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中国通的老美聊天。稍微记一笔。她自述学习中文三十年,习得并以教学中文为业,为乐;却依然会为何时用 “了” 犯难 。她举例子说,曾经写了一段话,觉得其中的 “了” 都用对了。但是请中国老师过目,他们会先把大概一半的 “了” 删掉,再在别的地方加上“了”。但究竟问什么要这么改,中国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老美又举了一个英文的例子来说明语感的问题。”A big green chair” 是对的,但是 “a green big chair ”就不同,听了让人觉得 “Eeeeek!” 英文不是我的母语,所以我听了没有觉得不妥。傍晚遛狗散步的时候,跟哥哥说起来。他也说 “A green big chair sounds mildly wrong. ” 但也说不出为什么。我发挥了中国人善于观察,总结规律的思维优势,试图圆场:“是不是因为椅子的尺寸大小是我们得到的第一印象,所以先说大小;再说颜色;再说它是什么材料做的,木头,石头之类。” 自己还觉得总结得挺全面呢,哥哥已经有例子反驳了:“Not really. Like we’d say “a funny little puppy,”, but we wouldn’t say “a little funny puppy”.” 哥哥脑子还转得蛮快,例子手到擒来。也难怪,我们不是刚好在遛狗吗?说实话,这两个短语我听起来没什么差别。但是哥哥已经成功地反驳了我的所谓“规律”, 那就让交付给语感去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