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渔翁2013-09-16 18:09:09

小玩童(二) 何享堂


    解放初期,许多农村小学都占据祠堂,享堂,庙宇做为校舍。那些都是当时中国农村最好的建筑。高大,亮堂,空阔,夏天很凉快。乡里开会,也借用祠堂做“大会堂”。叶家祠堂,朱家祠堂,方家祠堂,范家祠堂,在我老家都曾经是地标建筑,很有名。特别是朱家祠堂保存完好,里面有两棵大桂花树,花开香飘十里。叶家祠堂尤其热闹,是行政和商贸中心。后来,不知何故,祠堂,享堂,庙宇都被拆了。这几年,在原趾上新建的何家祠堂,位于三雅寺大湖边,成了著名景点。江西婺源的“江氏宗祠”,更是“龙生水起”。祠前有一副对联,就差一点把“江氏宗祠”说成故宫了。


    我就读的第一个公立小学,叫韩岭小学,就是占用了“享堂”。


    享堂,或称祖堂。是安置祖先像牌,祭享之地。也指禅林中安置祖像及其牌位之堂室,又作堂。 目前国内保存与复建较为完好的享堂,是李鸿章享堂,位于合肥市合裕路南侧。2003年修复建后外开放。修复后的享堂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近3000平方米。享堂”成了 韩岭小学以后,“祖之像牌”早已拆除。高大的屏风,又叫“户壁门”,卸下来,用砖头架起做课桌。里边隔成大间用做教室,小间为老师宿舍和办公室。披厦,亦即厢房,改做老师厨房。这座典型的明清建筑,青砖到顶,白檐大瓦,虎踞龙盘。后来被拆,用享堂的木料砖瓦,建成“现代化”小学,却常有“危房”之虞。


 


    享堂离我老家“马庄”一里地,上学经过胡店和茶园两个自然村,没有塘堰,方便又安全。1949年下半年到1950年上半年,我断断续续念过“私塾”,师从何声琴老师。相当于上过学前班,1950年9月,在“享堂” 读一年级,很快成为“尖子”。语文老师是何英儒,人称大何老师。1951年,享堂和马庄,被划归两个乡,边界就在马庄和胡店之间。我和马庄几个孩子,只好回到更小的“村学”上二年级。这个学校只有两名老师,一个班,挂名为某小学“分部”。教语文的是我的“私塾”老师何声琴,教算术的是村里会计汪恕平。由于学校太小,家长们担心误了孩子,这个“分部”只存在了一年。


 


    1952年9月,我们又重返“享堂”读书。其时韩岭小学已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完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人数成宝塔形分布。我本来应读三年级,开学时,教导主任何佳波老师对我进行测试,告诉我直接跳读四年级。因与同村一名同学重名,何佳波老师为我改了名,我就有了现在的名子。三年级和四年级两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分时段上课。何佳波老师与同校老师自由恋爱,重组家庭。后于1960年,在高河乡太极小学逝世。老师的三个孩子,雪玲,梅生和乔生,都是我儿时在享堂的玩伴。记得学校买了一只玩具船,铁皮制的。把里面小油灯点着,加热两条小铁管,向后噴水,船会在水面上自行。我们几个在小水坑里开“小火轮”,玩得不亦乐乎。


 


    第一次学到“AA制”,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享堂。何佳波老师和何则平老师,有时“打平伙”。两人出相等的钱,到我三叔小店买点猪肉,找人做好了,两人共餐。“打平伙”是典型 “AA制”。有一天下雨,他两人又要“打平伙”。这次是“打赌”,谁输了谁付全资。我是他俩的学生,他们就“赌”我是在家学习,还是去玩了。结果推开门一看,我正趴在水缸盖上写字。何则平老师输了,还不服气。


 


    1953年7月,我八岁,在韩岭小学读完了四年级。这所完小,这一年被降成初级小学。没有了五六年级,必需重新择校。最近的代店小学离家两公里,家长认为我太小,不放心。反正在哪儿都是读书识字,韩岭小学离家一里地,方便,再读个四年级。在四年级“复读”一年,主要是玩。这一届四年级有八名学生。还能记起的有,何振钿,何声玉,何秀华,袁炳根,赵和旺,杨善权。   


    享堂,这座典型的明清建筑已淹灭在历史中,故地难寻。当我还是小玩童的时候,曾在这里读书识字。享堂和韩玲小学,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费嘉2013-09-17 19:04:27
谢谢分享!儿时的记忆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