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错解了孟子“君子远庖厨”这句名言,误以为做大事的君子和堂堂男子汉应该远离厨房,而女人才是厨房的主人。其实孟子的原话是:“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是他对齐宣王不忍心杀牛的评价。其用意是赞扬齐宣王的仁慈之心。
齐宣王见牛可怜,生了恻隐之心,就用羊来代替牛。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伪君子的行为。可孟子却不这么看,他认为齐宣王的恻隐之心是人心向善的表现,是良知的闪现,是应该肯定的。其实绝对的善,也就是所谓的止于至善是人类的理想,那是圣人的境界,是向善之人做人的目标。在我看来,怀有恻隐之心的“伪君子”其实就是在修行中的君子,如果能把偶然生出的向善之心变成持久的向善,就是修成正果,成为真君子了。君子与小人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常怀善念。这些是题外话,现在言归正传,来说说为什么男人应该下厨房。
尽管在传统的中国,女人是厨房的主角,但据我所知,古往今来的中国名厨几乎统统出自男人。即使是业余的名厨也都属才子一辈,如苏东坡、袁枚等,而鲜有佳人入围业余名厨之列。这不是说男人天生比女人善于烹调,而是因为男人天生比女人馋。
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说,饮食和男女之事是人最大的两个欲望。但依我看,对中国男人来说,饮食才是最大的欲。因此才有流行于世的一句话----要想征服男人,要首先征服他的胃。
诚然,对所有人来说,食欲总是最基本的欲望。饱暖才思淫欲,如果饿肚子的话,男女那点事就顾不得了。所以,无论修佛修道都是要吃素和节食,其中的功用之一就是把男女之欲降到最低程度。男女之事总有腻的时候,而对饮食之事是须臾不可无欲的。如真的连饮食也不想了,那若不是成仙了,就是如老话说的,是阳家饭吃够了,该归西了。
正是因为对美食的强烈欲望才促使男人放下身架进入厨房。久而久之,男人在厨房里也悟出了治国之道,于是就有了老子的一句名言---- “治大国,若烹小鲜”。
做饭也能悟道,这是连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里都没包括的吧?可的确有人在厨房里修行出正果。远的不说,现在当红华裔导演李安即是一位。此人在自家厨房做了十年饭,竟然在锅碗瓢勺中悟出了人生的很多深刻道理。一出山就红遍世界,也正所谓厚积薄发矣。
道存于万物,当然也存于厨房。煎炒烹炸,存乎一心,运用之妙,可比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各司其职,不也是安邦定国,和谐共存之大计否?因此说,能把饭做好的人,也一定有治国之才。这不是我胡侃乱吹,而是有史为证。据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介绍,中国古代的宰相原本就是帝王家的大厨,或者是管厨房的官。因为厨房管的好,后来就替帝王们管理国家大事了。
皇太极七岁治家,管理家政,当时的家政主要是管厨房而已,因此后来当皇帝也就顺理成章、驾轻就熟了。
男人因为下厨房,而成为文化名人和治国之才的毕竟是电光石火般的偶然事件,而大多数男人下厨房不过只是为博老婆孩子一乐和家庭的和谐安定。新时代的女人即使不是女权主义者也是自由主义者,除非男人财大气粗,没几个女人会安于厨房。而稍有一点本事的女人则更是事业心不亚须眉,在外面风风火火闯九州了。可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女性是那些骨子里仍然传统的女性。
如今家庭的安定由男人来维护了,再过些年,我估计汉字的安要改写了,不再是宝字盖下面一个女,而是一个男了。这也引出男人下厨房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即遏制婚姻和家庭制度分崩离析的趋势。
自从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厨房就成为家庭的中心。而爱情、亲情和责任则构成家庭的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是家庭稳定和谐的保证。可这些年来,人们的房子越住越大,厨房也越装越漂亮,但厨房的利用率却越来越低了。厨房不再是凝聚家人的中心,而成为家里的摆设,越来越有鸡肋的感觉了。过去的人们由于穷,亲戚朋友来串门,都是在家里吃饭。那种煎炒烹炸的热闹感觉如今已被饭店包间的清静和豪华所代替。甚至以往一定在家吃的年夜饭也改到饭店里摆桌了。可在饭店里吃年夜饭,那还叫年夜饭吗?
《中庸》里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这是告诉我们能把夫妻和家庭关系处理的完美无缺人,就是通达天地大道之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治国良才。如果连自己至亲关系都搞不好的人,谁会相信他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如果连对自己的家人都缺乏爱心的话,如何会有亲民之心?这正是曾子所谓的“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的道理。
中国上古文明传至我们这代,能理解的已然不多,能继承的几乎没有了。仁义礼智信和“三个代表”一样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忠慈孝悌也只能在古书中去找了,但唯有一样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饮食文化,则被我们这些后辈发扬至前无古人的境界,传播至地球的各个角落。因此,那些爱中国又想复兴华夏文明的君子贤人们,一定不要远离庖厨,而应像毛泽东当年说的那样,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一定要亲口品尝,去厨房亲自品尝品尝中国文化。
也许中国文化的复兴会始于厨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