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三国时代,刘备新得诸葛亮,栖身于刘表所管辖的新野县城。刘表有两公子,长子刘琦为前夫人所生,次子刘琮为掌握实权的蔡夫人所生。蔡夫人为了能让刘琮当接班人,总想着要把刘琦给杀了。蔡夫人的几个弟弟蔡瑁蔡忠蔡和都在水军当官,他们已经将此事列上了计划,只是等待适当时机下手而已。
刘琦听到了风声后,吓得屁滚尿流。没办法只好求刘备给他出个主意。刘琦来到新野,哭着给刘备说:“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望叔父怜而救之。”
刘备为难:“此贤侄家事耳,奈何问我?”实际上,刘备不是不愿意帮忙,而是没有主意。蔡瑁好几次都计划着害刘备,刘备也只能忍气吞声,他哪有什么好主意来救刘琦。
看见这叔侄俩唉声叹气,一旁的诸葛亮不禁笑了。这一笑竟让刘备豁然开朗起来,他对诸葛亮说:“先生何不给出个主意?”
诸葛亮板起脸来:“嗨,你聘请我做的是你的军师,管得都是公事。这件事是你老板家的家务事,我如何管得。我又不是什么钟点工!”
刘琦无奈,只好告辞。刘备将他送到门外,趁诸葛亮不注意,他给刘琦出了个主意。刘琦听后,立刻收住了眼泪,离开新野回荆州了。
第二天,刘备假装肚子疼,让诸葛亮代表自己去回拜刘琦。诸葛亮不能推辞,只好前往。来到公子官邸,刘琦笑脸相迎。一番客套之后,刘琦将诸葛亮请到后堂。将手下人支开后,刘琦又哭着向诸葛亮求救。
诸葛亮这次没有扯什么公事和私事的借口,只是有点为难地推辞:“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为害不浅。”说完就要告辞回去。
刘琦一听这话,知道诸葛亮已经有了主意,但是怕事情泄漏,不好说出来。他笑着说:“先生哪有连茶水都不喝一口就走?让别人知道了,还以为我刘琦小气呢?”说完就邀请诸葛亮到一个茶亭上喝茶。
过了一会,刘琦说:“听说先生熟读兵书,我这里倒是藏了不少稀世古书和古今中外不少军事研究者的文章,不知先生可有兴趣一览?”
诸葛亮一听大喜,和刘琦走到藏经阁。入到内间,由竹梯上了二楼。诸葛亮一看,里面的书和文章还真不少,很多自己以前都没读过。他很高兴,拿起文章就读起来。
大约过了10分钟,刘琦再次跪倒,求诸葛亮出主意救自己。
诸葛亮还是推脱:“此非亮所敢谋也。”说完就要下楼。但是他发现那个竹梯让人拆走了。
刘琦:“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
诸葛亮:“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
刘琦急了:“先生终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请即死于先生之前。”乃掣剑欲自刎。
其实诸葛亮并不是不愿帮忙。他刚来,和刘琦也不熟。他担心以后要是刘琦将此事告诉了刘表,自己不是自找麻烦吗。现在刘琦要自杀,诸葛亮见这里的确没有旁人,所以就给他指了条生路。
诸葛亮说:“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黄祖新亡,江夏乏人守御,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
刘琦一听,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他连忙让人把竹梯安上,把诸葛亮送下楼。诸葛亮告辞刘琦,回到新野后向刘备做了汇报,刘备很高兴。
刘备有个记日记的习惯,对于一些重要的事,他都要将它们记下来。以便自己以后温习。不过,他知道,动乱环境下,时局瞬变。你要是把日记写得太清楚,以后万一逃难时丢了,别人就会发现自己的机密。故而,他总是在语言上搞点花样。这样写出来,别人看不明白,自己却很清楚。
对于刘琦求救这件事,刘备只是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句:
“不用竹梯,别想动别人的文章!”
很多年以后,此日记传到刘备n代子孙刘网络手里。此时已是互联网时代,刘网络抓住时机,在互联网上开了一个很大的中文网站。他感觉应该将老祖宗刘备日记上的这句话发表出去。
不过他也知道现在没人知道“竹梯”是个啥东东,为了不引起误会,他采用网络上流行的简称来代替这俩字。如同别人用“PLMM”来代表“漂亮妹妹”,刘备日记中那句话的“竹梯”就简写成了“ZT”。
没想到,这句话一出来就火了,现在在网上你不论到哪里,人家都知道这句口号:
“不用ZT,别想动别人的文章!”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