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慕之2012-08-01 00:29:13


《纽约时报》中文版刚问世不久,中国作家董郁玉就发表了一片名为《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的文章。文中指出,中国的高考制度如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而勉强称得上“名牌”的中国大学不过清华、北大等屈指可数的几所。因此,不少中国中学生选择了一个既能进好大学又不用挤“独木桥”的方式——美国留学。


诚然,美国的大学制度相对于中国而言,学术更加自由,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举个例子,美国的大学课程安排,除了必修的专业课以外,学生还必须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第二外语等等的周边课程中选取相应的课程习得学分。大体上,专业课学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而周边课程的学分总共占三分之二。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配套周边课,学生都有自主选择权,大学导师只起建议的作用,具体选什么课,还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一来,越有主见的学生越清楚自己想选什么课,在大学里也更容易发挥。


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只是大学生,不谈研究生或者以上),专业课和少得可怜的周边课都由学校硬性安排。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的只有选修课,大学四年加起来还不到十门。而大学四年学生总共要学的课程数量大约为三十二门。比例可想而知。



既然美国大学比中国大学好那么多,为什么送儿子去美国留学不值得炫耀呢?说白了,钱的问题。美国的父母为其所居住的州交税,所以本州的学生上本州的州立大学可以免除站学费大约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外州学生费”。中国到美国留学的学生,一律被视为州外学生,自然免不了这笔费用。算下来,如果去公立大学留学,学费约为每年20000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为127400元(按照2012722汇率)。而私立大学的学费一般为35000美元一年,甚至更高。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生活费还另算。


根据汤姆·达克托洛夫(Tom Doctoroff2012年出版的《中国人想要什么》(What Chinese Want)一书所提,在中国,月收入收入达到500020000元人民币(折合约7503000美元)可以被算作中产阶级,这样的人群站中国总人口的5%,余下的是1%的高收入家庭和94%的低收入家庭。显而易见的是,月收入5000元人民币并不足以负担一个孩子在美国留学的学费。


不论美国的大学与中国的大学相比有多少优势,交不出学费,94%以上的中国家庭的孩子会被拒之门外。



有人会说,美国大学提供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即使没钱交学费,也可以靠全额奖学金完成学业。遗憾的是,全额奖学金不是好拿的。不但要求学生的SAT(相当于美国高考)拿到理想的分数,并且要求学生的高中毕业成绩和TOEFL(英语能力考试)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学生在高中参加的社会活动里必须表现得出类拔萃,并且要有相关证明。


令人惋惜的事实是,一个学生想去美国留学,光靠学习中国的中学开展的英语课程还差之千里。就算勉强达到录取标准线,离全额奖学金也差得远。真正英语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是父母有很强家底的学生。上海女孩张楠2011年考TOFEL考了个满分,震惊中美。张楠什么家庭背景?她的父母于阿联酋工作,本身就会英语,加上收入高,出得起学费,就能提供给张楠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环境。


如果拿张楠和一个中国农村出来的孩子作比较,谁能有条件拿美国的全额奖学金?


《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的作者董郁玉也提到,他给儿子报名SAT的时候,大陆考生太多,香港的考位竟然满了,许多人考生转战日本、韩国甚至新加坡。试想,中国94%的低收入家庭中,有几个负担得起出国考一次SAT的费用?没有SAT成绩的话,想拿全额奖学金更是痴人说梦。



《送儿子》一文发表后不到两周,《纽约时报》又刊登了董郁玉的儿子董一夫的文章《我要去美国馆读大学》,父子俩在世界级的大报上发出共同的声音。从董一夫的文中不难看出,他还是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对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的了解多半来自于父亲的影响。在他对这二者有独立的认识之前,父亲已经为他安排好了选择大学的道路。


而我为什么对《送儿子》和《我要去》两篇文章不以为然呢?早在2010年,一篇名为《李沐子、李元龙中美两地书》的文章被中外网站连续转载。文中父子生活在典型的低收入家庭,父亲为了供儿子留学,竟然卖掉房子交学费。有人说这个父亲傻,有人说这个父亲伟大,我们不得而知。《两地书》中的儿子李沐子既上过中国大学,现在正在美国上大学,他这样评价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的差别:“中国大学像泼妇,强奸了男人,还要男人爱他;美国的大学是温柔贤惠的女人,默默地关心男人,让人觉得不爱她反而过意不去。”


不论李沐子的评价是否恰当,至少他的评价是建立在对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的亲身经历之上。



董郁玉和李元龙作出了一个共同的决定: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不同的是,董郁玉有供儿子上大学的资本,只是作了那么一个决定。而李元龙在作送儿子去美国这个决定之前,先作了卖掉房子的决定。讽刺的是,董郁玉和他儿子的文章都上了《纽约时报》,而李元龙和他儿子的文章只是在一些小网站被转载。


这是不是反应了有钱的人总能攀到高处:进美国的好大学、在大报发表文章;而没钱的人只能忍受中国的大学,发表的文章也无人知晓呢?


送儿子去美国读书并不值得炫耀。



201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