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钧屏2018-02-18 16:44:59

三说《苔》这首诗

 

一说《苔》诗

最近,在国内迅速窜红一首五言诗《苔》,那是清朝大才子袁枚的作品。

《苔》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刚读这首诗,眼前一亮,高声叫好。 人微志大,立意高远,充满了自立自勉向上向高的正能量。

转头一想,纳闷了,这么一首好诗为什么以前不大众? 窦疑顿生。

问题出在哪儿呢? 必有缘故。

有人看到过苔花吗?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苔藓植物实属低等生物,不会开花没有果实,只靠孢子繁殖后代。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首诗提到的苔花,在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不符合常识。

这首《苔》诗虽然听起来励志得让人感动,但转而一想,如果为一个不现实的志向奋斗,你说会有意义吗?

因此,中国文人还是很识货的。以往从未有人提起这首《苔》,由于它的意思虽佳但有大大的缺陷。

据而言之,这首诗完全不必要如此大力宣传。

假如知道了真相,谁还会为一个永远不可能的梦想而努力呢?

假若奋斗了努力了,但最后还是井中捞月一场空,那还不是命中注定?

我们需要激励大家,激励学生,但用这首《苔》来励志的话,我就觉得不合适!

 

二说《苔》诗

有人说:苔的孢子像花,诗人的诗没错。

我没说诗人的诗有错但有缺陷。对诗人来说,是花像花都不重要(尽管诗人以苔说理),但是后人以此诗来让孩子励志,我再说一遍:不合适!

像花毕竟不是花,先天不足,不能异想天开。否则便是拔苗助长。

做事做人都必须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尤其是儿童教育,应当勉励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好好学习,以奉献的愿望天天向上。先做个好人,再做个能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仍有潜力的话,再上进一个层次。

鼓励学生要有理想无可非议。如果一个老师大力教育学生像牡丹一样绽放,像牡丹一样卓然艳丽,一枝独秀,那中国的教育将会出大问题。高分低能,利己拜金,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新文化人,近年不断涌现,难道大家没有一点反思吗?

重要的事再说一遍,用这首《苔》来教育小孩励志,不合适!

 

三说《苔》诗

有人说,这是诗人在以“苔”说理。是的,不错。事物都具多面性,大体也可说两面性。然而,袁枚特别突出了事物的一面,此诗短小精悍但过于强调其夸张而人为塑造的一面,没提其真实的另一面。以诗人的夸张而人为塑造之“理”来让孩子励志,大不足为取。诗的结句“也学牡丹开”,将诗情推向高潮,也让读者不由得激情澎湃。然而,静下来想一想,干嘛是学牡丹开?而不是其它花?不是百花?假若将此句略改一下为:“也学百花开”,若以此句诗励志,看来问题还不至于严重。

要么不学,要学就要学牡丹,这问题就严重了。何谓“牡丹”,此乃花中之花,花中上品。就好比人中之人,人上人。励志提倡“也学牡丹开”,就等于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今后争取做人上人。这样的人生目标将来会引导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大家可想而知它将来的后果了。

而今,这首冷落了三百年的小诗经现代媒体一传播,竟然感动了七亿个中国人。看来今后以此诗励志的孩子,不光是山里偏僻小村庄的孩子们,还一下子陡然增多了无数的城里的、城镇的、乡村的、、、、的孩子们,同时也陡然增多了无数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家长们。大家“竞学牡丹开”,将来“竞做人上人”。如此一来,中国的社会如何承受的起,“人踩人”“人算人”“人斗人”之类的内斗,将会接接踵而来,那么他们之中的失败者将大多会是谁?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我真为祖国的未来担忧,真心可怜祖国未来的花朵们。他们还在孩童时期,一场出乎寻常的社会竞争已经在前面,不动声色地摆开了阵势。

励志的激情过后,则需要面对现实。梦想全都美好,现实大多残酷。一旦梦想破碎,会造成何种后果?那必定是害人不浅。 

何须高调励志,但愿装点世界,取此平和朴实之意,依韵也题《苔》四首(2018-2-18):

其一:无妨天冷暖,有水唤春来。又绿江南岸,惯看桃杏开。

其二:恩承风水长,斜见白光来。整日忙吞吐,清空蔓地开。

其三:莫道身微小,有心添绿来。隆冬探雪笑,衬映腊梅开。

以上三首取平和朴实之意而作,贴近苔的特性。

有人说写得不如袁诗出彩,好再写一首豪气一点的。

其四: 久读春秋卷,潜山汲汲开。他日官袍绣,龙庭我自来。*

(其二: 长为生长之意;  其四:第三句故意不粘)

胥钧屏2018-02-19 03:41:06
依韵也题《苔》
胥钧屏2018-02-19 14:53:47
诗人的夸张比喻是切不可用来励志的
胥钧屏2018-02-19 21:10:59
有谁知道励志“学牡丹”的严重性?
英二2018-02-19 21:17:18
达意就好,诗这东西,是难以用理性来追究的
胥钧屏2018-02-20 03:30:39
是达意了,人人学做牡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