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xiang2017-05-04 18:04:24

    上次 提到《大乘起信论》的:“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大乘起信论》卷1)说到意根在今世的相续,以及三世的相续情况,这都是由于阿赖耶识之中,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一直不断地种入与意根相应的无明业种,所以才使得意根不肯灭除自己,因此就不断地现行运作。即使是这一世的寿算到了,舍报之后,意根也会促使阿赖耶识又出生了中阴身,而有了见闻觉知,之后才随著那一世的业果,往生到下一世去,这才有了三世的相貌。

  在《大乘起信论》之中接下来提到:【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大乘起信论》卷1)所以在《三乘菩提入门起信》之中,接著就要来和大家谈谈“意有”五种异名,其一的“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

  这一段论文之中,提到了意根的种种异名。也许有的人看到这一段论文之后,会生起了一个念头:“为什么要把佛法说得那么复杂?”或者是说:“为什么菩萨要这么啰嗦?”因为这个人心中也许会想说:“事情不是要越单纯才越能够使人容易了解吗?”然而世间法之中,往往一件事就会有很多不同的相貌,譬如说:某甲名为张三,同事都叫他老张;在社会上与人往来,又被叫作三哥;宗族之中的长辈,也许就叫他小三,当然这不是现在一般所说的第三者,而是说他因为排行老三,又比对方年幼的缘故。所以随著其人际关系的差别,还会有种种的异名,但这一些异名,全部都指向张三这个人,代表著他与人们有著种种的关系。知道他叫张三,这只是了解这个人的一部分特质,若是全部的异名都知道了,那就越发了解这个人的一切特质了。

  同样的道理,佛法之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而随著所知越广、所证越深,就可以施设更多、更不可思议的名相来形容某一个法。又譬如说:众所周知的 佛有如来等十号,一般人若是要一一去了解这十号所代表的意涵,说句实在话,这已经都是很困难的;世尊正是了解娑婆世界此时众生的根性,所以才略说佛有十号。然而在八十卷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2之中,有一段经文是这么开示的:【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如来于中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换句话说,其实 佛是有无量无边的名号,而这些名号正可以显示出第八识真如心无量无边的体性及妙用,只是随著那一个国度的众生,只作局部少分的示现。若是菩萨于 佛的无量无边名号的意涵,都能够具足了知而亲证,菩萨就是于如来藏的所有体性妙用都完全证得,而是当得一切种智的时节了。

  现在回到意根的种种异名上来说。一般所知,意根又名第七识末那识,就显示出祂是意识的俱有依,也是法界中八个不同体性的心其中的一个,又说明了祂有思量作主的体性,然而祂不只有这几个异名,因为一般的众生要能够知见意根的相貌,都已经很难了;绝大部分的人只能够见到意识的一些作用,甚至于说意识的细相,或者是其种种的变相,也是不知不证的。从这样一些已经存在于一般众生的现象之中,马鸣菩萨就想要让大众更进一步去了解意根,因为这一个部分,尤其对大乘法的修证转进上,是扮演著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接下来,就依于《大乘起信论》之中所提到的“此‘意’复有五种异名”。首先来看看这里所说的第一种异名叫作业识:说的是因为有与意根相应的无明业种,被执藏在阿赖耶识之中的缘故。然而随著意根与这一些烦恼业种相应的状况下,不但意根末那识不肯让自我消失,见闻觉知心也因此而现行,就有了三界之中各个层面的生死相续了,这就是不觉而一念心动。

  我们每一个人今世在人间入胎之时,是只有第七、第八两个识。第八识的恒当然是无庸置疑,因为祂是无始无终的,而且又是离见闻觉知的,所以不分别六尘,更不在其中思量,同时更不作主。而在这样子的状况下,为什么有情都会再度受生?对啊!前面已经简略地说明阿赖耶识的体性,所以祂是不会知道要去投胎的,原来去投胎的是由意根作决定的,依于什么作决定呢?总不能说像外道说,随便在虚空抓一些种子,就凭著它而入胎;要是这个样子的话,每一个人入胎都要碰运气,那这也无怪乎说,现代的社会之中,就会有那么多怪力乱神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众生都想要碰运气啊!于是乎就被有心人士加以利用而诱骗之。所以意根作决定而入胎的所依,是那一位有情前世的善恶业造作,业种落谢之后就执藏于阿赖耶识;善恶业的造作虽然有前六识的参与,但背后作决定的还是意根,所以说这一些善恶业种就与意根是有联系的。由于一期生死之后,于中阴位中又现起相应的境界而加以了知,这就是不觉的现起。然而不觉的同时,由于贪著境界的缘故,又伴随著另一分无明而说一念心动了,接著就有入胎的其他状况相续著,所以这里称意根为业识;因为祂是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源,由于祂在无始劫来一直是恒审思量的,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有著种种普遍计度、执著的体性,而祂又是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乃至是刹那刹那作主,众生一舍报了以后,祂又缘于业种使得众生无法离开生死轮回,而称意根为业识。

  当然这里所说的是一般状况,而不包括菩萨乘愿,或者是诸佛慈悲的示现的那一种状况。不是也听人家这么说过吗:“你唷!就是有这个业,所以才一直都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困境。”这当然是随顺一般世俗所说的,但有时候不免也会被有心人士所运用,而作为诈骗的工具,所以真的应该要特别小心。然而从贪瞋痴的烦恼来看,若是于往世贪的习性是比较重的,譬如说贪看男女色,当前六识和合运作而了知了帅哥美女的尘境之后,意识还会特别地去简择某甲的身材是比较漂亮的,某乙的那一种韵味是特别甜美的,或者是喜欢某丙的音声是粗犷豪迈,某丁走过去散发出淡淡的香味;随著每一个人的喜好不同,而有种种的状况,但总是离不开男女色贪的大范围。前六识如此配合于不同的喜好目标,完成了进一步的分别之后,意根当然就是这一些运作背后处处作主的,所以也执著不同喜好的势力,这些种子就被收藏在阿赖耶识之中,未来世若是仍生而为人,虽然前六识不与过去世相同,但意根是一样的,当面对与过去世所触的类似尘境,意根就在背后主导而去攀缘,所以看到帅哥美女的时候,又不免有目不转睛的情况现前,因为意根是会与这种一念无明相应的。

  同样的道理,若是过去世所熏习的无明,是偏向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是不喜欢而生瞋的,一样的,也由前六识配合而了知人与事,了知的同时,对这个人或是对这一种事生起了瞋恨之心,意根依然在背后处处作主,这一些瞋恨的种子,也被收藏在阿赖耶识之中,未来世若是因缘和合又与此人相遇,虽然与过去世那个人的面貌是不相同的,今世彼此之间也不认识,却不知道怎么地就对那个人产生了嫌恶的念头,而若是过去世不喜欢的事情现前时,有时候不自觉就会脱口而出:“哼!怎么又要叫我去做那一种事!”心里面当然是老大不高兴,所以这也是无明不觉心动的业识,现前主导运作的一些状况。甚至于说,今世特别喜欢吃哪一种食物、偏好哪一种说话的韵味啊、喜欢哪一种生活的环境啊,也都是跟这个有关系的。但这是无明的程度比较轻,而又没有其他的恶业之下,而有著过去生的习气,今世遇缘而现行的状况。

  若是说过去生的一念无明是极其粗重,而且加上是数数熏习,可能会导致什么情况呢?譬如说,在《大智度论》卷17之中,龙树菩萨开示了一个典故:【如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爱著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沙弥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语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诸人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师得酪分,虫在中来。师言:“爱酪人汝何以来?”即以酪与之。】这个部分的论文文字上的本身,就已经很口语化了,而且是浅显易懂,所以就不再进一步语译了。

  这个例子说的是一个沙弥对奶酪的贪爱,而且是得到奶酪之后,是心中爱著, 乐喜不离,因为这一分一念无明是极其粗重,加上每得残分的数数熏习之后,意根执取的势力就变得很大,所以这一位沙弥舍报之后,意根就令阿赖耶识出生中阴,而趣向相应的旁生道,成为一只酪虫。这就是经典中所说的“心取畜生、虫蚁、鸟兽”的道理。业种虽然是收藏在阿赖耶识之中,业识意根却与这一分无明相应,乃至是执取不舍。意根在无始劫以来,一直是恒审思量的,也因为有意识的分别、贪著的缘故,越发的而有了普遍计度、执著的体性,所以执取五阴的种种,乃至是不断地增长一念无明的业种而执藏于阿赖耶识之中,才使得众生无法离开生死轮回。

  这个道理,举一个例子就可以很容易了解。带过孩子的人多半会有这样的经验:大约是四、五岁的小孩,当他睡饱了醒过来以后,开始一天的活动,假如有他喜欢的卡通,或者是有他喜欢玩的玩具,他可以一直玩、反复地看;在一旁照顾的大人也许都已经累瘫了,靠在沙发上想要休息一下,无可奈何的,这个小孩子就还继续地在玩耍。意识在了知、享受玩具与卡通,认定其十分殊胜,意根就随著而生起强烈的执取,虽然不知道他到底会玩到什么时候,可是父母在一旁也许就会说:“你已经玩了一天了,该休息睡觉了。”小孩子怎么说呢:“不!我还要再玩一会儿。”或许也许会说:“不!我还要再看一下卡通。”而且是语气十分坚持的。父母有时候真的叫作爱子爱女心切,于是就会说:“那只能再玩十分钟噢!”到这个时候,似乎两方面已经妥协了,父母到厨房倒了一杯水出来,想再陪小孩子十分钟,不过这么一进一出,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看到小孩子已经在沙发上睡著了,而卡通还持续地播放著;因为即使意根强烈地执取,要继续地玩下去,但终究也抵不过色身的疲累。

  长大了以后叫作成人,道理还是一样,依然不停地向外攀缘五欲,只是其内涵与小时候是不同罢了。不停攀缘的结果,就使得意根对尘境的执取性增强,这都是由于贪著五欲的烦恼所生。长久反复地追求之后,临命终的时候,业识自然地又让阿赖耶识生出了中阴,有了中阴身以后就会有下一世的五阴,也都是为了想要继续能够再领受尘境,这就是不觉而一念心动。因为有与意根相应的无明业种,执藏在阿赖耶识之中的缘故,见闻觉知心就因此而现行,就有了三界的生死相续了。

章正钧 “意”复有五种异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