia)》,(英)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1917)

圣女尤拉莉娅(公元290-303年),死时年仅13岁,“这个处女是一个非常真诚的基督教徒,始终坚持她的信仰”,“她受到13种死刑刑罚,包括滚过刀筒,割去乳房,钉上十字架,挂在钩子上经受火刑等,最后被砍去头颅”,“她死去时,突然天降大雪,盖住了她的裸体”。(这个场景实在痛心得感人。)

这个故事在西方也很著名,她的墓地成为圣地。很多地名、街名和教堂以她的名字命名。



还有圣伊内斯,是罗马已信仰基督教的贵族家庭成员,在东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公元304年1月21日,她12岁时遭受了极刑,但她早已从女仆那里了解到了耶稣和圣经的知识。phocus,罗马地方长官的儿子,爱慕伊内斯已久,但伊内斯拒绝了他。

遭到拒绝的phocus后得知伊内斯信仰基督教,并向父亲高发伊内斯,伊内斯拒绝与异教徒妥协,死刑也吓不倒她,于是那个长官以女孩的贞节威胁她,将赤裸的她,沿着街道,拖到了妓院。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圣伊内斯

传闻说,耶稣被她感动,她的头发奇异地长长,遮住了身体裸露的部分,她得以保全了名誉。后来,火刑失败,官员决定将她处以砍头。这位坚毅少女被处斩的血腥场面,震撼了很多人。她的死,也感化了许多人去信仰基督教。



更为人感动的是,那些罗马军官和士兵们,他们在长期迫害基督门人的经验中认清了众基督徒的信仰真谛,结果由统领将军到十夫长、千夫长,都慢慢地成为了基督徒。


当罗马最高通知当局命令这些基督化的军人执行屠杀基督徒的命令时,当时的场面就是,这些将军和这些士兵主动交出自己的护身证件,站到了那些被屠杀的基督徒行列中就戳。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Martyre de saint Maurice, El Greco, (1541-1614), 1580-1581, huile sur toile,

例如著名的“摩力士”将军(Saint Maurice)的事迹。就常久地流传在人间各处,发生的地点就在今日的瑞士境内。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圣塞巴斯蒂安 (Saint Sebastian), Andrea Mantegna﹝1431-1506),1456-1459 巴黎羅浮宮

另一位圣塞巴斯蒂安,是古罗马帝国军队长官,护卫队队长,在戴克里仙国王对基督教进行迫害时期,塞巴斯蒂安利用自己的职位感化了许多士兵和一名长官皈依基督教。此行为被揭露后,国王将他判以死刑。但他幸存了,康复之后,开始劝说戴克里仙,再次被判以死刑,最后他死于公元288年,是历史上唯一经历过两次酷刑的殉教者。



(那个时代的殉教故事以及相关题材的名画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枚举了。害怕者及18岁以下者可以回来了。)



二. 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政策及教义影响,以及对他本人信主状况的考据



1. 君士坦丁大帝对基督教之地位的政策影响



在君士坦丁大帝登位之后,估计他想到,这些杀之不尽的基督徒这样勇敢,而且有着这样强大的感召力。如果全国的人都信了耶稣,并归于统辖,国家岂不是变得强大无比!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君士坦丁大帝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米兰(今意大利境内)下了一道诏书,即《米兰敕令》,此诏书并未定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也没有禁止信仰异教,但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并宣告良心的绝对自由,允许基督徒在罗马帝国内与其它宗教徒一样,可享受法律前平等的地位。《米兰敕令》奠定了基督教胜过异教的里程碑。

公元315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废除十字架酷刑。从此在罗马帝国内停止对教会的迫害,基督徒聚会由地下转为地上,并可在任何公开场合传福音,真正达到了信仰自由,全国几乎人人都争先恐后地信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又在公元321年定星期日为圣日,禁止百姓在星期日工作。(但君士坦丁大帝定周日休息,乃是基于其所信仰的“太阳神教”,并非为基督教而定。基督教的“安息日”是周六。详见文末注1。)

有位神学家说:“凯撒(即罗马皇帝)与基督在竞技场相遇,基督胜利了。”君士坦丁使受压迫的基督教变为欧洲占绝对地位的宗教。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今土耳其的伊兹尼克)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性基督教会议,即教会史上非常有名的“尼西亚大会议”,他自任主席。这进一步为基督教在是罗马帝国的宗教地位奠定了基础(但请注意,此时仍未定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



2. 对君士坦丁大帝本人信主状况的考据



接下来一个看似不显眼但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君士坦丁大帝到底是什么时候受洗的呢?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假如他在一生中基本上还不是一个基督徒,那么他为了统治的目的而删改《圣经》的可能性,就不能被排除了。

很遗憾的是,事实上,君士坦丁大帝是在公元337年,在他临终时,才接受了洗礼。

至于说他的临终受洗是否心甘情愿,则众说纷纭。例如牛津学者 David L. Edwards,基督教伦敦 Southwark Cathedral 教堂的教官的《基督教2000年》里,和其他基督教学者,都公开怀疑君士坦丁的改教是否真诚。


这里插一段可能基督网友会提到的疑问:难道不是著名的“米尔维安桥战役(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君士坦丁大帝因为获得了神助而战胜了敌方,然后就已经开始信仰基督教了吗?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今天的米尔维安大桥


唉,真是这样的吗?其实这种故事我们中国人很熟悉哟——好像很多靠武力夺取天下的皇帝,都有类似的传奇。例如明太祖出生时“红光满室”。例如汉高祖的母亲刘媪怀上他前“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高祖之父)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后来刘邦年轻时还有“赤帝子斩白蛇”这类脍炙人口的典故。诸如此类,以示“天命所归”嘛。尽管都出于正史,但我们都不真的相信,因为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其实只要是造反,聪明的都得来个“神兆”,例如“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之类,呵呵。因为所谓“天意”、“神助”,对于造反时的军心士气的提升,乃至胜利后的民心所归,其作用在那个时代往往是无可比拟的。)

不过上述旨在说明伪造的可能性,但不能证明其是真是假。

以下,我还是按照史载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假如那“神兆”是真事,那其实也不见得和基督教有什么关系。对这段历史考证没兴趣的网友可跳过不读(但这段故事配以众多名画,非常精彩,不看就可惜咯。。):

公元312年的“米尔维安桥战役”是君士坦丁在争夺帝位时最后决定性的一战。基督教史上的说法是在行军途中君士坦丁看到一轮光圈环绕着太阳,旁边是一行希腊文“Εν Τούτῳ Νίκα”。用拉丁语翻译过来就是“in hoc signo vinces(你必以此而胜)”。

一开始,君士坦丁还不清楚这异兆的含义。到了这天晚上,他梦见了基督或者天使。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君士坦丁大帝之梦》湿壁画局部,创于约1460年 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 藏于 Church of S.Francesco, Arezzo
(画的左上角是天使正降临)


在梦里,天使解释给他说:“你应当在和敌人作战时使用这个标志”。

关于这个标志的描述,史学上有两种说法。但两种描述并不一致。一种是上面的尽头环绕着一个P形图案的拉丁十字;另一种则是后来比较通行的“拉布兰十字”: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拉布兰十字


但不管哪种描述,根据教会文献,当时持此两种说法的拉克坦修斯或是优西比乌,都承认这个标志并不容易令人联想到基督教。或许可以换句话说,这个标志是在后来,才变成和基督教有关的标志的。

接着原故事说,君士坦丁大帝跟他的将士们讲述了他的所见以及梦兆之后,就下令军队把这标志涂在盾牌上。

然后,第二天就斗志昂扬地与对手马克森提乌斯的大军列阵交锋。

按史载,当时双方军事力量其实是旗鼓相当的:君士坦丁军队约为10万人;对方马克森提乌斯军则是7.5~12万,双方都有步兵和骑兵,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真正的差距在哪里呢?在军心。

如果说君士坦丁所述的“神助”,对士气起到了极大的正面影响的话,他的对手马克森提乌斯则正好可以充当一次绝佳的反面教材。

别乱猜,马克森提乌斯并没有胡说什么。
他仅仅是作了一个决定——一个错误的军事决定。

马克森提乌斯所守的罗马城高大雄伟,固若金汤,不但易守难攻而且还储备着充足的粮草,充足到可以把敌军累垮拖垮。
可是,他却偏偏要出城来跟敌军当面对决过把瘾。

打野战就打野战吧。可是他不选择在犹如天堑的台伯河后列阵,却偏偏拉大队过桥跑到河的这边来列阵,而且还距离河流太近,即所谓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却留下一座撤退的大桥,以及一道临时搭建的,承受不了太大重量的浮桥或木桥。

我打赌马克森提乌斯这家伙不大懂兵法,也没有看过项羽的传记,还从不学习中国成语。他不知道“背水一战”乃是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胜之计,也就是豁出去玩命儿的一招。并且关键是,“背水一战”必定得搭配“破釜沉舟”才能成功——即只有不留下任何退路,将士才能拥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力量嘛。现在你背着大河,然后留下两座不够所有人及时撤退的桥,用来玩抢桥游戏用吗?试问将士们心里想的会是“不勇进则死”呢?还是“挤不上大桥则死”呢?



《Battle of Constantine against Maxentius(米尔维安桥之战)》,(1520–24) Giulio Romano,拉斐尔徒弟,在拉斐尔去世后,根据拉斐尔的设计所画


两军短兵相接,进入酣战。带着这样的军心,马克森提乌斯的骑兵很快就被君士坦丁勇猛的骑兵冲乱,而君士坦丁的步兵紧接着逼近,一步步地把他们推向台伯河。

马克森提乌斯这时候决定撤退回城,以便依仗坚城负隅顽抗了。
当主帅一声下令“撤退”之后,将士们就蜂拥上桥争夺最后的生机。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另一个版本的画作《米尔维安桥之战》


但很快,当中临时的那座木桥承受不了这么多人的重压,倒塌了。
还留在北岸的军队不是被俘虏就是被杀死。

马克森提乌斯的禁卫军抵抗到了最后一刻。



《Battle of Constantine against Maxentius(米尔维安桥之战)》,(局部)


马克森提乌斯极度绝望地试图横渡过河时淹死;有的说法说他是被他的坐骑掀到河中淹死的。

拉克坦修斯以这样的词句描述马克森提乌斯之死:“他身后的大桥倒塌了,战局变得更加火热。上帝之手(指君士坦丁)取得了胜利,马克森提乌斯军已经崩溃,马克森提乌斯仓皇逃向那座崩溃的大桥;但拥挤的人群推搡着他,他被挤着跌入了台伯河。”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另一个版本的画作《米尔维安桥之战》,浮桥塌陷,马克森提乌斯自己也被挤掉下河淹死了。


这段史载后来演变成为一直流行到现在的版本

君士坦丁大帝在战前的一天晚上,看到天上有一具闪光的十字架,铭刻着“执此标记,征战凯旋”。

于是他找到学识渊博的人来问那是什么标志。(根据不同的演变分支版本,或是在梦中被告诉,或是所看到的十字架也是在梦中看的)



《十字架幻影(Vision of the Cross)》,(1520-1524)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藏于梵蒂冈教皇宫君士坦丁厅


次日,他让将士们不仅把十字涂在盾牌上,还都佩戴绘有十字架的袖章,并高举着十字架出战。



《十字架幻影(Vision of the Cross)》(局部)


在神助下,君士坦丁的部队以少胜多,以步兵全歼敌人马军,获得胜利。之后,君士坦丁大帝就洗礼成为了基督教徒。

由上可见,史载的“神兆”,和流行的“基督神助”有着多大的差别。

(十字记号被印在军旗、盔甲上,即所谓“十字军”,那是后世的事情了——也就是在基督教成为国教,该传说也成为经典之后的事情了;并不是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的)。

如果您仍然相信没有差别的话,那我再告诉你,君士坦丁大帝自己是怎样认为的——请看以下历史常识:

宗教史上有意忽略了一点:君士坦丁大帝在大获全胜进城之后,立刻率队参拜了卡皮托山的朱庇特神庙。



朱庇特大神的庙宇遗址 残存的石柱


就在朱庇特神庙中,君士坦丁依照惯例仍举行了献祭。请问,这证明了什么?



君士坦丁凯旋门


还有,君士坦丁大帝为纪念此辉煌战役所建造的那大名鼎鼎的凯旋门,史学家居然找不到一丁点儿和基督教有关的内容。



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上绘制的描绘这场战役的图画。在该图的下方绘有君士坦丁的骑兵将马克森提乌斯军逐入河中的场景


而且就在他战胜后的第二年(公元313年)所铸造的金币,还把君士坦丁描述为太阳神之伴侣。可见,他所说的“神兆”,就真的是基督教的神吗?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公元313年的金币上,君士坦丁与太阳神


不仅君士坦丁大帝这一生中基本都是异教徒,而且与此同时,他还一直保留着罗马传统“太阳神教”的最高祭司长(pontifex maximus)的头衔,他仍是所谓异教徒的最高统治者。而他的继任者将这种做法一直保持到公元382年。

最后再重复一句,君士坦丁大帝是在临终才接受的基督教洗礼,而非在米尔维安桥战役之后,这是无可置疑的史实。




圣索菲亚大教堂 公元33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异教)智慧之神索非亚而首建。532年查士丁尼一世续建。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被改建成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现为博物馆。这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并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圣索菲大清真寺。由此可以看到,哪怕到了君士坦丁大帝临终前2年为止,他仍在崇拜异教,乃至为异教神祇建造大教堂。


而基督教被定为罗马的国教,也并不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时期——而是在狄奥多西大帝(Théodose)时代(他于公元379年至公元395年间统治罗马帝国,在君士坦丁死后约五十年)。狄奥多西大帝把基督教定为帝国惟一认可的宗教。



3. 君士坦丁大帝对基督教《圣经》之删改考据



正如以催眠回溯療法著名,著有《前世今生》系列著作的布萊恩.魏斯醫生就講過,他僅把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念“比较宗教”時的教科书拿出来看,就已經发现,《旧约》和《新约》都曾提到过轮回的观念。他在书中说:“而在公元三二五年,罗马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和他的母亲海伦娜,将新约中关于轮回转世的内容删去了。”

资料显示,在君士坦丁会议领导的基督教草创期,一些很出名的教会神父例如奥利金(Origen)、亚力山大的克里蒙(Clement of Alexandria)、圣哲罗姆(St.Jerome)等,都相信轮回转世说。

那为何圣经在经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编纂、推广时,将早期经典中的一些耶稣教理予以排除或修改呢(这些教理尚存于一些古犹太苦修教派中)?魏斯说:“很明显地,君士坦丁大帝觉得这种转世观念,会危害帝国的存在,因为相信可能有另一世的国民,比起相信有审判日的人,更不服从命令或遵守法令。”
(關於《聖經》裏有关輪回的證據,另文詳述)

那麼難道,同樣是君士坦丁大帝,把早期基督教的“素食主義”也刪去了嗎?我們找到的證據是頗為可觀的。而若站在一位帝王的统治角度来讲,既然要提升、推广一个全国性的宗教并加以系统控制,那么,把入教的要求降低(例如舍弃素食主义),必然可以获得更大量的民众走进这个宗教系统之中。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君士坦丁大帝


【题外话:局势的发展正如君士坦丁大帝的预期。到了第四世纪末叶,罗马帝国境内的基督徒几乎都相信教会在帝国体制之外是无法存在的,因为那时的教会组织和帝国的行政系统已搭配有序,身为主教就是帝国的高级官员,而且教会的大公会议由皇帝出面召开。四世纪的政教配合为以后的政教合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终于促成了所谓欧洲中世纪(约公元476年~1453年)的“黑暗时代”。】


如果您要问,难道当时的基督教会,就任由君士坦丁大帝删改吗?呵呵如果您是当时代的教会领导层,您敢反对吗?帝王已经把基督教提升到这份上了,难道您还想不识抬举地激怒他,然后回到之前的被践踏被压迫的状态?要知道,身经百战的君士坦丁大帝可不是个慈眉善目的小绵羊,他不仅精明能干,而且也有着相当暴虐的一面。

在那个时代,印刷术尚未发明,一字一句都是手抄。而在公元四世纪之前,教团又一直在官方的血腥镇压之中,民间圣经一经发现,都被烧毁(收藏者当然也会被处以极刑);所以民间的原始手抄本非常稀罕,弥足珍贵。直至四世纪之后,才终于有了官方的发行本出现并逐渐普及——可惜,这已经不是原来教徒们逝死保护的那些圣经了。

此后基督教那些被删去的原始教义,在尚未完全被主流教团遗忘、消失之前,本来仍然是有机会反正的,可惜的是到了公元六世纪,在君士坦丁堡的第二次议会上,教团更特别支持了当年君士坦丁大帝的做法,例如规定凡公开倡导轮回转世者,皆属异教徒,等等。当时,教会也和君士坦丁大帝一样,害怕前世的观念减弱教徒的决心和信心,不再在当下就开始找寻救赎之道。他们同意,审判日的鞭策是必要的,才能确保信徒的信仰态度和行为。对于轮回的问题尚且如此,素食就更不在话下了——放弃素食不仅可以降低基督教的门槛,更大量地获得新徒众,而且,这里恐怕还有着教众们(包括主流教会领导层)本身已经对肉食上瘾的自身原因。(此后发展到十二世纪时,资料显示部分意大利和法国南部的基督教徒,因为相信轮回而被残酷处置。)





好了,上面是在讲述君士坦丁大帝对基督教在历史发展中的转折性影响,以及其删改《圣经》的可能性和证据。接下来,我们转而从圣经及基督教的本身,去探讨基督教的“素食主义”。



三. 从基督教本身去探讨其“素食”的原始教义



0. 开场白,包括一些明显的佐证



依据史蒂芬‧罗森(Steven Rosen)所著的《灵魂的食物》(Food for the Spirit)一书中指出,《十诫》的第六诫与佛教的第一条戒律都是「不杀生」,戒律写得很明确,它并不是说「不可杀人」。他也指出:几乎所有的神圣经典中,都有「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应该这样待人。」这条「金科玉律」,事实上它所指的对象也包括动物在内,因为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有生命、会呼吸,也有它们的想法,它们也表现出爱、恐惧与愤怒等种种情绪。

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都遵从圣经的前四本书,犹太教徒称这四本书为「教律」。第一本书《创世纪》,是介绍上帝最初的大计划。从开天辟地以来,人类就应该是吃素的,种子化育成各种水果与蔬菜,这些都是人类的食物。上帝也让人类统治鱼类、鸟类和其他动物。然而,很多人却误解「统治动物」的意思,认为人类可以任意对待所有的动物,包括杀害它们、将它们当作食物。

在旧约《但以理书》中,有一个例子也说明了持素的人如何得到上帝的恩典。





但以理在以色列遭俘虏后,被送到巴比伦去,受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的控制。但以理的天分获得赏识后,他得以接受巴比伦最好的教育。当王宫用上好的酒肉招待但以理和他的叁位犹太人同伴时,他们婉拒了「但以理却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监长容他不玷污自己。」(但1:8),并请求让他们只吃素菜和喝白开水,经过十天后再来判定结果。





过了十天,见他们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于是委办撤去他们用的膳、饮的酒,给他们素菜吃。」(但1:15-16)

不久,但以理成为国王的预言师与解梦师。



但以理为国王解梦


在尼布甲尼撒之后,但以理又侍奉了两位国王,后来因为他崇拜自己的上帝,遭到第叁位国王大利乌(Darius)判刑,被丢到狮子坑里,坑口又被封起来。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隔天早晨,大利乌来到狮子坑时,但以理告诉大利乌说:「上帝已派遣天使来将狮子的口封住了。」罗森在书中写道:「很可能是因为那只狮子感受到这位茹素圣人的大慈悲心,所以对他没有任何敌意。」最后但以理毫发无伤地离开了。

史蒂芬‧罗森在书中告诉我们:「早期的基督教神父均奉行素食…许多早期的基督教团体也支持素食生活方式。事实上,由早期教会的著作显示,肉食直到四世纪才得到官方的许可。

「当时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将个人的观点加入基督教教义中,并作为大家统一的版本,圣经中有关肉食的诠释因而变成罗马帝国官方的信条。而茹素的基督徒则必须秘密修行,否则就得冒着被视为异端而处死的危险。据说君士坦丁惯于将烧熔的铅倒入这些被逮捕者的喉咙里。」




君士坦丁大帝


以下,我们主要分成四個部份來列出佐證:

1. 現行版本(即被刪改后的版本)尚存的一些關於戒肉、素食的蛛絲馬跡。

2. 由權威翻譯大師們所舉出,基於在很多通行版本其翻譯上的草率謬誤,導致的“吃肉”誤解例證。

3. 舉出一些在君士坦丁大帝當權之後,轉入“地下”堅持素食主義的原始基督教派。

4. 舉出例如《死海古卷》這類新發現的文獻證據;還原君士坦丁大帝前的《聖經》真面目。

5. 一些著名的素食主義基督徒例子及语录。




1. 現行版本(即被刪改后的版本)尚存的一些關於戒肉、素食的蛛絲馬跡。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认为,在古代,人们对于区别动物和植物没有严格的科学概念,如果一个个点名道姓,恐怕会有所遗漏。如果你说不要吃猪,那么有些人可能会去吃牛和羊,而如果你说,不要吃猪,也不要吃牛和羊,那么还有人会去吃鱼和鸟。所以古人有时概括地称动物的肉为"含血之物"。这在很多宗教的经典(包括各种语言的)中都有类似的记载。但是,由于不了解本意或者翻译的疏忽,有些人将其理解为"不能吃带血的肉",即“不能吃血,而可以吃肉”,认为“只要让动物的血流干后就可以…”,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肉中的血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干。

尽管现行的《圣经》的内容已经被统治者出于政治与私人喜好的理由被刻意删改过,不过仍有不少章节其实可以体现其“素食主义”的(大约因其基于翻译的方式而并太明显,所以反而有幸逃过了被删改的命运。又或者,这经已是被修改后的委婉表达方式?)。

以下是取自英王《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的一些例子:



《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名作


「看啊!我给了你们每一种草本的种子,散布在大地的表面,所有树木,上面的果实,即是你们的食物!」(创1:29)在紧接着的诗节中,神进一步指出,这种食物是好的,而有肉的饮食,仅是满足他们的贪欲。

「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他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创1:29-30)

「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惟独肉带着血,那就是他的生命,你们不可吃。流你们的血,害你们命的,无论是兽是人,我必讨他的罪,就是向各人的兄弟也是一样。」(创9:3-5)

「在你們一切的住處,脂油和血都不可以吃,這要成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利未3:17)

「(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凡地上的動物,是可憎的,都不可吃。凡用肚子行走的,和用四足行走的,或是許多足的,就是一切爬在地上的,你們都不可吃,因為是可憎的,也不可因這些使自己不潔淨,以致染了污穢。」(利未11:41-42節)飛禽走獸、野味昆蟲亦不出此例。

「若吃甚麼血,我必向那吃血的人變臉,把他從民中剪除。」(利未17:10)血源於被殺害的動物,其意義不言自明。

「你們不可吃帶血的物;不可用法術,也不可觀兆。」(利未19:26)

「你要告诉他们,我—至高的上主这样说:你们吃带血的肉,拜偶像,杀人,你们凭甚麽还敢说这块土地是你们的呢?」(以结33:25)

「(鵪鶉的)肉在他們牙齒之間,尚未嚼爛,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他們發作,用最重的災殃擊殺了他們。」(民數:11:33),可見神不喜歡他們吃肉。

「耶和華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呢?公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經夠(不喜歡)了。公牛的血、羔羊的血、公羊的血,我都不喜悅。。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地祈祷,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沾满了杀人的血。」(以賽亞1:11-15)可見上帝不主張殺生祭祀。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蔷薇花丛中的圣母玛利亚》(布格罗 1825--1905)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同在之意)。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他必吃奶油和蜂蜜。」(以賽亞7:14-15)預言了耶穌基督將是個素食者。教徒喜欢引用这一诗节的前一部分,以证明耶稣是救世主,却很少引用后一部分,而它却预言了耶稣将是个素食者。

「假冒為善的宰牛,好像殺人。」(以賽亞66:3)说明宰牛和杀人,二者被视为无有别。

「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设筵满屋,彼此相争;不如有块干饼,大家相安。」( 箴言15:17;17:1)

「好饮酒的、好吃肉的,不要与他们来往。」(箴言23:20)


值得一提的是,《圣经》中也有一些地方,看起来似乎是赞成食肉的,尤体现在挪亚方舟之后的情况。这里请各位想一想为什么?





这种情况,其实与佛教宣扬吃素,但西藏佛教却被允许吃肉是一样的道理——古时生产力低下,在西藏这类不适于种植粮食的地方,允许吃肉乃是权宜之策。

所以同理,我们也可以理解挪亚在特殊情况下(洪水泛滥之后,所有的蔬菜都被淹死或冲走,食物极其匮乏),被允许使用权宜的食谱也是相当合理的。

又例如,摩西颁布的《十戒》,则允许人们吃符合一堆条件的,及比较干净的肉,这个情形就好像佛教允许俗家信徒们吃“三净肉”(即非亲眼看、亲耳听到该动物的被杀,及并非为自己而被杀)是一样的道理。即,当人们的心性还不太成熟,相对来说觉得戒律太难以遵守的时候,必然会令人们生起畏难、退却的心,这既不利于教团的发展,也不利于更多的人获得循循善诱。所以,适度放宽戒律,以利于更多人循序渐进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策略性方案。

不过时到今天,时与俱变,难道我们不应当食用一种更有价值,更能体现神意的食物吗?那就是主在创世纪1:29中所指出的——素食。





有多少崇拜者从教堂回到家中,坐下品尝从那个曾不可一视的动物身上切下来的肉,而无视他们刚刚首肯的训令呢?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柔弱的,只吃蔬菜。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罗14:2-3)这里所讲蒙上帝收纳的“他”,当然是指“柔弱的、只吃蔬菜”的人。基督徒信仰上帝、追随耶稣的目的就是要求得上帝的悦纳,既然上帝悦纳“柔弱的、只吃蔬菜的人。”那基督徒该怎么做就已经很清楚了。

「你若因食物叫弟兄忧愁,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行,基督已经替他死,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败坏。」(罗14:15)这里食物一词指的是灵性食物。

「因为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14:17)这里指出一个事实,神的国不是物质的。





「不可因食物毁坏神的工程。凡物固然洁净,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好。」(罗14:20-21)

「所以,最好不吃肉,不喝酒,不做任何使你弟兄失足的事。(现代译本)」或「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或是什么使你的弟兄跌倒的事,一律不要作才好。(新译本)」或「更好是不吃肉,不喝酒,不作什麽能使你的弟兄跌倒的事。(思高译本)」(罗14:21)

「肉是为了肚腹,肚腹是为装肉,上帝要将这两样都消灭。」(林前6:13)

「其实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林前8:8)这一诗节不是说我们吃不吃没关系,請對照原文前後,這是说吃这一行为不影响我们跟神的系。

「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马太福音 9:13&12:7)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鈥溗厥斥

「他们正喜得不敢信,并且希奇,耶稣就说:『你们这里有什么吃的没有?』他们便给他一片烧鱼和一块蜜房,他接了它过来,在他们面前吃了。」(路加 24:41-43)注意单词『它』是单数。给耶稣的是烧鱼和蜜房,他只接受了其中的一样。从以前述赛亚书7:15来看,我们可想而知他接受的是哪个了。


一些《圣经》学者坚持认为耶稣吃动物的肉,但这很明显是掺杂了个人喜好的论调。请尝试抛开个人喜好,客观地重新审阅神与耶稣的话语,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2. 由權威翻譯大師們所舉出,基於在很多通行版本其翻譯上的草率謬誤,導致关于“吃肉”的誤解例證。



「不可殺人(殺生)。」(出埃及20:13)這句的猶太原文是“lo tirtzach”,它实际上被译成“你们不可以杀”。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犹英语言学者之一,Reuben Alcalay 博士《猶英詞典大全》一書中指出,“tirtzach”指的是「任意種類的殺害,無論殺的是甚麼」。而“lo”一詞指「不可以」,所以這句應譯成「不要殺害生命」。

「这(施洗)約翰身穿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刺槐果)、野蜜。」(马太福音3:4)注意“locust”一詞被譯為「蝗蟲」,但約翰怎可能吃昆蟲?其實“locust”有兩個詞義,一是蝗虫,另一是刺槐,这里指的是刺槐树上的果儿,故相信後者才是約翰的食物。



施洗約翰


受人敬仰的《圣经》学者 Rev·V·A Holmes—Gore 研究了在《新约》四福音书中使用频率较多的“肉”一词。他把“肉”一词的意思追溯到希腊文原文。他的这一发现首次发表在1947年出版的《秋天的世界方场》一书中。他指出,希臘文版《新约》四福音书中,被英文版《新約聖經》翻譯者輕率地統統譯成「肉」的19个词,都是不對的。应当更准确地译为这样:

希腊文-----谈到次数---意思
Broma--------4-------食物
Brosis-------4-------吃食物的行为
Phago--------3-------吃
Brosimos-----1-------可吃的东西
Trophe-------6-------营养
Prosphagon---1-------任何可吃的东西

因此,约翰福音21:5的权威译文:“你们有肉吗?”是不对的。它应当译成:“你们有吃的吗?”。

其他因上述原因被錯誤翻譯為“肉”的地方,以下舉幾例應為:





“她的灵魂便回来,她就立刻起来了。耶稣吩咐给她东西吃。”(路加8:55)部份版本的《聖經》譯成「吃(的東西)」是對的,但有些版本的《聖經》將“Phago”一詞譯為「肉」是錯誤的!

「并且都吃了一样的食物。」(林前10:3)

「你們有吃的沒有?」(約翰21:5)這種翻譯是對的,但有些版本的《聖經》譯成:「你們有肉嗎?」是錯誤的!

「天渐亮的时候,保羅勸眾人都吃飯,說:『你們懸望忍餓不吃甚麼,已經十四天了。所以我勸你們吃飯,這是關乎救命的事,因為你們各人連一根頭髮也不至於損壞。』保羅說了這話,就拿著餅,在眾人面前祝謝了上帝,擘開吃。於是他們都放下心,也就吃了。」(使徒27:33-36)有些版本的《聖經》將「trophe」譯成「肉」,但這裡明顯指的是餅。他们吃的也是饼。





上述可以看到流行版本是如何在 King·James 所翻译的通行版《圣经》译文中译错的。除了有这些权威翻译专家的佐證外,上述正确的译文,其实是选自 Nestle 写的《新约》希腊—英文译本。

“鱼”是《圣经》中另一个经常被误译的单词。它的意思一般不是指“可以游的生命形态”,而是早期的基督徒用来互相证明身份的标志。它仅仅用在受迫害的非常时期,也就是用在官方承认基督教为国教之前的暗号。

“鱼”一词是一个神秘的标志和交谈中的暗号,它源于鱼这个词的希腊形式“ichthus”,因此,它代表的是一个离合诗句,由“Iesous Christos,Theou Vios,Soter”这句希腊语的开头几个字母组成。而这句希腊语的意思是“耶稣·基督,神之子,救世之主”。经常出现的“鱼”一词只是代表耶稣的符号,跟吃鱼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但是,“鱼”这一标志并没有得到罗马人的认可。他们更愿把它说成是十字架的标志,认为把注意力集中在耶稣的死,而非他辉煌的一生上更好。





而至於“五餅二魚”的典故,学者们估計在被君士坦丁大帝刪改之前,實應為“六條麵包與七串葡萄”,请见下文详述。

懒风2012-01-11 19:31:42
我在原文中补充了“米尔维安桥战役”考证以及一些名画欣赏,感谢阅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