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收到鸡毛信,赶紧撒着欢儿地来给平兄贺喜
拿什么祝贺呢?既然是文化走廊,爪哥那些三俗段子当然不能登大雅之堂。干脆,趁着秋深霜重枫叶红,一不做二不羞,诗情画意一下吧:
秋蝉
枫叶飘簸入山寒,
孤雁啼空翼向南。
雾雨黄昏一酎酒,
与谁同坐对秋蝉。
注:最后一句,我借用了苏东坡的"与谁同坐"。号称中国园林之首的苏州拙政园有一"与谁同坐"轩,得名于苏大胡子这首点绛唇: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我对秋蝉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或许是儿时那片蝉鸣声声的桦树林?或许是多年前那个感时花溅泪的旧梦?I really do not know。
关于秋蝉,早在两汉·佚名《明月皎夜光》中,就有诗句: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若即若离的感伤与惆怅,跃然纸上。
宋代徐玑的《秋行》中,关于秋蝉,则是另一种情调: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嗯,悠然自得,惬意舒怀,妥妥滴没商量。
到了元代,大才子关汉卿在《大德歌·秋》中,是这么描述秋蝉的: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乖乖隆地咚,把感天恨地的心境描述得惟妙惟肖,不可言喻。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还是诗仙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 / 留别邯郸故人》对秋蝉的描述:
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还得家中固守真朴,像秋蝉蜕壳一样励我素洁之志。
那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呢?这还用问!一定在喝酒,而且还喝得酩酊大醉。不喝醉,怎么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好诗来!
古人的咏蝉诗,与我对秋蝉的感觉相当合拍。但让我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强烈共鸣的,既非关大才子的"大德歌",也非李大诗仙的"留别",而是台湾校园歌曲的扛鼎之作,由著名音乐人李子恒创作的"秋蝉"。
不夸张的说,这首歌,我可以连续听上一百遍,每一遍都会有"谁道秋下一心愁,烟波林野意幽幽"的心灵共震。所以我从来不敢开车时听这首歌,因为,因为,害怕车震,哈哈。
躲开秋天,是与爪哥三观相符,最谈得来的一位红颜知己,非常喜欢的一首诗。她的诗朗诵,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连我这种脸皮象天安门拐弯一样厚的人,听得都差点怆然泪下... 为红颜题诗一首: 玉账红烛梦如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