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中学(1) 高考“突击”班
作者 何克祥
email: kxhe99@gmail.com 电话:(408)230-5409
会宁县河畔中学,创建于1957年。原名会宁县第二中学,1975年改名为河畔中学,1985年易为现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三中学。学校校址在会宁县河畔镇,祖厉河畔,大约位于会宁和靖远两个县城的中点。祖厉河是苦水河,两岸崖畔沟深陡峭。寸草不生。1972年,从黄河边的靖远,经13级泵站提灌,把黄河水引入会宁。一条主干渠流经河畔中学,“河畔”中学才得以正名。如今,会宁县第三中学辐射周围十多个乡镇,是一所地处农村的市级重点中学。笔者从1971年12月至1978年6月,在此任物理教师。
80年代,会宁三中曾一度蜚声省内外,誉满京城乡野。先后接待各省、地、市、县学习团和考察团,千余人次。1984年,原国家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先生,亲临会宁三中视察指导工作,高度赞扬了会宁三中的办学精神和风格。此时,应该说还是河畔中学。改一句京剧“二进宫”中徐老千岁的唱词,“荣誉本是三中创,功劳也有河畔八九分”。现任校领导中,有人可能是我的学生。马可朋,可能是我教的73年毕业生。
1977年冬季,在偏远的甘肃会宁河畔中学,谢兰英(女)老师传来北京的“小道消息”,“邓小平说了,要恢复高考,救国要紧”。与邓世昌“舰长”一样,邓小平“总设计师”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救国要紧”,四个字发聋振聩,在场的几位老师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和兰州大学“分配”来的 王卓,“漫卷诗书喜欲狂”,准备考研。同时,为学生办起了“高考突击班”,几十个农村孩子,通过77年和78年的高考。进了全国各地高校,包括北大。正是托邓大人的福,中国才有了77级和78级高校生。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中国的“脊梁”,要感谢“邓大人”。
1977年11月,校革委会付主任李兰图,和我们几位老师商量,决定尽快成立“高考补习班”,迎接1977年冬季高考。由我担任班主任,兼物理教师。王卓主讲数学,吴志强辅之。李兰图亲自担任化学老师,并负责组织协调。文科方面,由庄英和栗企周二位主讲。 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学习“中川”经验,“开门办学”,大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差。所以由高三年级各班主任,选送成绩好的学生参加“高考补习班”。第一期,有三十人左右。理科和文科的比例,大约是五比一。其中有,张克信,王彦森,梁生虎,郭小明,吕发成,武志元,孙秉文,王红霞等。计划和方案得到校革委会主任贺国华大力支持。
1977年冬季高考,初战告捷,1978年春季继续。后来,贺国华调任会宁县文教局长,李兰图主持河畔中学全面工作,包括“高考补习班”。
由于时间紧,任务急,“高考补习班”实为“高考突击班”。基本上是填鸭式教学,“虎爸”式管理。河畔中学的学生,都来自“苦瘠甲天下”的会宁农村。生活贫苦,无法提供高强度学习必需的营养。有学生迟到或打瞌睡,我就要“罚”他站在门外的雪地里。记得最清楚,梁生虎就被我发过“虎威”,78年考取北大。
河畔中学后来更名为会宁县第三中学。苏震亚,可能很熟习河畔中学的历史。在道客巴巴(doc88.com)网,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映日荷花别样红——来自西北高考状元县,乡村学校,会宁县第三中学的报告”。其中,第二到第三页,详细和生动地记述了1977和1978年,河畔中学的高考成绩,以及在周围县市造成的轰动效应。
“名师出高徒”。1962年九月,我还没到18岁。以全系第一高分,由桐城中学考进中科大。其时中科大在北京,校长是大文豪郭沫若。六门课满分600,我考了553分。 应战高考,应该算得上老兵和“名师”。我们的团队,是“梦之队”。李兰图,王卓,吴志强,庄英和栗企周等,个个了得。
当时,我的任务很重。既要负责“高考突击班”,还要担负其他班级的教学。同时,自己要考研,复习应考。从1965年到1978年,“四清”和“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十几年。再出山时,要从“桐城中学”开始复习。幸好,河畔中学小小的图书馆,藏有几本高校物理教材,救了急。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和学生一道奋战“应考”,仍然历历在目。
1978年6月,在基本完成“高考突击班”的工作后,告别了工作和生活六年半的河畔中学。前往兰州,进入“甘肃省电力中心实验所”。一年后,1979年,正式考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读研。师从刘颂豪先生,研究“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后出国,读博,教大学生,硕士和博士。连同在河畔中学,教中学生,不离不弃,做了大半辈子“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