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小的时候,
因为身体弱,斯斯文文,
总是被小伙伴戏称为“先生”。
一次胡适和一班小孩掷铜钱,
隔壁的老人见到了笑问:
“怎么,先生也掷铜钱吗?”
一番话说得胡适面红耳赤。
老人恐怕是没有想到,
日后的胡适,
果真成了先生。
1917年,经陈独秀推荐,
年仅26岁的胡适成了北大教授。
然而胡适实在是太年轻了,
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这小子”。
年初,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上,
胡适曾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极力提倡简洁而有效的白话文,
洋洋洒洒的行文,对旧语形成冲击,
看到此文的保守者无不暴跳如雷,
新文化的旗手们则纷纷点赞。
文章是好的,但凭一篇文章,
就能够做北大的教授?
不服气的人很多,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徒孙傅斯年,
心想不知哪里来的狂妄之徒,
恐怕是旧学都没读透便来提倡白话,
于是拉着旧学底子深受的顾颉刚,
二话不说就冲到胡适课堂上旁听。
不听不要紧,几堂课下来,
想看热闹的人专门问傅斯年,
“到底讲的怎么样啊?”
傅斯年感叹说:“学问不大,
但要教北大的学生绰绰有余了。”
26岁的胡适就这么当了教授。
那时为提倡白话文,
胡适常常与人论战。
作为反白话文的先锋,
黄侃曾在讲课时举例说:
“胡适的太太死了,家人电报必云:
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罗里吧嗦要用11个字,
但是文言文呢,只需:妻丧速归。”
胡适听了,并不放在心上,
到了另一堂课上,他对学生说:“前几天,行政院让我去做秘书,
但我拒绝了,谁能替我用文言拟电文?”
等到学生写完,他选出用字最少的: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胡适念完之后一笑,说:
“不错,已算是精简了,
但白话更简单,只需要5个字:
干不了,谢谢!”
上了两年课,
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文化圈和思想界都为之震动。
他的高颜值、好学问为人称道,
其眼界和心胸更是知识分子的标杆。
到了1937年,日本人进中原,
蒋介石邀请胡适担任驻美大使,
日本内阁得知后,吓得头都缩了回去,
当时日本知识界一致认为,面对胡适,
应当派出三个人同时出任驻美大使,
否则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文学专家鹤见祐辅,
经济专家石井菊次郎,
雄辩家松冈洋右。
胡适原本想专心做学问,
面对山河破碎外敌入侵,
他只好临危受命,奔赴美国,
并不厌其烦地去找总统罗斯福,
说服其为中国抗战来支持正义。
他在美国不顾劳苦四处演讲,
呼吁全美社会了解中国的处境。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
罗斯福专门给胡适打去电话,
告诉他美国正式参与二战,
将与中国站在同一个战线上。
以至于后来有学者说:
“美日之间,并不是非有一战,
但最终两国正面交锋,
这里面就有胡适的作用。”
不过早年的胡适,
却也荒唐过一段日子。
曾经在上海游荡的他,
结识过一群狐朋狗友,
从打牌到喝酒,从抽烟到逛窑子,
大概是智商远远高于常人吧,
这些东西他学得也非常快。
还曾有人根据他的札记统计,
59天里面,他打牌16次,
喝酒14次,逛窑子10次。
终于,有天夜里喝得酩酊大醉,
拉车的车夫见他喝成这样,
干脆把他身上的钱掏了个精光。
胡适醒来,正碰见巡街的巡捕,
迷迷糊糊对着人家破口大骂,
结果最后被关进了巡捕房。
这一来,倒把胡适给敲醒了,
在闭门苦读几个月后,
他参加了官费留学考试,
去到了美国读书。
不过在美国求学,
胡适还是会开小差,
其留学日记曾经写道: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适啊胡适,
你怎么能如此堕落!
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忘了吗?”
结果到7月17日,还是:打牌。
1912年10月24日,
胡适又在日记里提醒自己戒烟:
“自今以往,誓不再吸烟。”
他还特意抄录吉普林的名言:
“使过去的事情不再重演的唯一办法,
就是在发生之前阻止它。”
并对自己的心灵进行鞭挞:
“不知其过而不改,犹可言也。
知而不改,此懦夫之行,
丈夫之大耻。”
结果2年后…
到了1914年7月,
胡适还在日记里谴责自己:
“吾年来志力之薄弱极矣,
即戒纸烟一事,屡戒屡复为之,
真是懦夫无志之为!”
他在日记里反复表达决心:
“吾今誓欲将吾所受于先人者,
丝毫无亏损,留与吾之子孙。”
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
胡适终于习惯不戒烟了…
关于胡适的学问,
很多人存疑其深浅,
似乎与同时期的大师相比,
远远比不上陈寅恪、章太炎,
要说政治影响力,
他和梁启超、陈独秀又差远了。
但要说起做人的心胸、眼界,
说起品格、包容和宽厚这些词,
胡适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君子。
罗尔纲说他:“我还不曾见过,
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钱锺书亦曾说过:“统言之,
胡适之品格绝高于,
鲁迅、蔡元培等。”
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
他和鲁迅、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鲁迅初期一直盛赞他的观点。
不过后来政见不同,各选阵营,
鲁迅的“口诛笔伐”就冲着他来了,
但是面对敌手的各种讥讽,
胡适始终不语其他,只谈观点。
1936年,作家苏雪林大骂鲁迅,
说他“心理变态”“内心阴暗”,
还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
称鲁迅是“刻毒刀笔吏,阴险无比”。
胡适回信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鲁迅自有他的长处。”
许广平麻烦他帮助出版《鲁迅全集》,
胡适丝毫没有推辞,
为出版四处奔走。鲁迅死后,
他未曾说过一句恶言。
大学者陈之藩曾说:
“没有人不爱春风的,
没有人不在春风中陶醉的。
春风是爱物的,长者是爱人的。
胡适先生是长者。”
对于朋友乃至陌生人,
胡适总有“春风般和煦温暖。”
当初林语堂到美国哈佛留学,
生活费用着用着就没了,
他找到胡适,问能否借贷1000元,
不久就拿到了胡适的汇款:
“这是预支工资,回国后请到北大工作。”
等林语堂博士毕业回到北大任教,
把借贷的事跟校长蒋梦麟说了,
两人才得知:“那不是学校的钱,
是胡适自己出的钱。”
除了林语堂,胡适资助的人,
真是一个长长的文化名单:
吴晗、罗尔纲、周汝昌、
李敖、沈从文、季羡林…
胡适一生爱自由,
不加入任何党派,
总保持中立姿态看社会,
国民政府里,他敢讲清朝的公道话,
也敢为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四处呼吁,
最后却还在政府里做了官员。
季羡林在回忆他的文章里写道:
“他待人亲切和蔼,
见什么人都是满面笑容,
对教授是这样,对职员是这样,
对学生是这样,对工友也是这样,
从来没见过他摆当时颇为流行的,
名人架子、教授架子。”
面对他人的讥讽和谩骂,
他总是温文尔雅地回击,
只针对别人的观点,
从不人身攻击。
蒋介石对胡适礼数备至,
早在大陆时,就频繁请他吃饭,
还三番两次请胡适到政府当官,
甚至有次说让胡适来做总统,
但胡适很清醒,政客与文人,
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行。
胡适在美国,想回台湾,
托朋友去找一块地盖房子。
蒋介石听了,连忙回信说,
“可在中央研究院附近给地建房。”
胡适收到消息后,当即拒绝。
蒋邀请胡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就职典礼上,蒋介石提出明确要求:
“应担负起复兴民族文化之艰巨任务”,
配合当局“早日完成反共抗俄使命”。
蒋介石讲完后,胡适站起来,
一开口就说:“总统,你错了。
学术有自由,与政治无关。
把蒋气得全身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