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大家喜欢聊神叨叨的人类起源。其实我一直觉得,西来说挺对。不是从西方来,而是从非洲到中东,再从中东到四处扩散,一部分追逐太阳走,一部分追逐月亮走,最终变为东方和西方。回到古老的时代,“天下”,其实是中东来着。在这之后,由于地理、文化、宗教的隔绝,大家“各有天下”,或者“一个天下,各自表述”。印度人有印度人的天下,即恒河流域,我们有我们的天下,即中原。
而“中原”这个概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一开始的“中原”,我觉得就是四川,不要打我哈,那里有个“成国”。就当着是一个假说。
此类文章,都是我过去写的,是一个系列,本来想出一本《成都载天》,但感觉也没什么意思,丢在那里。“成都”是中原,佐证有很多。不需要科学,文学就可以。:-)
下面是其中一篇《都广之野》。
————————
讲了山东和四川的神秘关系,今天,咱就再大胆一点,讲讲上古时期,中国可能是什么格局。和我们现在想的,可能大相径庭。
我们都说中华有五千年文明,每次说都挺心虚对吧?成都平原三星堆的发掘,一下不心虚了,甚至很骄傲,但又不敢太大力对吧?因为可能动摇“中原”观。我以前就觉得中原观有点不对劲。比如我们看四岳: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划出的四岳,陕西的华山(东岳)、山东的泰山(东岳)、山西的恒山(北岳)和湖南的衡山(南岳)。这是我们商周以后的观念。我总觉得看上去有点不对称,而且长江下游那里哪里去了?
黄帝时期,四岳就有了,以我观之,虽以山名,但同时相当于镇守四方的“封疆大吏”,四个总督。比如,相当于陕甘总督、山西/河北总督,山东/江苏总督,两湖总督。但这样一搞,就没四川、浙江什么份了。我们知道嫘祖养蚕、黄帝入蜀、大禹治水,都和四川关系紧密,怎么能没四川呢?
而且“中原观”还有一个重大缺陷,“三皇五帝”和夏朝,只在史书上记载,在中原地区,总是找不到考古发掘证据。我们现在是以挖地修高楼闻名世界,能挖的都挖了,为什么在中原找不到“三皇五帝”只垣片瓦呢?可是成都平原却有三星堆,而且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我们联想到上古传说中,天地的中心是在昆仑山,昆仑山下是“都广之野”。所以咱不妨来个“乾坤大挪移”,更改一下商周以前的“天下观”:
由东向西朝圣。
即黄河、长江中下游,向上游朝圣。两条河流上游交汇地带是“天下中心”。
哪里呢?我觉得就是岷山。也许岷山,就是传说中的“昆仑山”。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古人的视线总是这么看的。那么进入农耕文明,岷山之南可以建立城市的风水宝地在哪里呢?就是岷江中下游的成都平原。“黄帝入蜀”,窃以为,不是黄帝自己一两个人入蜀,可能是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一样,从甘肃与四川边境的腊子口等,从岷山、岷江入蜀。
如果黄帝入蜀,娶了嫘祖,在成都平原建立王朝,那么以成都(广都/都广)的“天下观”来看,四岳等四个封疆大吏是这样的:黄河流域河洛总督、下游的山东总督,长江流域的两湖总督,下游的江浙总督。
这一下就对上了。
《山海经·海内经》有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这个后稷,就是尧舜时的“农业部长”,意思是死后葬在京城(成都或广汉)郊外。
《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这应该是他御驾南巡,到南岳去视察,在那里驾崩了。以成都的天下观,那么湖南那里,是上古时期的“江南”。
《史记·夏本纪》说,“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这是大禹去江浙这个“殖民地”游玩,在此驾崩。
以上都可以应对,以成都(背靠“昆仑山”)的天下观。
上古时期的阿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估计就是上古时期的“昆仑山”所在地。岷山最高峰雪宝顶,就在松潘县。天下要去这里朝觐。
成都、德阳、绵阳的西北方向,是岷山,以及岷江。阿坝那里,号称中国最美的地方,有九寨沟,有熊猫。它有腊子口和甘肃相接。而甘肃那里,很容易到西安。黄帝的部落曾叫“有熊国”,在这些地方是什么熊啊?估计很大程度上是大熊猫了。从甘肃腊子口一路南下,进入岷江,会经过松潘、茂县。但在黄帝入蜀之前,估计茂县就已经有民族进入成都平原,发展出文明了。所以我大胆的想法,黄帝就是建都在四川的。三皇五帝的“五帝”和夏朝开国之君,和古蜀五帝似有重合:
黄帝 | 颛顼/帝喾/尧 | 虞舜 | 大禹 | 夏启 |
蚕丛 | 柏灌 | 鱼凫 | 杜宇 | 开明? |
大家都知道,黄帝娶嫘祖,嫘祖发明蚕丝,黄帝和嫘祖时期是中国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时期,黄帝本人难道不成“蚕王”了吗?既是蜀王,也是天下共主。因为他打败炎帝,和炎帝结盟,再大败了山东九黎,而重庆、湖北、湖南,不过是“天子脚下”。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不过是“新蜀”(姑苏)。就好像在英国的约克(York)之后,来个美国的纽约(New York)?
颛顼、帝喾、尧,比较难和柏灌对上号,但我想他们肯定是在成都平原的水利灌溉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才通过禅让得到了帝位。虞舜和鱼凫,听起来就像是来自一个部落的,而且是个渔猎部落,“虞”和“鱼”同音。大禹和杜宇,差别就更小了,不仅是读音几乎一样,而且都是治水有功。因为自古松潘、茂县、北川、汶川等地多地震,岷山冰雪消融等,都容易引发河流阻塞,造成成都平原洪灾。所以除了兴修水利,治理洪灾,也是个重大工程。大禹/杜宇,就是靠这个,获得帝位的。
大禹,大家都知道,多处文献记载,他是四川人,是北川或汶川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那就是经过北川或汶川了。后世把大禹治水,神话到治理整个神州大地,包括天下九州,那是难以想象的。如果他不是神,而只是个人的话,我能想到的大禹治水,就是都江堰。
堰,就是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的意思。都江是什么呢?就是岷江。我们现在叫岷江,但上古时期,成都(广都/都广),是天下首都,所以这条江,叫都江。都江堰,就是京城外的水利工程。后世说,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搞的,我看不一定,顶多就是修缮、改造。大禹/杜宇的都江堰工程,就是把岷江水分流,像发丝、发辫一样,引导到整个成都周边,不仅疏通了洪水,而且有利于周边灌溉。他没有采取“大坝、大水库”的方式,那是他爹的做法,失败了,被杀了。李冰父子治水,是不是其实就是大禹父子治水呢?
所以,大禹天下共主不假,但京城在成都。东南西北,有四岳做总督。各地会有子女派过去,定期会巡视而已。
第五代蜀王开明,和大禹的儿子启,就更像了。启明星就是开明星。开明=启。蜀王传说,也是到了开明,就不搞禅让了,而是“家天下”,搞世袭。估计因此,大禹/杜宇很伤心。不知道他是不是被儿子囚禁了,很伤心,死后化为杜鹃。“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就是大禹/杜宇。估计常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孩子都大了不认识他,但也想家,经常望一望。
夏启,可能就是开明,又叫夏启开。古蜀的开明王朝,可能就是我们古书上说的夏朝。夏朝你到中原去没有考古发掘,因为都城在成都。但是成汤灭夏之后,我们知道商朝特别喜欢迁都,估计就迁徙到中原去了。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会不会有类似秦始皇“焚书坑儒”做法,把过去的图书、记忆全抹杀了。从此,从商以后,天下观,都是中原观。
成都是上古时期中国首都的另一个佐证。
《山海经》里,经常讲到建木。在都广,也就是京城,有这种建木,可以直达天上。估计这是一种敬神的崇拜。可能也是你政权合法性的一种宣示。三星堆就出土了这么一颗神树。《蜀王本纪》里讲到,杜宇是从天上下来的。估计其实就是用神树的一种登基仪式。到中原以后,那就是夏。但在到中原以前,帝都在成都时,那时应该就是华。
华者,花也。可能四川那里风景漂亮,女人们的服饰漂亮,绣了好多花。华山,也可能因此得名。
对古蜀文明,文字几乎失传。后人修订了一本《华阳国志》。所谓华阳,就是华山之南的意思,华阳国,就是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这些地方的古国。
成都曾经是天下帝都。其核心影响,覆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甚至一部分河南。至今这些地方,几乎语言相通,都说的是西南官话,也就是四川话方言。如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做得最厉害的就是四川、成都了。成都人穿汉服,全国最多,汉服市场,全国第一。出了李子柒、陈一如(弹古筝的墨韵教主)、饺子(哪吒导演)等一帮人。
正所谓“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