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歌中的百合2020-05-22 17:06:54

犀牛是犀科(Rhinocerotidae)动物总称,为最原始哺乳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别看
牠腿短、颈短,行动笨拙,可一旦奔跑起来,即使是荆棘地,时速也达45公里!因此美国学者米
歇尔(Michele Wucker),就以灰犀牛来比喻那些经常被提示却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潜在危机。

正在发生的灰犀牛事件

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The Gray Rhino: 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中,作者著重分析了「明显的危机就在眼前,人们却选择视而不见」的社会
现象。灰犀牛事件并非随机的突发事件,而是具有可预见性和可确定性的大概率危机;且在危机
引爆之前,早已出现一系列预警信号和危险迹象;但人们不以为然、视若无睹,直到灰犀牛奋蹄
狂奔而来,才张皇失措、溃不成军。

事物的存在,并不因我们的忽略而消失。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便是灰犀牛事件的生动註脚。
世卫组织(以下称WHO)的一再误判,错失全球遏阻疫情的最佳时机。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从
结果来看,WHO发出的每一个「警示」,都被后来的事实打了脸!

1月14日宣布出现「有限」人传人,后又改口,称无明确證据;直到27日才承认全球疫情风险评估
出现错误;30日才宣告COVID-19为国际关注公共卫生紧急事件。2月5日,22国颁布相关禁令,秘
书长谭德塞仍强调:「目前这波疫情最主要还是中国面临的紧急事件」。3月9日,病毒蔓延全球
100多个国家,全球大流行威胁「非常真实」时,谭德塞仍称「这是史上首个可控的大流行」......
对全球大流行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不只WHO,还有那些抱持轻忽态度的各国政要。巴西总统宣称
,新冠病毒就像小型流感,现在该国累计确诊25,262例。英国首相3月3日在记者会上炫耀,他在
一家相信有新冠病毒的医院和每个人握了手;后来他的病毒检测呈阳性,并一度住进重症监护室
。白俄罗斯总统更离谱,玩笑般地戏说:「这里没有病毒,你也没看到它飞来飞去,对吧?」

幻觉可以成为理性的主人

在《乌合之众(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里,勒庞(Gustave Le Bon)描述:「群
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證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
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
们的牺牲品。」现在我们知道,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现象并非乌合之众的专利。

眼下,美国是中国以外最重灾区。1月22日,川普总统曾自信地表示,COVID-19完全在控制之下
,不久就会病例清零;3月13日,却不得不宣布「进入全国紧急状态。」面对现实,纽约州长数次
承认,疫情之初轻敌了。我们身在核心区的人也看见,镜头前的白思豪市长,形容空前憔悴。灾
区的医疗系统猝不及防,从防护装备到医用设备尽都短缺;检测试剂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不能使
用的质量问题;医护人员仓促应战,不堪重负,高达数千人被感染。

当然,不把病毒当回事儿的民众确实不少。各种违反居家避疫令、无视保持社交距离规定的新闻
不绝于耳。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社群媒体上进行了一项调查,收集到20,734名网友的回应,其
中39.8%的人自爆并未遵守加州社交距离规定;13.9%的人希望继续正常过日子;12.7%的人则认
为社会反应过度。

为什麽从政府首脑到平民百姓,面对明确的危机时普遍倾向于大而化小呢?心理学家调查发现
,93%的驾驶人评价自己的技术在平均值以上;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智力在平均值以上;94%
的教授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高于平均值;9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公正......正是这种「虚
幻的优越感(Illusionary superiority)」,造成认知偏差与风险误判。

就在不远处的窥伺者

有话说得精辟:「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但有一件事我们却清楚知道一定会发生,
那就是死亡。」不错,死亡这只灰犀牛始终在不远处窥伺著。即使我们足够警觉,避免了99%的
灰犀牛事件,这1%是的的确确逃不掉的!因此所罗门王在《传道书》中揭示:死是众人的结局,
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好生者焉得长生?畏死者岂能不死?心理学家曾比喻过这种无奈感:假使植物可以预知未来,却
没有任何用处;植物已经料到,一会儿将有人走过来踩踏其身体;预料到了,也无法改变结果啊
......这岂不像极了我们今日的处境:疫情肆意张狂,人却束手无策。

既然人人都逃不过一死,何必还要放在心上?不如活著好像从来不会死一样吧!但,这算是「好
好预备的聪明人」还是「只知逃避的愚蠢人」呢?精神与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在其著作
《自卑与超越》中,劝导焦灼不安的心灵:人的一生很短,生命很脆弱,还需要不断克服困难、
完善自己,因此绝不能放弃寻求生命意义的努力。

让我们静下心来,于时艰中细细体察,看看生命中有没有比谋求在物质上掌握环境更重要的,比
如精神依靠——那可以胜过世界,又战胜死亡的。?


文章原载于2020年5月《号角月报》(一份从生活话题讨论基督信仰的月报),阅读更多好文可看

http://cchc-herald.org,还有朗读版和微信版,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