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弟弟送我一本桦树姐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弟弟说,这本书的内容一如其封页那样淡雅脱俗,但需要静心细读,方能体会作者在流畅文字后面的化远沁真心境。
正好最近休假,在旅途中翻看几遍,读后感觉非常好。桦树姐这本书果然是越看越经琢磨,让我情不自禁地跟随着桦树姐的人生起伏而产生喜怒哀乐,涕泪交加的诸般情感。
我是约两年多前开始上网的,去得最多的是万维的五味斋和儿童成长。在那儿首次读到了桦姐追忆往事和朋友的文章,一下被她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经历,阅历所吸引,羡慕她一路走来,哪怕是逆境,也有那么多令人感动的朋友陪在身边,伴随她成长。巧的是我在国内的弟弟也是桦姐的粉丝,弟弟是个足球迷,当年李富胜他们每年到昆明冬训时,弟弟和他的朋友们都要到海埂基地去看国足们训练,给他们加油,助威。 对那个年代的球星有深厚的感情。从他第一次读到《写给天上的富胜》开始,便一发不可收地到处收集桦姐的文章, 包括一些“金融评论”等。 桦姐的有些文章还是弟弟介绍给我读的, 可见,桦姐的影响力,海内海外,“桦粉”随处可见!
《梦回沙河》收录了桦树姐在过去三,四年间信手写出的"杂文。" 这是桦树姐的自谦。这些杂文原本散见于海外中文网络论坛中。我还记得似曾在什么地方读过书中的几篇文章,爱不释手,用我的电脑把它们留存下来。这次重读之后,对作者利用回忆故园写出半生生活感悟的巧妙手法觉得很有独特风格。
从作者自叙中,知道桦树姐属于中国大陆在文革十年浩劫后通过国家高考得以进入大学的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群体。他们这一届学生具有年龄大的居多,各自生活工作经历相对丰富,勇于求索和思维的特点。许多人在文革浩劫中因为政治清算,受父母家庭关系连累而受到惨痛伤害。果然,我看到”春“篇的”梦里颐和园,“ 和”冬“篇里的”母亲节忆父亲“中披露了桦树姐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因为父母被迫害和流放而带来的失学,童年孤独生活的种种遭遇。其间各种社会炎凉对一个小女孩子的心理所造成的伤害,竟然在多年后,仍被细心的史学大家陈铁建先生观察到。陈先生第一次见到桦树姐就注意到她,”少有的微笑中稍显忧郁…….似乎是红楼梦中林姑娘的凄美现代版。“ 回想起我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的愉快生活,我的脸上是无论如何不会有桦树姐脸上所有的忧郁表情的。
作者没有塑造任何虚拟人物和故事来吸引读者。而是着力描写了身边的兄弟姐妹和朋友群。每个人都是当时生活的小角色,在文革动乱初期造成的社会旋涡中挣扎求生。没有谁有任何值得书写的大事情。可是,桦树姐通过自己的眼睛,让我们结识了孤灵,蓝阳,雷子这几个典型的北京军队大院孩子,豪爽,热情,善良,大气,粗旷,毫无城府。那是一群具有很强的军队子弟优越感,可因为父母被清洗而被迫从当时的优越生活环境中毫无准备地面对真实的平民社会,为简单的生存而奔忙的少年男女。作为年轻许多,生长在南方青山绿水间,没有见过任何所谓的高干子弟的我来说,桦树姐的细腻述说为我揭开了传说的一页,很长见识。相比之下,桦树姐和她的大学朋友们则一起渡过了新鲜,快乐,互相帮助的四年。从桦树姐对大学游泳队的回忆,也让我回想起多少年前的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活。
”玛丽与我“是本书中最长,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作者详尽地描述美国室友盲人玛丽的喜怒哀乐,对爱情的渴望,和我们一样的正常爱慕需求。使得我们对身有残疾人士的理解近了一步。看完这篇不算虚拟的故事,一个有血肉有个性有追求的盲人女性跃然纸上。玛丽在爱情上的遭遇也让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我对玛丽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良好的祝愿。最后,当我得知天生失明的玛丽顺利从UCLA法学院毕业,并将用其父亲中乐透奖分得的奖金完成到列宁格勒学习俄国文学的夙愿,不由得喜出望外,为玛丽近乎完美的结局喝彩。掩案沉思,这真是一个绝好的电影题材,正如文中桦姐的导演朋友尼尔斯 缪勒(Niels Mueller)所建议的那样:“应该把玛丽的事写出来”。真诚希望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坐在影院里欣赏这部佳作。
书中吸引我的还有三篇和友人互通的书简。桦树姐的细腻观察,丰富情感,优美的文字和富于哲理的谈吐,在这三篇书信中呼之欲出。这三篇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品。再三阅读,心潮波起。认同感油然而生。不意间,有种似乎找到知音的惊喜。虽然是女性朋友间的通信,对景对物对心境感触描写极为细腻超脱,倒不如说是一种禅般的境界。作者不但让读者们恍如见到临窗而坐俯览残红的女子也显露出一种经历生活风浪之后面对风平浪静的豁达哲人风度。
总的感觉,此书文字运用自如得体,绝无华丽辞藻堆砌。作者情感真实,往往在不经意间,引人入胜,让读者产生与作者同样的共鸣,仿佛自己也身在其中,身临其境。读完后,所叙述的人物恍如自己身边的鲜活朋友,令我使劲思索是否我也有类似的朋友群。
这本书的确篇幅不多。把卷倾读,令人有余兴未尽的感觉。通观全篇,语气平和,超然心境不问而可知。然而,我和读者们很可能产生较大的情感激荡. 盖因作者在无形中的功力,于平淡中让读者产生兴趣,着意思索,进而体会,领悟作者的内含。读这本书的最大乐趣,不仅在于生动的回忆,还在于言语之外,给与读者们以思索回味的空间。
现今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业发达,每年出书不下数十万种。中国文联出版社能够发掘璞玉。不追求部头大小,作者名气,带给海外读者群一本朴实无华但颇具内含的小书,难能可贵。
听桦树姐说,她手头尚有些许存书。我立刻建议桦树姐应该与更多读者共享。征得她同意,下面是桦树姐的联系地址,birch0826@gmail.com 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直接联系购买。
期待桦树姐有更多的新作品问世。
最后补充一句,该书扉页有一张桦姐清新高雅,秀丽脱俗的玉照, 让我为之一震!不由得感慨:文如其人,这话果然一点不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