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怎么来的?
有一种说法,是在毛刘在知识冲浪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之后。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奇认为这个“儿童”,是指贺知章自己家的孩子,以此证明,古人出去做官,不带家眷。所以他鼓励“男儿志在四方”,建设新中国,暂时解决不了家庭安置问题,要能忍受两地分居。
此时正要掀起大跃进,而一边在反冒进。
毛睡不着觉,一边夸“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一边查看古籍,引经据典,给刘写了一封信。说贺知章回乡时也是个耄耋老人,诗中的“儿童”,应该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应该是村里的孩子。引用贺知章的这首诗,来做两地分居的思想工作,是站不住脚的。
大意如此。
鉴于毛的权威,少奇能怎么说呢,坊间流传,他回敬恭维了一句:“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
有没有感觉到彼此之间,有那么一点微妙。
最高领导人之间有分歧,尤其是公开化,哪怕是从一句诗里对“儿童”的不同理解,那都是非常要命的。
早在几年前,他们已经对1948年的香港电影《清宫秘史》,有不同的看法,并且公开化了。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很微妙。面对洋人和义和团,以及变法维新,到底是慈禧对,还是光绪对,你支持谁?所以一个说这部电影好看,是爱国主义,一个说不好看,是卖国主义。
手下人怎么办?
走不同的路线,那么一部电影、一首诗,都会有不同看法,且针锋相对而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