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212021-09-27 12:29:14

上周四,家里有一台笔记本电脑突然不工作了。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当回事,心想家里还有三台电脑可以用,四个人之间应该可以周转得过来吧?

    大错特错!我们完全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或者是我们对电脑的依赖程度?四口之家的四台电脑,就好像一辆车上的四个轮子,虽然只坏了一个,但是光靠剩下的三个轮子是绝对开动不起来的!

于是乎,周四和周五两天,在我们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Where is your computer?  Can I use yours?”  他借我的,我又再借你的,你再借他他的.....,几轮转手下来,最后终有一个人两手空空无电脑。而那个人就是我!星期五晚上,我的电脑被借用( 其实是被 “征用” )了,网上的休闲活动被迫转移到手机上进行。什么叫由奢(电脑)入俭(手机)难啊,太有体会了。(我其实还有一台工作电脑,但是用它来写博,在 Netflix 和 Youtube 追剧好像不太合适?!)

忍无可忍,我让先生周六一大早就打电话给苹果店,看看能不能定个时间把电脑修好,越快越好。得到的回答如下:家附近的 Genius Bar 的预约已经排到了两个星期以后;那就是说最快也要等两个星期!还有,修复或更换电脑显示器估价是 400-700美金之间!!那岂不是买一台新的更合算?!

古人有二桃杀三士,我们现在是四人三电脑,实在不利于大家的安定团结。不能再拖了,当机立断,买!网上下单,到店里提货,打开装好,一气呵成,半天就搞定了。家里又回到人手一电脑的状态,个个开心,好像昨天和前天的电脑危机从来没有发生过。

但是,我和先生在买电脑保护壳上有一点小小的分歧。我觉得再买一个原来用惯牌子的硬壳就好,不到二十块钱,物美价廉。先生建议换买新款的壳,附送电脑包,还有一个小包放手机,耳机和数据线,三十块钱。我坚决不同意。虽然就差十块钱,但是那些什么大包小包都用不上啊。它们到家就是垃圾,都是先落灰,再被捐赠的命运。我提醒先生,上个月刚刚捐掉了两个电脑包,还都是在苹果店里买的,其中一个新崭崭的;现在何苦又 “买” 一个赠品呢?(顺带吐槽,苹果店里的小配件宰人太厉害,一个电脑包就要五十美金;而网上同款不到二十块。lol!)

先生被我说服了。

尘埃落定,我开始思考这次的电脑事件和电脑包插曲。

电脑是现代人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用得上,所以我认为值,花上千的银子买电脑,我眉毛都不抬一下。但是十块钱的电脑包,白送也不要,更不要说多掏钱买。

用不着的东西到了家,占据空间不说,还得上下搬运清理,等到下定决心要捐出去了,少不了分类打包,最后开车送到捐赠点。这一通折腾,要耗费我多少时间精力?而这种耗费又何尝不是对我生活的一种侵夺和占据?网上有一句流行语,“所有你以为你占有的东西,都会反过来占有你,占有你的时间,你的空间和你的精力。” (You don’t possess your possessions - they possess you.)  我觉得很有几分道理。我做不到极简主义者的清心寡欲,但我希望在物品的进出去留上能够时常保持一种清醒的,“挑剔” 的态度:适者取,入,留;不合者断,舍,离。

在衣着消费领域,有一个术语叫 CPW (Cost-Per-Wear)。顾名思义,一件衣服的花费 (被除数),除以它被穿着的总次数 (除数),得到的数字 (商)就是每次穿着的花费,Cost-Per-Wear;这个商自然是越低越好。所以,一件衣服的穿着次数越多,即除数越高,得到的 Cost-Per-Wear 也就越低,达到了物尽其用的目的。依此类推, 经济消费里的 Cost-Per-Use 也是同理。比如现在,我买一个电脑,使用次数越多 (除数越高),最后得到的 Cost-Per-Use 就越低,实现了物超所值。

买一个电脑,就整这么啰哩啰嗦一大篇,我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或者年纪渐长,越来越喜欢自恋自夸了?好像《围城》里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近来闲着无事,忽然发现了自己,像小孩子对镜里的容貌,摇头侧目地看得津津有味。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使他写自传,写日记........。” (见《围城》)哈哈!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把感慨付诸笔端,清空思绪,也是很重要的断舍离呢,mind decluttering 要定期进行才有利于心理健康嘛。

邻居送了我们一个苹果蛋糕 (apple cake),满满的秋天的味道。

 
NJM2021-09-30 06:55:51
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