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渔翁2013-08-20 01:08:48

中科62213)-(4)


 


中科大62213)“八个大字闪金光”


 


         1962年时,中科大在北京,位于玉泉路和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交点上。学校正门是南大门,大门旁边是校长郭沫若亲笔题写的校名,八个大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光闪闪。两边影壁上,同样也是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拨”。


        我拿到了中科大学生证,带上了红底白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徽,从此跳出“农门”,踏入“龙门”,成了大文豪郭沫若的不名或“广义”弟子。用下流行的来表达,我高,我傲。半个世纪过去了,然此后也拿到中科院的士,美国名牌工学院的博士,但是,再也无法找到那种幸福感。


        中科大成距型分布,南北为长,东西为宽。东边朝玉泉路开了南北两道门,东校门(南)开在学校中段,进门直通图书馆门前。东校门(北)开在家属生活区。南大门面对一片农田,出南大门右转可达八宝山烈士公墓。1964年地铁一号线修建以前,有38路和37路公共汽车可达西单。东边紧邻解放军政治学院,东南角是铁道兵司令部。出东校门(北)左转再左转,可到一风景优美的小山。


        进入中科大的的第一课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我是从家步行15里,到离家最近的高河(怀宁新县城)汽车站坐车到合肥,从合肥乘慢车到北京。路上花去太多时间,到校时已经错过了新生入学训练。当晚,系教学干事贾荣书把我领到宿舍。安徽老乡,从芜湖一中考进来的陆广耀第一个对我笑脸相迎,一面自我介绍,一面为我准备洗脸水,使我备感亲切。第二天去食堂吃早饭,一个玉米窝头,一碗高粮米稀饭,现如今都是要花高价去求的健康食品,但那时对于我这吃惯大米的安徽学生来说,中科大生活中的“第一课”,是很痛苦的。


        人们对第一次总是记得很深刻。我第一次走进教学大楼,在中科大上的第一节课是王述老师的“机械制图”。从武汉去的卢俊在椅子背上挂着一个绿色行军水壶,现得很潇洒。可是我虽然口渴,却不敢向他要水喝。乘着中间休息十分钟,跑到一食堂去喝水。幸好科大校园不大,十分钟从教学大楼主楼四楼到一食堂可以跑一个来回。


        由于离校后,很少有机会“制图”,对王老师这门课已经没有多少印像了,只记得课代表潘贵忠认真负责,很像后来我在美国大学教书时的TA. 对王老师印像很深的倒是他在中科大“沙家浜”剧组中担任的“司鼓”。他既是指挥,又是导演。能把一群没有京剧基础的大学生组织和训练出来,演出一台“革命现代京剧”,真是有才。只可惜那位胖胖的“阿庆嫂”嗓子太差,把“风声紧”那华彩唱段唱成


 “ 胖氏 ”派,有负赵燕侠和洪雪飞  等大师演译程派的苦心。


       由于我的高考成绩全系第一,所以入学时被系里指定为学习委员。人还未到,学习委员的名子已经贴到宿舍门上。6221第一届班委会班长是苗庆海,中学生党员,山东藤县人。文体委员是辛芳勤(),四川乐山人。


       以苗庆海为班长的6221第一届班委会,认真负责,热心服务,竭力组织各种活动。6221曾经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中科大62214我和郭老握了两次手


 


     “我和郭老握了两次手”,这是当年在参加62级开学典礼后,我为6221宿舍黑板报写的一篇稿子的标题。


    “乘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高举起,插上科学的高峰”!“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这是郭老为初创的中科大亲自写的校歌。几十年过去了,中科大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院士,教授,地方诸侯及中央大员。


         郭沫若校长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和当代大文豪。早在桐城中学学习时,了解桐城古文派的同时,我就对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充了崇拜,郭沫若的大名如雷耳。考入科大后,于有机会眼目睹大的丰彩。


       19629月,学校62新生行开学典礼。郭老出席大会,并讲话500新生把礼堂挤得满满的。我挤到过道旁,与郭老握了两次手。郭老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个子虽然不高,那苏格拉底式宽阔的前额却十分惹眼。文质彬彬,温文儒雅,是郭老给我的第一印像。由于心情十分激动,回去连夜写了一篇黑板报稿,挂到宿舍的走廊上,标题就是“我和郭老握了两次手”。


        最后一次见到郭老大约是在1968年。学校两大派“东方红”和“延安”联合成功,召开大会庆祝。郭老就是在这次大会上宣布辞去中科大校长职务,并即席填词一首。其中,“西望延安情万钟,东方红日寿无量”,“弟兄携手,肺肝相向”不仅巧妙地把两大派的名子嵌入了当时的流行的政治术语中,同时也婉转地规劝两大派,既然你们都以“正统” 自居,那你们都是自己人,何必相斗。


        郭老辞去中科大校长,真可谓“黄钟毁弃”。从此,中科大失去了保护的大树。七十年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了“弃儿”,“无家可归”。


        实际上,我离郭老很远。他是人人仰止的高山,我是一个他不认识的学生。但是,在我的内心中永远以他曾经担任校长为荣。2010年,我专程到四川乐山去瞻仰了“郭沫若”故居,了却了几十年的心愿。


       郭老博大精深,著作浩瀚。近年,社会上有人反郭。特郭老一些急就章,有人认为有奉制之嫌。“金无足赤”,郭老也不是完人。善意的批和学上的争,并不会有郭老的地位和形像。那些非郭老袖的崇拜,诗词唱和,应该历史地看问题。我个人认为,郭老是以周为师的。他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君国,以天下己任。此外,“自保”,也是他共同的特点,多少也出于无耐。郭老在文革一开始就宣布掉自己的全部著作,是“响”,也是自保和悲。既便如此,郭老在文革中历经,先后失去两位子,当着周理的面本人受到“白骨精”在十万人大会上的羞辱。更有甚者,白骨精到郭府,当面严词指令郭老反周。面对恶毒的江青,郭老在关刻保持了庄严的沉默。能说这不是一?

加州花坊2013-08-19 19:44:46
还记得,去拜访一位姑姑的老友,走在他们的大院里,听到广播,郭老去世。
苗青青2013-08-21 13:24:32
您是我父母同辈人哦,经历很多,政治运动太频繁,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