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1-12-19 15:26:55

筑是我国曾经有过的一种击弦乐器,《汉书  高帝纪》中对它的形制进行了描述:“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 此乐器为先秦时代的古乐器,源于我国南方,其声悲亢、激越,在民间广为流传。形似古琴,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这种乐器已经失传了千余年,近来南京古琴家李家安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复制了这种乐器。但古代的筑是否真如他的复制品那样,因为没有实物,还不能下结论。

在战国时代筑是一种很流行的乐器,最有名的事件就是荆轲离开燕国去刺杀秦王时,在易水河边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时,高渐离击筑伴奏。高渐离(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末年燕国人,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击筑能手。荆轲谋杀不成而被害,秦朝建立。秦灭六国后,高渐离为避难,逃离了燕国国都,流落到宋子(今河北省平乡县),隐姓埋名,后来还是被秦始皇得知,把他抓来。只是因为他击筑击得好,秦始皇又很喜欢听击筑,于是就赦免了他的死罪,但把他的双眼用马粪熏瞎了,而双目失明的高渐离经常被叫到秦始皇身前击筑。高渐离不忘复仇,平日将铅块藏于筑中,待秦始皇对他不再防备之时,用灌满了铅的筑向秦始皇的头部击去,但是打偏了。刺杀失败,高渐离被处死。司马迁把他们两人都写入《史记  刺客列传》。

《大风歌》作得确实好,光看歌词,气魄就很大,慷慨激昂且略带伤感,所作乐曲想必也不错。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合唱起来声势就大多了。刘邦被深深感动了,站起来合着节拍跳舞,一面跳着一面回想起兵以来的甘苦,不禁泪下几行。就对沛县的父老乡亲们说:“游子悲故乡。我虽然建都在关中,但总是梦牵魂绕沛县。现在我决定把沛县作为我私人领地,这样父老乡亲们就可以世世代代免除赋税徭役。”沛县的亲戚朋友终日听音乐饮美酒,回忆过去事情,非常开心。相聚了十馀天,刘邦要回去了,沛县的亲戚再三请留,刘邦说:“我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实在不能再在这里陪诸位了。”于是就动身了,沛县人空城向西送到刘邦斩蛇起义的丰县。刘邦再留下来,又和大家痛饮了三天,还比照沛县,把丰县的赋税徭役也给免了。尽管汉初一个县的人口比现在少多了,但能够组织起一百二十人的童声合唱团,人口也应该上万。这半个月的痛饮所消耗的酒的数量一定十分惊人,所以说它鼓动了汉代的酒风。

 

定都长安后,萧何在长安给刘邦造了第一座宫殿,叫做未央宫。未央宫建成以后,群臣都来祝贺未央宫建成。糟糕的是这些功臣在未央宫里面一聚首就喝酒,一喝酒就喝醉,一喝醉就争谁的功劳大,吵起来就把剑拔出来在柱子上砍。可见好酒之风不仅仅是刘邦本人,在他的部下中也普遍存在。刘邦一看场面如此混乱,就说这也太不像话了,怎么能这样,这怎么得了。刘邦的队伍里有一个叫叔孙通的儒生,虽然攻读儒家经典,却也很早就追随刘邦打天下。叔孙通看到刘邦面临混乱场面毫无办法,就向刘邦提出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是制定礼仪,臣愿意带着自己的学生给陛下策划一套礼仪方案。刘邦说,你知道我们都是大老粗,不知道什麽叫礼仪,那个东西很难学会吧。叔孙通说这个东西不难学的,礼仪是什么呢?礼仪就是人情的一种规范化,程式化和仪式化,它本质上就是人之常情,何况礼仪是可繁可简的。我们可以把历代的礼仪拿来综合一下,改革一下,弄一个可操作的方案出来。刘邦说,好吧,那你就试一试。于是叔孙通就带着自己学生制定了一套礼仪,演习了一个月,然后请刘邦过来观赏。刘邦一看这个还简单,我们这些大老粗也能学会,就这样吧。礼仪制定好了。

因为是喝酒闹出的乱子,所以把喝酒的礼仪作为重点,制定出“觞政”。注意不叫酒政,虽然酒政这个词也是汉代首先出现,但那是涉及国家对酒业的管理,下面会进一步介绍。“觞”的本意是一种酒器,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解释说“觯实曰觞,虚曰觯。”,觯空的时候叫觯,装满酒的时候就叫觞。这个解释有点勉强,从形状来看应该是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一种酒器。器具的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为了便于双手拿着饮用,两侧有半月形双耳,少数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为它的两侧有耳,就象鸟的双翼,故名“羽觞”或耳杯。汉代以后酒具没有商周种类丰富,就器型来说,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基本的酒具是盛酒器樽、饮酒器耳杯和挹酒器杓。商周以降,青铜酒器逐渐衰落,但在材质上却出现了瓷、漆、玉等制作的酒器。瓷器到西晋才有原始青瓷出现,白瓷出现更晚,最近考古发现了东魏时期的最早的白瓷。

觞进一步引申为饮酒,如觞咏就是指饮酒吟诗;或向人敬酒,如《吕氏春秋》中记载“管仲觞桓公”;以及宴请,如我国最早的一篇专门描写舞蹈的古代辞赋,东汉傅毅(?-约90)的《舞赋》有一句楚襄王对宋玉说的话:“:寡人欲觞群臣,何以娱之?”所以把喝酒的礼仪叫做“觞政”。

羽觞这种酒器在汉晋非常流行,其后才逐渐消失。主要的盛酒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多有羽觞出土,材质有漆、铜、金、银、玉、陶等。漆、铜、金羽觞多是实用的器物,而陶羽觞是一种随葬用的冥器。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类型,漆羽觞出土数量很多,湖南长沙杨家湾六号墓曾一次就出土20件,可见羽觞,特别漆羽觞是当时最流行的饮酒器。

 

有很多用羽觞饮酒的文字记载,如:《礼记 投壶》:“请行觞”;《楚辞》:“瑶浆密勺,实羽觞兮”; 张衡《西京赋》:“促中堂之狭坐,羽觞行而无算;”《汉书•孝成班婕妤》云 “酌羽觞兮消忧”,直到唐代还有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记载。最有名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日。周代就有水滨祓禊之俗,祓禊指洗濯身体以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魏晋以后上巳改为固定在三月初三,成为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羽觞,由于羽觞易浮于水,特别是漆器的羽觞。当羽觞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该他作诗一首,写不出来就要罚酒三杯,这就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饮酒活动:“曲水流觞”。

根据宋初编撰的类书《太平广记》所引《法书要录》(《法书要录》是中国现存最早书学论著汇编.共10卷,唐张彦远辑。大约成书于唐咸通年间(860~874).。书首有自序,书中集录东汉至唐代元和年间书法家书论42篇.):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罢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一人,修袚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别体,就中之字最多。”王羲之与孙统承、谢安等41人在会稽山阴集会,为兰亭集会,时作诗赋37篇,后辑为《兰亭诗》。《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当场这37首《兰亭诗》写的序言。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灵活自如,堪称历代名篇。《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20多个,变化迥异,没有一个相同,如有神助。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写了好多本,但终究没有在兰亭集会时所写的好。

作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经典杰作,有“行书第一”之称。其书法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笔力雄健。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七世孙永欣寺的智永和尚,智永圆寂后,又传给弟子辨才,辨才得序后在梁上凿暗槛藏之。唐贞观年间,太宗喜欢书法,酷爱王羲之的字,因为得不到兰亭序而十分遗憾,后听说辨才和尚藏有兰亭序,便召见辨才,可是辨才却说虽见过此序,但不知下落。唐太宗还算是个明君,没有使用暴力,只能放辩才回去,但总不甘心。于是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就推荐监察御史萧翼,说此人有才有谋,由他出面一定能取回兰亭序。萧翼把自己装扮成普通人模样,带上王羲之杂贴几幅,慢慢接近辨才。骗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后,在谈论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辨才拿出了兰亭序,萧翼故意说此字不一定是真货,辨才不再将兰亭序藏在梁上,随便放在几上。一天趁辨才离家后,萧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兰亭序。唐太宗重赏了萧翼,而辩才和尚因受骗失宝,悔恨交加,不久病死。

 

汉以后最常用的温酒器兼盛酒器是樽,就是李白在名诗《将进酒》中写的“金樽美酒斗十千”。1962年山西右玉县大川村出土的胡傅温酒桶樽,一对共两件,完全相同。器物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壁厚0.4厘米。形状为圆筒形,通体鎏金,盖中央有一提环,环外圈分列三个凤形钮。平底,器底三个熊形足,足腹两侧设铺首衔环。通体鎏金浮雕纹饰,盖顶柿蒂纹,围以虎、熊等动物纹,外圈龙纹。腹中部凸饰一宽带,上有弦纹一道。器腹纹饰分上下层,饰有虎、熊、牛、羊、骆驼、鹿、猴、龙、凤、狐等。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另一件铭文后多一“二”字。“河平”为汉成帝年号,河平三年即公元前26年。西汉时一斤约等于250克,“廿四斤”即6公斤左右。这对酒樽是研究汉代铜器铸造、量器制度、酿酒设备、鎏金工艺及美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出土还有一具底部盆状的胡傅温酒盆樽,也是鎏金铜樽,只是容量要少一些。

汉乐府歌辞《陇西行》中有“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生动的描写了农妇落落大方地招待客人的情景。这里讲的“清白各异樽”,就是指装着清酒和白酒形态各不相同的两种酒樽,即前面讲的桶形樽和盆形樽。“金樽美酒斗十千”中的金樽,实际是鎏金的铜樽。这样的酒樽,之前一般统称为奁,收藏有此类器物的国内外博物馆,如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也都依例把此类器物称为奁。现在国内奁被认为是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器物中就有一件漆奁,里面是梳妆用品和铜镜。                      

除了铜樽之外汉代还有玉樽,荆州刺史刘弘墓中就出土过玉樽。汉代玉樽的特点多是青色玉,微泛黄色,有褐红色沁。樽体如筒状,其上有方折的带状夔凤纹,以及凸起的谷纹。谷纹似螺旋,其间有阴刻小勾云,环形柄,柄上端有一云形,其上饰兽面纹。樽底边沿,分立三个蹄形足。盖的直径较大,扣于樽上,盖中心凸起圆形纽,其上饰涡纹,纽的边沿饰小花瓣,圆纽周围还凸雕三个近似干前述三瓣形饰的傍纽,但在中心主花瓣的两侧各增加了一个小瓣。

作为挹酒器的杓和樽配套,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行于世,一直到唐代有了酒注子之后,樽和杓才逐渐淡出。

汉绿釉的樽、杓和耳杯,是陶制的冥器,出土较多。古代随葬品反映的是画着的人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像生前一样生活。所以这些陶制的樽、杓和耳杯实际上说明了在那个时代饮酒是如何普遍。

龙剑2021-12-19 15:31:22
说酒系列暂时到此,本系列节录自十年前出版的三十万字的拙著《酒和酒文化史》。
雪晶2021-12-19 15:38:47
祝贺龙剑兄暂时的结篇。原来是节录大作,确实是不同凡想。
核桃小丸子2021-12-19 15:41:28
好像第一次看到楼主跟帖自说自话,那,以后,能参加活动了吧:)
陶陶三2021-12-19 15:44:54
啊,平兄还以为你没出书呢,说出书会第一个买,他也是高阳酒徒。龙兄的书,在哪里可以买到呢?
daxigua012021-12-19 16:31:53
长知识了,原来是大作节录
龙剑2021-12-19 16:32:48
十年前的旧书,当时手头保留的不多几本陆续被朋友们要去,现在自己也没有了。
陶陶三2021-12-19 17:37:58
有机会可以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