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6221(27)鸡汤
作者 何克祥
美国的鸡多而便宜,易烹调,是留学生食物的首选。初到美国,向台湾室友学会了做“三杯鸡”,可红烧,可做汤,十分可口。据说,“三杯鸡”原是江西名菜,后传至台湾。在烹制时,把鸡或鸡的零件斩成小块,洗净,沥干。置于砂钵中,放入适量葱姜蒜,配一杯料酒,一杯麻油和一杯酱油,同煨15至20分钟。“三杯鸡”肉质酥嫩,原汁原味,浓香诱人,味道醇厚。因其原为“月子婆”补品,过于油腻,如今我喜欢上Costco 的烤鸡。尤其是烤鸡胸脯,多廋肉无脂肪,色白清香,是抗“三高”的健康食品。
笔者在中科大6221读书时,从未吃过鸡,更没有喝过鸡汤。但是,却享用过很多“心灵鸡汤”。
在清教徒式的革命时代,一切听组织的。没有隐私,个人的心里活动都要向组织汇报。所有的心都要纯洁无私,灵魂深处“闹革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统一的语言表达着人间真情。到后来,“人人为我”也错,只能“我为人人”。只能“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无产阶级情感规划五彩人生。古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经过“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大部分说教和“洗脑”的“政治学习”,都成了过眼烟云。在中科大6221,“喝”过的几道“心灵鸡汤”,却滋补了自己,至今还在享用。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条古训,就是从“论修养”中学到的。“三年困难”时期,“意识形态”还比教宽松,笔者在桐中还能读到一些中外名著。到了中科大6221,只能看“红岩”,“林海雪原”等,有限的几部红色小说。子曰,之乎者也,没见过。幸好,“论修养”给了我们一点点窥视先贤哲人的机会。许多同学都常常诵读这条孟子语录,本人也受益非浅。虽然没有成为“斯人”,天降大任,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无望之时,却也能用于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论修养”后来被批判为宣扬“吃小亏,占大便宜”,作“驯服工具”。这一点,我和中科大6221许多同学,当年学习中都没有领悟到。今日许多已经“落马”,正在“落马”或将要“落马”的“高官”,倒是深得其髓。他们从最底层,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和勤奋,在各自的行业中做出贡献。为了“爬官”,或用金钱,或用x道,或用自己情人,或用他们的“政绩 ”。这是“吃小亏”,时下美其名曰“投资”。待成为“老虎”和苍蝇一群,“名,利,权,色”兼收。大头戴乌纱,小头享艳福,右手捞钞票,左手抓印把。这就是“占大便宜”了,一本万利。
另一道“心灵鸡汤”,倒是和美味的老母鸡汤有点关联。1964年,山东京剧“红嫂”进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历经数月,盛演不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其中“熬鸡汤”唱段,在广播中播出,特别优美。七十年代,经过音乐大师施光南的改造,这个唱段更好听了。1961年,山东作家刘知侠,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记载了一个真实故事,主人翁原型是沂南县聋哑妇女明德英,用乳汁救治伤员。 生动地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那种鱼水深情。小说发表后,“红嫂”被改编成舞剧“沂蒙颂”和京剧“红嫂”。那时,我还不大听得懂京剧。但红嫂的感人故事,和京剧“红嫂”却深深吸引了我。出于兴趣和爱好,对“现代京剧”更加关注。 到了1968年“待分配”时,接受友人杨九弟的资助,用六元人民币买了一把京胡。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在中科大物理所小红楼,自学京剧伴奏。虽不成调,倒也有情。小红楼中,刚刚有人被打死。那“拉锯”的噪音,帮助我克服恐惧和孤独,抒发抑郁的心情,抚慰受伤的心灵,真是作用无比,成了独特的“心灵鸡汤”。在惶惑、痛苦和失落之际,转移了注意力,减轻了压力。
后来我成了京剧“资深票友”。虽然不会唱,也不会拉,但会听。基本上是欣赏“名家名段”的水平,特别喜欢“研究生班”毕业的新一代。我看了全部京剧音配像,收集了几大本京剧曲谱。把我领进京剧殿堂,得以终身享受“国粹”这道“心灵鸡汤”,正是那位伟大的“红嫂”和那华彩唱段“熬鸡汤”。虽然从中科大6221就尝试拉京胡,后来在解方军农场也作过努力,终因缺乏相关DNA,未能成功。
“点燃了炉中火,红光满面。。。”,闲暇无事,摇头晃脑,品尝“国粹”,享受 “心灵鸡汤”。“身在火炉边”,心穿越,中科大6221又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