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黑色的风采》(Black),被称为2005年这个地球上最好的电影之一。一听“印度”两个字,你不用皱眉,电影讲的是一个超越国界、族裔的故事,讲述的是个人类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美国第一个盲聋大学毕业生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可以听可以说,长大了,靠一根导盲棒或一只导盲犬,可以独立生活。
一个眼睛看得见只是耳朵聋了的孩子,可以学手语,和这个世界交流,还能看到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可是又聋又盲的孩子呢?
尤其是天生又聋又盲,或幼年时就又聋又盲的孩子,他们的世界是什么样,你能想象吗?
看不见,也听不见,也无法说,“世界漆黑一片”。
错,连这个“世界漆黑一片”都是错的。因为只有见过不黑,才知道什么是黑。天生盲聋人,并不知道黑是什么。我们无法想象他们“眼前的世界”是什么。
可能更多不是黑,而是空吧。但又不完全是空,因为他们还有嗅觉、味觉和触觉,通过这三种感官,来感受世界。
电影《黑色的风采》,虽然片名是“Black”,其实整部电影的色彩,是蓝色的基调。
具体我就不剧透了。
由于一些同学,不知道这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咋一看,会以为这个孩子的表现太夸张,这个老师太圣母。
其实这都是真实的。又聋又盲的孩子,看上去就是像个魔鬼,每天的样子,都像要崩溃,也让家人崩溃。他的世界完全是一片混沌,就好像宇宙初开的样子。
父母无法和他沟通。你和他打招呼,他看不到,你说话,他听不见。你叫他说,他不会说。
可能有这种孩子的父母,撕心裂肺之后,渐渐麻木了,受够了,可能将孩子当精神病,当动物,当禽兽。
可是他真的是禽兽吗?
他是人,他的心智也许比你还高呢,只是看不到、听不到、不会说而已。没有任何输入,孩子就没有输出。
眼睛、耳朵、嘴巴都不能用,如何输入和输出,如何和这个世界交流呢?
摊开你的双手。
是的,这就是上帝为我们准备的替代交流工具。
你的手,就是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嘴巴。盲人可以通过这双手,来接触、触摸、抚摸,来认知整个世界,而盲聋人再上一层,可以通过触摸式手语,来和他人交流。
过去的年代,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积累,大人们拿海伦凯勒这样的小孩没办法,送聋哑学校也不行,送精神病院也不行。小时候遇到了苏利文老师,苏利文老师真得就像圣母一样,陪伴教育这个孩子,教会她文字、手语,还学会了盲文,甚至还学会了说话。
盲聋人如何说话?
你学会文字、手语、盲文后,有足够的输入,那么自然就“有话可说”。首先这是前提。老师可以教你说话,你把中指放在老师鼻子上,把食指放在她嘴唇上,把大拇指放在她咽喉上,盲聋人失聪失明,触觉变得特别灵敏,她可以感受你鼻息、嘴唇、咽喉的震动,有记忆,然后同样方位姿势,放到自己的鼻子、嘴唇、咽喉上,就可以模仿学会说话。
虽然她自己听不到。但是一样可以说出来。网上有海伦凯伦说话的视频,但她说的话,还是很含混不清的,她身边的人能听懂,别人就听不懂了,需要翻译。但已经很厉害了,几乎可以口述了不是吗?
靠着手语、盲文,和苏利文老师的翻译陪伴,海伦凯勒考上了哈佛大学,并成功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一名作家、演说家。
印度电影《黑色的风采》,就是根据她的自传《我的生活》(The Story of My Life)改编的。
首先是1959年,美国百老汇根据她的自传,编了个剧目叫《海伦凯勒》(The Miracle Worker),1962年推出同名电影《海伦凯勒》(The Miracle Worker)。
2005年,宝莱坞拍了这个印度版电影。土耳其又翻拍了印度这一版,2013年的土耳其电影《我的世界》(Benim Dünyam)。
此外,2014年还有一部类似故事的法国电影《玛丽和修女》(Marie’s Story),不过故事的蓝本,不是美国的海伦凯特,而是同时期的法国女孩Marie Heurtin的故事。那个女孩也是又聋又盲,父母拿她没办法,有个像圣母一样的修女收留了她,渐渐打开她的心扉,给她的世界带来光明。
给一个看不见听不到不会说的人,带来“世界的光明”是什么样的?
她像魔鬼一样疯狂,像野兽一样冲撞,内心巨大的痛苦让她随时崩溃,她不知道黑暗是什么,但她身处黑暗之中,她不知道光明是什么,你又如何给她带来光明?
但是光明一旦抵达她的心扉,所有的黑暗都被驱逐殆尽,从此她的世界只有光明,再没一丝黑暗了。她整天都是开心的,满足的,快乐的。
因为盲聋人并不知道正常人是什么样,完全靠描述。这就好像我给你描述天国是什么样,地狱是什么样,你没去过,没看过,你完全不知道,就觉得现在这样也挺好。
你给她描述阳光,她并不知道阳光是什么样。你给她描述色彩,她不知道什么是色彩。她不知道红色是什么样,绿色是什么样,白色是什么样,甚至不知道黑色是什么样。
不信你试试,假设你对面坐着个盲聋人,她看不见你听不到你声音,也说不出口,但你说的话,可以让专业人手通过接触式手语翻译给她,请向她解释描述一下,红色是什么样的?
光明是什么样的,她不知道。
在不能感受阳光的世界,最能带给她光明感觉的是什么?
Water。
海伦凯勒学会的第一个单词,就是Water,就是水。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
在《黑色的风采》中,也是保留了这样的情节。
孩子再怎么教,教了那么久,你顶多像训练小动物一样,通过食物,让她变得规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
可是,你如何教会她人生第一个单词呢?你如何让她明白,这是一个单词呢?你如何让她知道,在手心上写的这个笔划,就是你指代现在触摸到的东西呢?
很难吧。
但是你又不能不教,就是得靠日积月累,突然哪天,她就“开窍”了。爸爸妈妈、花花草草,和那些美食,并不能让她“开窍”。
是什么让她“开窍”?
就是水。
尤其是喷淋、沐浴的水。她用手去触摸、感受到,心灵很震撼。没见过阳光,听不到声音的她,感觉这就是世上最温柔最奇妙的东西,你再在她手心上写个Water,她一下就明白了。
Water就是水,水就是Water。然后她一下明白,Mama就是妈妈,Baba就是爸爸……
什么是光明?
混沌初开,这就是光明了。孩子的世界有文字了,可以描述了,可以交流了。从此整个世界不再陌生了,可以每天去发现,去学习,去认知,和老师交流,和父母交流,和他人交流了。
还可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读书、上学,还可以上大学,考试,毕业。只要你掌握文字,学习、认知这个世界,你的心智水平,比不比任何人低下不是?
尤其是现在技术上更进步了,有盲文电脑,盲聋人通过文字学习交流,效率获得极大提升。
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呢?
我们看现代版的海伦凯特。
哈本吉尔玛(Haben Girma),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一位盲聋人毕业生。
她妈妈是非洲难民,投奔美国,她是美国出生长大的,既盲又聋。但是靠着盲文电脑学习,她读正常的公立中学,考上大学,又考上了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做了一名帮助残疾人的社区服务机构的律师。
她既看不到,也听不到,你可以点下面的YouTube视频,看她的泰达演讲。那纯正清晰的英文发音,我不告诉你,你知道她是盲聋人吗?
非常令人吃惊。
当然,她是单向的。她可以说给你听,但你说的,她听不到,你秀给她,她也看不见。你想告诉她什么,就得靠接触式手语,或者盲文。
国内也有个叫曹青莞的女孩,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我以前就看过她在《超级演说家》的演讲,十分震撼。
她只是耳聋,眼睛是正常的。经过长期的训练,她可以正常说话,清晰度没什么问题,但还是能感觉出聋哑人的一点痕迹。
而这个哈本吉尔玛,又盲又聋,说话居然一点聋哑的痕迹都没有,比大多数正常人说得还好,不得不说是奇迹。这里不是贬低谁,也不是说谁更优秀,只是通过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便盲聋,人的能力,一样可以达到的高度。
生活在一个“空”的世界,只靠触觉、嗅觉、味觉,我觉得她们的知觉,可能会更发达。因为对世界的认知,更多是靠自己的感受、别人的描述和自己的imagination来完成的。
印度电影《黑色的风采》,很好地给我们再现了这样的奇妙经历。她不是哀伤的,不是煽情的,不会让你痛哭流涕,整个观影中我甚至连眼睛都没湿润一下,它带给你的,就是奇妙、震撼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