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华夏神童 (大杂烩)
华人讲究对子女的教育,总是希望自家的儿女是神童,最起码也应该是高智商的。
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华夏风水宝地,自古辈出英雄,而且是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类型的神童。他们宛如一道道灿烂的星光,曾经装点神州大地上的天空。也有的却是一颗颗流星,仅在夜空一划而过。
灵性最终决定个体的差异。很有灵性与天分的孩子必然聪慧,知识一学就会,一点就通。可自学成才,甚至自己悟出能有些道理。从古至今,这种有天分高悟性的孩子被称之为神童。
简而言之神童的含义,究其根本就是在孩童时期完成少年甚至青年时期才能做到的事。培养神童,就是和年龄的一场赛跑。
那些被称为神童的人,究竟何许人也?
翻箱倒柜,查经据典,终获知一二,容我娓娓道来。
01. 先秦神童的神迹
神童其实就是成人化的小大人。《册府元龟》对此类神童有过论述:“若夫幼而慧,少而成者,益可贵矣…老成之姿,著于容止,赋笔之丽,成于俄倾…”
在中国,“神童崇拜”已经有悠久的历史,甚至对一些原本不是神童的大人物,人们也愿意相信,他们小时候必是神童。
史书记载的上古君王,如五帝之首黄帝、夏的创业者禹、商的始祖契、周的始祖后稷等,皆是最早的神童天团。他们要么出生经历离奇,要么从小智慧超群,总之都是以神童的姿态横空出世。还有神医扁鹊,被人们认为具有特异功能。
在古代史书中,黄帝生下来没多久就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知。
这类记载其实是出于先民“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的心理,由于神灵信仰和自然崇拜,人们相信,这些伟大的领袖必然与神明有某些关系,甚至是神的儿子。这一类神童,更像是“神化的儿童”,在后世的宗教神话与帝王传说中依旧屡见不鲜。
而后,随着时代的变化,被推崇的神童也就有所不一样。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此时人们需要礼义型神童,于是有了 “项橐[tuó] 七岁为孔子师”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在半路遇到七岁的项橐。项橐少不经事,却是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一番对谈后,孔子见其才思敏捷,惊叹不已。
项橐成名后,很快成了各诸侯国之间抢夺的对象。齐国怕别人将项橐抢走,便残忍杀害了项橐,可谓令人扼腕。(《战国策·秦策五》) 后有人断定项橐是项羽的祖先辈。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此时人们需要谋略型神童,于是有了“甘罗十二岁官拜上卿”的故事。
《史记》记载,甘罗是秦国宰相甘茂的孙子,年仅十二岁,已经成为秦国上卿、秦相吕不韦的亲信。也是史上有记载的天赋异禀的神童。
当时,吕不韦想扩张领地,打算派秦国大臣张唐去燕国为相,然后联合燕国攻打赵国。张唐十动然拒,说,干不了。
甘罗去游说张唐,成功说服张唐,并为他出谋划策。最终甘罗不费一兵一卒就挑动赵国攻打燕国。让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一座城池。(《战国策.秦策五》)
其实,先秦的神童故事,大部分是经不起推敲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神童之一,甘罗的故事早在清代就被“辟谣” 澄清了。
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对这段历史进行考据,认为秦国主动送还燕太子丹、赵国攻下燕国三十城后献给秦国十一座等情节,均非史实。甘罗的故事是战国纵横家为了夸大口舌之功,才添油加醋,将大秦的战功强加于一个小孩子身上。
02. 汉魏神童能言善辩
有学者认为,汉代是中国古代神童的巅峰。
汉代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在当地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的选官制度,其中的“举童子郎”,就是专门为神童们准备的入仕途径。
那时有很多年少有为的人才,都会被冠以“神童”称号,譬如:“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二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生送其号‘圣童’。杜安十三入太学,号‘奇童’。”(《文献通考·选举科》)
在那个时代,衡量神童的标准,除了才智超群,还要有孝悌廉让之德,这也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结果。
孔融就是典型的这一类汉代神童。
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仍是妇孺熟知,耳熟能详。孔融让梨,这是一种兄友弟恭的谦让精神,符合汉代神童的道德标准。
更能体现孔融幼时才思敏捷的是另一个故事。
《后汉书》记载,孔融10岁时,跟着他爸到洛阳见世面。时任司隶校尉李膺是天下皆知的名士,平时不轻易见客。孔融跑到李膺府上,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元礼的亲戚。”
守门人觉得小朋友说的好像没毛病,就把孔融放了进去,让他跟李膺见面。
李膺当然不认识孔融,问他:“你的祖辈曾经与我有过交情吗?”
孔融淡定地回答:“是啊,我的先祖孔子跟您的先人老子为师友关系,我孔融跟您是累世通家呀。”
此言一出,满座无不称奇。刚好进门的太中大夫陈韪 [wěi]却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大用。”孔融无端遭人贬低,立马进行回击,接着陈韪的话说:“照您这么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一时无言以对,李膺用大笑缓解尴尬,并对孔融说:“你将来会大有出息的。”
另一个神童曹冲,留下了曹冲称象的故事。
《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曹操得到一头大象,想知道这头大象的重量,手下官员一筹莫展,唯有曹操的儿子,年仅五六岁的曹冲想到了一个利用浮力测量重量的办法。史载,曹操“大悦,即施行焉”。
曹冲称象,可说是一次成功的“神童营销”。
后世看到的,往往只是神童曹冲的机智,可在当时,此类事迹就是在积攒入仕资本。不过,曹冲虽然深得曹操喜爱,却只活了13岁。曹冲死后,当曹操儿子曹丕前来安慰父亲时,曹操还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
汉魏两晋的神童为人机敏,长于思辨,在《世说新语》中也有所体现。这部著作主要记载东汉到魏晋的轶事,所录36门1219则故事中,有上百则与儿童有关,约占8%的比例。这在中国古籍中实属罕见,可见神童现象在汉魏两晋的兴盛。
这一时期,神童的出现,主要是满足汉代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需要。绝大多数的神童,不是出自名门望族,就是官宦世家。
隔壁村种田的张三、李四家怎么就出不了神童?如果他们家也诞生了神童,其实也很难有机会像孔融、曹冲他们一样,在高官、名士面前有表现的机会,成功拿到“出道位”,走上人生巅峰。
由此看来,神童营销,本身是需要资本的,至今亦然。
03. 唐宋盛产文学型神童
唐宋科举有童子科,儿童参加这类考试叫做“应神童举”。唐朝规定“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诵十通者予官,通七者与出身”。前者得官,后者就赐出身,虽然人数极少,但比汉魏的神童硬核多了。
唐宋科举考诗赋,神童大都会写诗。7岁骆宾王的《咏鹅》,是现在很多人最早学习的唐诗之一。全诗天真浪漫、朗朗上口:“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1岁杨炯被举为神童。王勃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人称神童,《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詞情英邁”。
还有7岁写《高轩过》的李贺、5岁成章的鱼玄机、九岁能诗的王维等等。
《三字经》中记载另一个大唐神童:“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有为者,亦若是。”
唐玄宗在位时,刘晏7岁时应神童举,授官秘书省正字。据《明皇杂录》记载,有一天,唐玄宗在勤政楼举办伎乐表演,召刘晏上楼,说:“卿为正字,正得几字?”
刘晏已知朝中权相执政、朋党相争,特意以字为谏,说:“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正得。”朋,指的就是朋党。唐玄宗对这位神童赞叹不已,之后赏赐他象牙笏与黄纹袍。
多年后,刘晏官至宰相,,进行经济改革,一度扭转了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匮乏的状况。为唐朝著名的理财家。后遭人冷箭,被贬谪。
李泌,也是唐代著名神童。 李泌自幼聪颖,七岁能文,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的属官。于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不过,他诡诞好谈鬼神。
宋朝以文治天下,应神童举与唐朝一脉相承,更看重文才,选拔出了一批文学天赋优异的儿童。
杨亿,自幼记忆力超群,七岁能文吟诗作赋,与人高谈阔论。宋太宗叫人连考杨亿三天,试诗五篇,笔走龙蛇,出口成章,让人惊讶不已。宋太宗亲考,杨亿的一句“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让龙颜大悦,当即授官赐官袍官牌。20多岁被授予翰林学士,才华横溢,是北宋著名“西昆体”词人的代表。杨亿和寇准很像,二人都是特行独立、一身正气,有个性有骨气,敢于坚持正义,绝非奴颜媚骨的御用文人。后来因写了一首讽刺诗,隐讽宋真宗奢靡求神,不问民生问鬼神。最终因为耿直而失宠,被人落井下石。
王禹偁[chēng] 5岁作《咏白莲诗》:“昨夜三更后,姮娥堕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寇准7岁三步成诗作《华山》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日后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名句的一代词宗晏殊,7岁应神童举,一时名动京城。当时已是宰相的寇准对晏殊十分器重,特地用皇帝赐给自己的马送他回旅邸,并将马的缰辔送给他,作为进京的资费。两代神童的忘年之交,一时传为佳话。
这几位都是宋朝的神童,长大后都成为朝中重臣、治国宰辅。不过,宋代有名的奸臣蔡京,四次任宰相。他幼时也是一名神童,4岁即可背诵《岳阳楼记》,23岁的时候就进士及第,名列第九。若不以德行论,蔡京的书法当为宋朝第一。
最经典的神童悲剧也发生在宋代。王安石的《伤仲永》,记述了江西金溪一个农户家的小孩方仲永。方仲永5岁就能写诗作文,名闻乡里,他的父亲却以此谋利,拉着儿子每天寻亲访友、求见乡达,用方仲永的诗文换取钱财,不让儿子读书学习。过了几年,方仲永的文章不再“称前时之闻”,终而泯然众人。
王安石为此感慨道:“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与引导,方仲永就算天赋异禀,也难以成才。
无独有偶,晏殊在给宋真宗的儿子赵祯(即宋仁宗)授课时遇到了另一个神童蔡伯俙。蔡伯俙也是一个天才,1岁能读书,2岁会咏诗,3岁应童子科考试,宋真宗称赞他为“三岁奇童”,賜同进士出身,让他当太子赵祯的伴读。
给太子赵祯伴读期间,蔡伯俙投其所好,阿谀奉承。把赵祯服侍的晕晕乎乎,却从来没有把他的才智用在正道上。比如史料上记载皇宫的门槛很高,赵祯跨门槛时很费劲,蔡柏俙趴在前面做赵祯的踏脚石。还有宋真宗出题考赵祯时,蔡伯俙就偷着替赵祯作答蒙骗宋真宗,蔡伯俙在赵祯面前一直是讨好的奴才相。
如此机灵的神童蔡伯俙几乎放弃了其天赋,自甘堕落,钻营奉迎。白白拿着朝廷俸禄75年,一生碌碌无为,成了体制内的“方仲永”。
04. 辽金元神童不断涌现
辽代著名诗人耶律孟简是神童,六岁即能赋诗,还是一位重视教育的契丹上层贵族知识分子。《辽史·文学传下·耶律孟简传》载:“孟简性颖悟。六岁,父晨出猎,俾赋《晓天星月诗》,孟简应声而成,父大奇之。既长,善属文。……及闻皇太子被害,不胜哀痛,以诗伤之,作《放怀诗》二十首。……改高州观察使,修学校,招生徒。”
虞仲文,辽金时期两朝宰相。幼时善诗,号称神童。善画人马墨竹,七岁作诗,十岁能属文,日记千言,刻苦学问。中进士后,出仕大辽,官至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后金太祖攻破燕京时,投降金国,拜为枢密使、侍中,封秦国公。
金朝和宋朝一样,也开童子科。不过,“童子科”发展到金朝,已有人建议“童子科”录而不用,让神童继续学习,但到了明朝才实施。
写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的金朝才子 - 元好问,据说也是地方上有点名气的神童,7岁能诗,后进士及第。元好问为金代词坛第一人,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
元朝也继承前制,亦设童子科,出现了杨山童、张泰山、俞傅孙、冯怙哥、张答罕、杜山童、陈聃、陈元、张英、叶留耕、杜风灵等神童。
许衡,农家出身,但自幼才气过人,天资聪慧,勤读好学。长大后言行有德,远近闻名。许衡被誉为“百科书式的人物” ,也是在元代传播程朱理学的第一人。他受到忽必烈的器重,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 为金末元初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天文学家。
张起岩,自幼勤奋好学,嗜书如命,聪颖过人,6岁便学有所成, 7岁便能通读四书五经,善诗词。他曾对父母说:“吾宁可一日无食,不可半日无书。” 被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在他19岁那年,元代科举首次开考,他金榜题名,考中第一名,成了元代汉人中的第一位状元,同时也是元代唯一的山东籍状元。 这位神童竟与元仁宗同年同月同日生。
张起岩,一生苦读不缀,学识渊博,既熟悉金、辽典章故事、又知晓宋儒道学原委。 他不但是个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个有着极高造诣和成就的历史学家,其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在主持国史编修和辽、金、宋三史的编撰。
05. 明朝神童大获青睐
真正推崇神童的还是要数明朝,尤其是年纪轻轻就中举乃至中进士的神童,备受瞩目。因此,不少神童早年中进士,成为明朝顶级文臣。
譬如:明朝第一神童解縉18岁中举 (解元),19岁中进士,明朝第一个首辅。李东阳十八岁中进士,内阁首辅;杨一清四五岁就会读书写字,七八岁就下笔成章,是有名的神童。十岁被举荐为翰林秀才,十八岁中进士,内阁首辅;杨廷和12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内阁首辅;徐阶,二十岁中探花,内阁首辅;费宏二十岁中状元的,也是内阁首辅。
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幼年聪敏非凡,有“江陵神童”之誉。二十三岁中进士,也是内阁首辅。
储巏是泰州人,五岁读书目成诵,九岁能写文章,号称“神童”。解元 + 会元 + 一甲进士第二。在朝二十余载,为官清正廉明。
严嵩六岁就成乡里著名的神童,后成为权倾一时的首辅、大奸臣。
过百龄,出生於无锡。天资聪颖,从小就喜欢读书。十一岁时看人下棋,很快就明白了虚实先后、进击退守的棋艺之道。过百龄俨然是公认的大明围棋神童。
当然,神童也有早逝的、不获重用的。如:董玘从小聪颖灵慧,爱读书,能诗善对,号称神童。18岁会试第一,殿试第二,中进士榜眼。但受宦臣刘瑾排斥,一直未被重用。
苏福是洪武間举荐神童,八岁賦《三十夜月詩》,被欽定為神童,年十四而夭。
李希沆,明代同安县大学村人,七岁能文,有神童之称。惜十八岁病逝。
06. 清朝神童尤善对对子
清朝第一神童龙启瑞,小官吏家庭出身,龙启瑞的父母对一有空就会辅导督促他读书学习,于是他幼时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5岁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和“四书五经”的书籍,8岁可吟诗作对。小小年纪在当地成名。
龙启瑞8岁那年探望亲戚。正好听到了一位私塾先生和两个学生在对对子。先生指着柳树说:“绿柳”,一位学生说“红莲”,先生继续说“风吹绿柳”,学生道“雨打红莲”。先生很开心,接着增加了难度,“塘中莲苞攥红拳,打哪个?”,这下可难住了两个学生。池塘边玩耍的龙启瑞答道 “水面荷叶伸绿掌,要什么”。这对联对的实在工整,真是难得,先生抬头看是一位小小的孩童,很是惊奇。先生想知道这孩子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又出了一个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此对联难点在于开头的“七鸭”刚好是结尾的“三双一只”。龙启瑞看着池塘迟疑了一会,忽然有一只鲤鱼在跳跃,龙启瑞顿时眼前一亮,脱口而出“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此对一出,先生大为惊奇。
接下来,龙启瑞也想给先生出一上联,“南人北相,屋中小偷偷偷偷东西”。先生听完龙启瑞的上联,瞬间脸色大变。4个偷字还每一个词性都不一样,这可如何是好?结果先生想了很久,没有答上来。民间传说,纪晓岚也试过此上联,结果也没能对出。龙启瑞在27岁高中状元。
明朝唐伯虎声名显赫、名噪一时。唐伯虎有一次在去上香时,一个久仰其名的和尚请求他,赐上对联。当时正值酷暑,寺院荷花盛开,唐伯虎应景地提出了一个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七个字言简意赅,内含机关十分巧妙。
唐伯虎对和尚说:若日后有人能够对出它的下联,其人一定是个勤奋好学的“神童”。这个对联放在寺庙中,吸引着众多文人前来试对。由于很难找到正反读音都相同的下联,众人都无功而返。
直到200多年后,清朝书生李调元来寺庙烧香拜佛时,听闻对联趣事,便跃跃欲试,看到这个上联后,李调元思索不久后对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不仅寓意相对、读音平仄押韵和机关均相合,还和上联寓意相称。不得不说,这个下联霸气又文雅!
不出唐伯虎所料,李调元确实是一个七岁便能读书解字的“神童”。对对联也需要实力,李调元非同一般。自幼博览群书、记忆惊人,能对出唐伯虎的这个下联。说明他们是实力相当,名副其实的才子对联!
翰林有位太史戴公,奉命前往西秦督察学政。当时有个七岁的童子叫章節,面如冠玉,提着笔袋子,登上台阶准备接取考卷。太史見他年龄幼小,不屑一顧地說:來这兒干嘛?一边儿去!試院是比文章的场所,不是小孩耍闹的地方。小章節恭敬地举手作揖,回答:童子無知,有意观览一下。太史問他:会作文章吗?若交白卷,可要打板子罚你”。小章節說:虽不敢夺得锦标,却也未必就领教板子。学宮先生说:这孩子素有神童美誉。
于是太史给他试题,让他坐在小桌子前答题,並給他果品糕点吃。章節见到试题后,略微皱了一下眉头,接着就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很快就完成了。他呈交試卷時,說:童子章節,心中惭愧,缺少大手笔,且因倉促成文,時日已近黃昏,不过为了免于交白卷罢了。太史读罢他的文章,连连拍案叫绝。
恰逢牆上贴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法帖,太史以其中的句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命他作对子。小章節即刻对答:「怕你不雕蟲篆刻,断简残编。」几位幕僚一听,莫不拍手叫绝。
太史佯裝生怒,遂即又出了一道上联:童子读《西廂》。章節遂即脫口而出:大人應東井 (古代天宮二十八星宿之一)。太史露出喜色,又指庭中的一棵大树說:老树千年。章節对道:香昙一现。 太史听罢,不禁为他担忧,恐是不祥之兆,心里卻也赞赏他的聪睿敏捷。
一晃半年过去了,太史突然梦見章節,見他手持昙花,慢慢地走來,向他道謝,並吟颂了一首绝句诗:身本優缽羅,托身植瑤島。入世償宿逋,昙花依旧好。原來小章節接受太史的訓勉後,回家不久就得了天花夭折了。
太史想起之前的对句“香昙一现”,恍然醒悟。于是挥笔写下《昙花记》,记录佛国昙花转世而來的神童。
大清以后,童子科势头稍减,清朝更是彻底废除了童子科,仅留科举的第一级考试童试。童试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为童生,考中者俗称“秀才”,神童们失去入仕的捷径,却有机会和老头子们一起考秀才。
07. 清末民初的神童
有个11岁男孩名叫江希张,被称为清末民国的“第一神童”。3岁能识800多汉字,背诵100多首唐诗,到了4岁时已能熟练地吟诗作对,所作诗文之意境能赶上一般成年人。
清末山东巡抚孙宝琦曾经力荐4岁的他进京,给大他1岁的宣统皇帝当伴读。
康有为见了他,表示愿意破例收他为徒,还把自己的书稿拿给他看。
江希张7岁那年,编了一套《四书白话解说》。此书浅显易懂,观点新颖,又正好赶上新文化运动,一经推出就冲上了热搜第一。
之后,“神童”江希张的《三千大千世界图说》等著作出版,名声越打越响,连鲁迅都听说了他的名号。1918年,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对一个11岁的神童发起抨击,准确的说,应该是指斥神童背后的好爸爸。
从江希张后来的经历看,他确实是一个天赋很高的人,但之所以从小就这么“神”,只能说,他的父亲江钟秀是一个制造神童的高手,江希张不过是在他规划的骗局中扮演角色。
自打出生起,江希张的父亲就费尽心思为他进行“包装”,说以前曾做了个梦,一个乞丐在他面前变化成了一个婴儿,不久后儿子出生,江希张乃是“武训转世”。武训是老江家的山东老乡,生前行乞数十年,却省吃俭用,在当地办了三所学校,成为社会敬重的大善人,也是文化的代名词。
“千古奇丐”转世成了“民国神童”,神迹昭然。
江钟秀是个秀才,算是方圆十几里小有名气的文化人,他不仅让江希张学儒家经典,还给儿子强行灌输道、佛、回等宗教思想,并大肆宣传儿子“五岁已完诸经,写作皆能,外国语言亦知大略”,直到全山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惊动了山东巡抚。
江希张7岁时那部成名作《四书白话解说》,是他老爸请了几个读书人一起给儿子“指导”写成的,但全书署名只有一个“七岁童子江希张”,根本不是江希张的个人作品。
对于江希张父亲的骗局,很多人看破不说破,报纸还竞相报道,当作一时奇闻。但鲁迅看不下去了,他在文章中谈到“鬼话与科学”,专门对这个“神童”进行批判。
捣乱得更糟的,是这位神童做的《三千大千世界图说》。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讲天堂的远不及六朝方士的《十洲记》,讲地狱的也不过钞袭《玉历钞传》。
江希张不是第一个被过度包装的神童,也不是最后一个。
然而,江希张是幸运的神童,他在最好的年华成功摆脱了包装团队的控制。
江希张从小被父亲灌输封建糟粕,他对这些知识愈发厌恶,成了一个无神论者,而且向往与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疯玩”。读中学时,江希张的父母相继撒手人寰。终于,在1927年春,20岁的江希张怀着科技救国的理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考入巴黎大学,攻读化学专业。脚踏实地,成功转型。
江希张回国后,在上海一家化工企业当工程师,解放后已成为国内享有盛誉的化工专家。那段清末民国时轰动全国的神童传奇,渐渐被人淡忘,他也从不在人面前吹嘘。
退休后的江希张住在一幢老式西楼,过着简朴的生活,偶尔向年轻一辈的化学专业生答疑解惑,直到2004年平静地离开人世,享年97岁。
其神童往事无人问,人们记住的,他是一个将大半生精力倾注到国家工业建设的科研工作者。
08. 新中国的初代神童
1980~1990年代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发展和培养人才,资源更加倾向于最优质的学生。人们也就进入了人造神童的时代,少年班、神童热、天才应运而生。
宁铂 2岁半时能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1977年,江西冶金学院的老师倪霖给兼任中科院院长的副总理方毅写了一封信,推荐了江西赣州八中的13岁天才少年宁铂。方毅读完信,批示中科院下属中科大,可破格录取宁铂进入大学学习。
宁铂还创造了一个记录,中科大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以19岁的年龄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但这位第一神童,流量天才,最后却成了一个伤仲永式的故事。
2003年,宁铂正式离开中科大,出家五台山研究佛学,神童传奇就此落幕。
无独有偶,和宁铂同样有名,甚至成绩更突出,被认为是未来诺贝尔奖得主的天才少年谢彦波和干政,也都因为和导师关系处理不好,无法完成博士学业,一个最终回到国内,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大学副教授,另一个最终在精神疾病的困扰中,退出了人们的视线。78级的少年班,最终为国家提供了一批技术型研究型人才。但令人唏嘘的是,当年最炙手可热的几名天才少年,最终都归于平凡。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当时的中国需要这样的“神童、天才”来唤醒整个社会对科学的重视。然而,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宁铂说:“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受到生活和娱乐权利”;而谢彦波也表示“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我不会再读少年班”。
十几岁的孩子需要的,是学习如何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和世界相处!
=-=
2004年3月,北京陶然幼儿园 “才高一班” 正式开班。经过层层筛选,来自不同地区的14个平均年龄为5岁的“超常”儿童组建成了一个全新的班集体。这个班级中的儿童,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神童”。该幼儿园开办这样的班级,意在探索对神童开展教育的规律,以期能够把超常儿童培养成真正的超常人才。
然而,十五年过去了,当年“才高一班”的孩子都怎么样了呢?人们没有看到任何有关报道,很大概率的结果是,此事不了了之。也就是说,所谓“超常儿童”,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表现出“超常”之处,日后的发展也与普通人没有太大区别。
09. 当今的神童“闹剧”
今天,许多人都知道张爱玲有句名言:成名要趁早。这句话被无数家长奉为圭臬。
云南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X石,凭借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他12岁已经在研究遗传学,基因组,基因突变,生物化学,临床样本分析,直肠癌,还发现癌症突变基因C10orf67……。14天学会专业知识。一个六年级12岁的小学生学术造假有多离谱,竟然懂得研究直肠癌,专业术语用得有模有样,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陈同学的日记里,他写到“我从不知道基因为何物”到“了解基因表达水平高低判断”只用了四天。
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网友说:“我的一篇SCI花了三年半的时间,还被拒稿了好几次。这些小学生是在娘胎里就开始上分子生物学了吗?”
神童降世,好奇的吃瓜群众们肯定要探秘一下神童成长的土壤。究其原因,除了他是上下五千年的神童之外,就只剩下学术造假这一条了。
当小学生的家庭背景曝光后,一切都说得通了。根据陈X石小朋友的实验记录:他的指导老师吕冬梅曾带他前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陈老师还有杨老师商量参与开展研究工作。
而陈老师是他爸陈勇彬 (研究员);杨老师是他妈杨翠萍 (博士)。研究方向都是肿瘤信号转导。
看到这,大家必定恍然大悟了。
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实验之前连基因都不知道为何物,却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硕士研究生以上级别的项目,并撰写出一篇含有大量英文专业术语和专业图表分析过程的论文,实在有些天方夜谭。
这件事被曝光后,人民网一针见血地指出,科技创新大赛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发掘那些真正有科研实力的人,而不是发掘那些投机取巧的人。
以前被“官二代”、“富二代”抢资源,现在就连“学二代”也大行其道,攫取普通学生本就贫乏的教育资源。
小学生拿癌症研究大奖,原来就是“一场学术造假的闹剧”。
=-=
岑X诺,14岁,出版两本书,一本诗集。
作为作者,她惊人高产:一天能写300首词、2000首诗、15000字的小说。而且,她多次获得演说比赛冠军,还创建了3个品牌。
这是什么水平?杜甫李白白居易加一起不够与岑小朋友比肩。而其父亲回应称所谓创作,实际比的是打字速度”。人家对标的是印刷机。
简历到这还没完。这位岑同学还身兼记者、副主编、院长助理等多个职务。
不过,作为一个出过诗集的“少年诗人”,咱们还是得评价重点放在作品质量上。
来看一下她在疫情期间触景生情做的两首诗:
居思安 —— 瘟疫袭袭民思忧,南山行行民泰然。居府安定心沉定,切莫游荡是非地。
国民论 —— 国之智,人之慧。鸿鹄之志为国知。良善心,诚善心。众志成城为国行。国之盛,民之旺。普天同庆纳百川。民之论,众所知。南山平乱鼓鸣谢。
烂词熟句拼凑而已,无任何惊艳新异之处。
有人评点:嗯,比楼下大爷编的顺口溜强点。
知乎上,有人评点了她的新闻稿、自创品牌、演说、副主编等。结论是,无论是演讲还是创作,岑同学的出场不是在推销产品,就是在推销课程。她哪里是什么“神童”,她只不过是大人们为了生意包装出来的噱头,充满着一股传销味。
这位岑爸爸先是自己出书演讲卖产品。折腾一通发现没把自己包装起来。于是开始包装营销女儿。
事实上,文学上真正的天才变现是很慢的,这种天才体现为更敏感的内心、更佳的共情和对事物更好的观察,而这类天赋的变现是源于经历和积累,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没有生活经历,没有观察体验,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
来自重庆的高二学生以《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获奖,后来该项论文被指被指与陆军军医大学2018年的一篇硕士论文内容部分重合;湖北省武汉市也有两名小学生李X怡、李X卿《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获奖,该研究主要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的抗肿瘤效果。
几个小学生、高中生就能做出必须由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经过长期实验才能做出的成果。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完全无需担心西方对中国“卡脖子”,因为中国小学生都已经具备了博士以上的研究水平,可见华夏的技术实力是多么的雄厚。
然而,事情真相一旦曝光,纸终究包不住火。
小幼苗就算被拔苗助长了,也无法真正结出果实。更成熟的植株将自己的果实挂在幼苗身上,显得如此的不伦不类,难以自圆其说。提前“催熟” 的幼苗最终会不堪重负,压弯了腰。
国家为了鼓励技术创新,防止被人卡脖子,倡导创新能力要从娃娃开始抓起,才设立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但没想到,这个大赛超额并提前完成了从娃娃开始抓创新能力的任务,已经成为“引领”整个科技界科技创新的引擎了。简直成了时代新笑话。
=-=
2011年的黄艺博事件。 出名那年,他只有13岁。一般的少先队员袖标最多三道杠,但黄艺博却是武汉市少先队副总队长,比普通大队长更高两级,因此可以佩戴五道杠。五道杠少年的名号,足够响亮。
不同于其他神童靠智力取胜,黄艺博作为神童,展现出的却是不符合年龄的政治早熟。据说他两岁起便开始看《新闻联播》,七岁开始关注国家大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是他的日常读物。他还经常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据统计大概有一百来篇,而且他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累计捐款11000元。但最让他出名的,还是照片上那方正严肃的脸,戴着红领巾和那标志性的五道杠袖标,露出官场老油条式的似笑非笑神情,一张张老干部式摆拍照。
为此争议四起。有人质疑他“官腔”、“做作”,也有人认为这是他父亲的炒作,有人质疑这样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好在2011年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热点来得快去得也快。黄艺博火了一阵后,便悄然沉寂。2016年,黄艺博高考477分,没能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录取,最后进了一所民办大学。
从始至终,这个孩子一直被舆论打扮成了一个小丑,作为眼球经济的一部分,最后成为了互联网上一个匆匆而过的过客。
=-=
催产早熟式的教育,最终不仅不会得到一个神童,反而会失去一个孩子。
如何看待此类关于“神童”的事件?事件背后反映了些什么?这些事情被推广至大众媒体的视野下后会导致什么结果?
10. 神童的通常结局
中国神童自古灿若星河,从小就被发掘的亦不胜枚举。为何还是有很多人,走上了“伤仲永”的道路呢?
然而,中国人对神童的推崇,并未在历史中消逝。
早慧的小大人依旧引人瞩目,家长们也无不寄望,子成龙、女成凤。许多家长的教育期许本来无可厚非。但这种本该遵循孩子身心成长和教育规律的事,却被莫名赋予了争相“抢跑”的急迫与焦虑而坠落误区。
为了这个看似朴素的成龙成凤观念,现在的家长们拼命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无视教育规律,强逼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甚至把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挂在孩子名下,去参加比赛,获奖之后就可以得到孩子升学的便利。
有人说,在当今社会,拼孩子其实是拼父母。父母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此言不虚。
通过剥夺孩子的童年,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儿童身上,企望实现“神童”的量产。
这是对“神童” 的误解,就是否定童年。经过包装伪造的“神童”,在摧毁其童年的同时,也在散播谎言。于是有了学 “量子波动速读” 的孩子,有了一天可以写2000首诗的天才少女,有了在研究员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科研论文的小学生。
近年,竟然发生由家长以颇多不切实际的夸大之辞,杜撰“神童简历”。还有虎妈、狼爸、鹰爸、猫爸,先后都成为了“人造神童” 教育的代言人。
所谓神童情结,归根结底还是国人爱走捷径、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
实际上,神童光环对一个青春期的男孩来说,是枷锁,更是负担。
在西方,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同样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认为,儿童应该有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对这种压榨童年的行为进行了控诉与质疑,追问:“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
超前教育所显示出的早期智商优势并非缘于儿童真实能力,而是建立在“笨鸟先飞”基础上的一种神童假象,早熟不等于神童!日后极有可能落入“伤仲永”的窠臼,埋下“厌学”或“自满”情绪。
绝不容忽视“拔苗助长”式教育的负面影响。“神童”们的父母,有比绝大多数普通人多得多的资源,来把孩子包装成“神童”。其背后却是赤裸裸的对社会公平的蔑视,其本质就是一种作弊。
新时代完全没有不要沉迷于神童的发现、培养、宣传!
优秀人才永远是稀缺资源,但这不代表社会要用拔苗助长的方式,以孩子的童年和健全人格为代价,去制造早熟的“未成年成人”或炒作而成的假“神童”。
童话大王郑渊洁有句名言: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这个国家的大人准说孩子话办孩子事。
也有人说得好,人们崇拜的真的是神童,是那些智力天才吗?我想大部分的人崇拜的不是神童,而是神童的看似轻描淡写的成功。时代的发展,阶级的逐渐固化让人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渴望成功。大家渴望复制成功,更准确来说,渴望复制那种潇洒的、轻松的成功。
相比其它领域,科学一直是一片净土。学习一直是最公平的事情之一。努力有收获,付出有回报。
如今,利益的魔手已经侵染这片净土。社会性的浮躁和焦虑促使社会各个圈子的人开始肆无忌惮的争夺资源,私有化投机观念上扬。
现在,中国人需要的正是精神的洗涤,抱朴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