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其心,实其腹”,“常使民无知无欲”,很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是愚民。
其实,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一部分。既然是无为,又如何愚民呢?这个无为,其实主要是面向统治者说的。因为《道德经》的描述体系,本就是相当于给天子皇帝王侯将相讲大课。
在这一点上,舒兄抓得很准。
你看,汉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都喜欢玩注对吧?也就是虚心学习。汉文帝没有亲自注,拜的是河上公老人的注。
老子讲了那么多,其实就是告诉这些皇帝:
人都有多动症,动很容易,是常态,很安静,要不动,很难。
虽然老子说了“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但更强调了,“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什么是“上之有为”?
那就多了去了。小到不准用皇帝名字的避讳,以及各种敏感词,大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修实体的、虚拟的各种长城。
这些都是为。
老子说的民“智”,不是我们说的“开启民智”的“民智”,而是“上之有为”,带来的民之“反智”,说白了,就是会对着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你斗智,小到编段子,大到推翻你。
老子的主张很简单,别把牛儿马儿箍太紧,本来人家没绳没套的,你给人家戴上绳套,被你驱赶,又给人灌输一大堆道理,告诉它,你被驱赶是对的,你应当如何更好被驱赶。
这是什么啊?
这就是“知”。
老子说的“无知无欲”中,老百姓的“知”。
牛儿马儿,本来是没有绳子套子的,在草原上舒展、奔驰,吃草、饮水,怡然自乐。这就是“无知无欲”。
这是自然天性版的“无知无欲”。
对于学习效仿大道者来说,则是了悟这些,返璞归真的“无知无欲”。“虚其心,实其腹”,放到个人治身上,则是心中放空,不要有太多杂念,被各种欲念所束缚,同时不必像佛教创立之初,用一些苦行甚至折磨身体的方式修行,而是自然,贵身。
贵身思想,也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不是贵生。贵生,刚好是贵身的反面。贵生,是指贪图享受,往往纵欲无度。贵身,则是注意身心健康,精神饱满,节制有度,规避风险。
道德经的体系,是大道是根本,大道是完美。天道与水德,是其最接近者,因此成为我们效法对象。而效法天、水者,用于个人修行、治身,则类似瑜伽,类似禅。
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又是君王的学习效法对象。
君王学习效法好了,自己能“虚其心”,能“为腹不为目”,能“无知无欲”,那么就可以像“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样,不去胡乱随便搅动,反而百姓淳朴,国家安定,天下太平。
是这个意思。
天道无知无欲,圣人无知无欲,君王无知无欲,百姓无知无欲,融为一体。
而中国几千年来,除了天道不变,其它三个刚好与之相反。
“圣人”不断在教育,用“三纲五常”、“五讲四美”等洗脑,君王永远想钳制天下,百姓永远处于争斗之中。
所以道德经里面的话,不能断章取义。老子说,“正言若反”,往往要反着来看。比如“智”,在道德经里,就是一个不好的东西。反而,“无知”,是天性,是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