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代店小学(三)人生好,最忆是小学
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我认为,人生好,最忆是小学。
1953年7月,我八岁,在韩岭小学读完了四年级。这所完小,这一年被降成初级小学。没有了五六年级,必需重新择校。最近的代店小学离家两公里,家长认为我太小,不放心。反正在哪儿都是读书识字,韩岭小学离家一里地,方便,再读个四年级。在四年级“复读”一年,主要是玩。尽管如此,1954年进入代店小学读五年级时,“学术水平”还是比同班同学高一点。
每天拎着一个小瓦罐,里面装着妈妈为我准备的米饭,早早起来,步行两公里到代店小学。中午,把小瓦罐放到老师灶的“锅笼”(灶膛)里“wei(火畏)”热,就着两根咸萝卜条,完成午餐。然后排着队,和小伙伴门在用门板做成的乒乓桌上,逐个厮杀,充满着欢声笑语。沿途经大黄塘,小黄塘,杨山岭,草塥,袁家畈,袁家老屋,每天往返四公里。在我十岁到十一岁半,这条路被我踩了无数遍。原以为我上小学,已经够艰苦了。看到报道,六十年后的今天,大山中还有小学生要早晨四点起床,翻越几十里山路上学,晚上摸黑回家。水库边,几名小学生奋力划着竹排,渡湖上学,看着令人心痛。美国小学生,高级校车接送,冬天暖气,夏天空调,所有开车人都要为他们让路。比比这些,胡锦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有人说他无为,实在有欠公允。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教导主任杨积信老师,很快把我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这位恩师,只知道他是怀宁县广村人。如果健在,也应该有九十多了。五年级的第二学期,我就成了怀宁县代店小学“少先队大队长”。这是我做过的最大的官,“管”过百十号人。现在的小学生,“少先队大队长”要竟选,对 大队长要求很高。人要大胆、沉着,思维敏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职责也多,要召集主持队委会会议。指导中小队工作,组织大队活动。要竟选,就要拉票,花钱请老师和同学是免不了的。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手心里捧着,生活幸福。但从小就被引进“社会”,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欢乐的童年”,不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好多少。
我能当上“少先队大队长”,是“学而优则仕”。得益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社会和学校风气的纯净。记得也组织过一些活动,办过图书室,但主要是介绍小同学们入队。有一位叫腊荣的二年级女生,上学晚,年龄偏大,哭着要带“红领巾”。我召集队委会讨论,认为她还符合“入队”年龄,很快批准了这位女生的申请。到我读大学时,这位腊荣姑娘嫁到了我们村,成了生产队长的老婆,还成了我的族婶。我们“马庄”屋不大,都是一个姓。大部分人家没出五服,或刚出五服。不仅一起祭祖,每逢春节或红白喜事,都会请全屋老小聚餐。到腊荣家吃饭,就会把介绍她入队的事,做为笑谈。腊荣夫妇虽然没读多少书,却生了一个“大款”儿子。孙女也很有出息,现在美国某名牌大学“留学”。
“少先队大队长”,把我保送进了初中。1956年,怀宁县教育局给代店小学一个名额,可以推荐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免考试直接升入怀宁县二中。恩师杨积信老师把这个机会给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这份推荐表,就是一张豆腐块那样大小的纸,写有代店小学和我的名字。等我去取推荐表时,杨老师已回家。是住校的黄士毅老师交给我的,至今还记着他们的好处。
怀宁县二中,在怀宁老县城,石牌镇。后来改为“怀宁中学”,颇负盛名。本世纪初,搬到怀宁新县城。1956年,二中有个分部在上石牌,紧靠皖河。河水清清,白帆点点,游鱼可数。岸边有个“鲢鱼头”,乱石堆积,是我们洗衣,抓鱼,游玩的场所。“鲢鱼头”上看潮头,日日要重游。
怀宁县代店小学,在那里我曾有“欢乐的童年”,也是个“欢乐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