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三2022-07-08 17:26:04

“虚其心,实其腹”,“常使民无知无欲”,很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是愚民。

其实,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一部分。既然是无为,又如何愚民呢?这个无为,其实主要是面向统治者说的。因为《道德经》的描述体系,本就是相当于给天子皇帝王侯将相讲大课。

在这一点上,舒兄抓得很准。

你看,汉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都喜欢玩注对吧?也就是虚心学习。汉文帝没有亲自注,拜的是河上公老人的注。

老子讲了那么多,其实就是告诉这些皇帝:

人都有多动症,动很容易,是常态,很安静,要不动,很难。

虽然老子说了“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但更强调了,“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什么是“上之有为”?

那就多了去了。小到不准用皇帝名字的避讳,以及各种敏感词,大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修实体的、虚拟的各种长城。

这些都是为。

老子说的民“智”,不是我们说的“开启民智”的“民智”,而是“上之有为”,带来的民之“反智”,说白了,就是会对着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你斗智,小到编段子,大到推翻你。

老子的主张很简单,别把牛儿马儿箍太紧,本来人家没绳没套的,你给人家戴上绳套,被你驱赶,又给人灌输一大堆道理,告诉它,你被驱赶是对的,你应当如何更好被驱赶。

这是什么啊?

这就是“知”。

老子说的“无知无欲”中,老百姓的“知”。

牛儿马儿,本来是没有绳子套子的,在草原上舒展、奔驰,吃草、饮水,怡然自乐。这就是“无知无欲”。

 

这是自然天性版的“无知无欲”。

对于学习效仿大道者来说,则是了悟这些,返璞归真的“无知无欲”。“虚其心,实其腹”,放到个人治身上,则是心中放空,不要有太多杂念,被各种欲念所束缚,同时不必像佛教创立之初,用一些苦行甚至折磨身体的方式修行,而是自然,贵身。

贵身思想,也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不是贵生。贵生,刚好是贵身的反面。贵生,是指贪图享受,往往纵欲无度。贵身,则是注意身心健康,精神饱满,节制有度,规避风险。

 

道德经的体系,是大道是根本,大道是完美。天道与水德,是其最接近者,因此成为我们效法对象。而效法天、水者,用于个人修行、治身,则类似瑜伽,类似禅。

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又是君王的学习效法对象。

君王学习效法好了,自己能“虚其心”,能“为腹不为目”,能“无知无欲”,那么就可以像“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样,不去胡乱随便搅动,反而百姓淳朴,国家安定,天下太平。

 

是这个意思。

天道无知无欲,圣人无知无欲,君王无知无欲,百姓无知无欲,融为一体。

而中国几千年来,除了天道不变,其它三个刚好与之相反。

“圣人”不断在教育,用“三纲五常”、“五讲四美”等洗脑,君王永远想钳制天下,百姓永远处于争斗之中。

 

所以道德经里面的话,不能断章取义。老子说,“正言若反”,往往要反着来看。比如“智”,在道德经里,就是一个不好的东西。反而,“无知”,是天性,是了悟。

 

 

 

 

核桃小丸子2022-07-08 17:42:17
三哥说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但人心不古,天道圣人君王百姓就很难和谐,目前看到不丹这个小国有这个上下都无知无欲雏形。
陶陶三2022-07-08 17:51:06
小丸子,“人心不古”,就是一种老子说的“智”。它是被造成的。加拿大雁,和人亲近,到了国内,肯定很快“雁心不古”。:-)
核桃小丸子2022-07-08 17:57:16
三哥,人心安定,也取决于对资源的安全感,国外长大的孩子就比较人心很古,没有那种不能输起跑线,没缺过资源,就比较少争夺欲。
陶陶三2022-07-08 18:34:11
小丸子,“资源稀缺”、“不能输起跑线”,也是一种“智”。资源被少数人占有,社会又灌输这种“智”,人们就会像陀螺一样。
核桃小丸子2022-07-08 18:40:39
所以不能怪民愚,是上面刻意愚民。
陶陶三2022-07-08 18:43:42
是的。在老子那里,是上用“智”治民,民就反过来“智”。看似上下都聪明,其实都愚。愚千年。上不智(治),下就不愚。
Shubin2022-07-08 20:07:02
《道德经》里头,有多处提到“民”,还有“百姓”,“天下”,“侯王”,“王公”,“古之善为道者”。我觉得这些称呼都是
陶陶三2022-07-08 20:28:01
舒兄能否举个例子看?
雪晶2022-07-08 21:37:14
能够安静下来,智慧就能生出来~~~
Shubin2022-07-08 22:03:05
陶兄好兴致。那我就坐井观天啰嗦几句,请陶兄指点。帛书本第五十七章里头,讲了
木有文化2022-07-09 01:12:55
哈哈,我在另一个thread 里回帖的时候,就猜陶三会提起这一桩
kirn2022-07-09 02:39:06
实其心虚其腹就聪“民”了吗?不过饿的时候,脑子是比较清醒一点耶。。。
陶陶三2022-07-09 02:45:25
谢舒兄。你举的五十七章这个例很好,与第三章互相应和。关于百姓、民、士、圣人这些称谓:
陶陶三2022-07-09 02:47:40
雪哥好领悟,的确是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比喻,就像水清静下来,就会观照万物,没有选择,没有拒绝,却又不偏不倚。
陶陶三2022-07-09 02:50:39
木兄又猜到了!我本来不想写,看到你那一句,我才写的。哈哈。的确,今天想的,跟当时的本意有出入。就像我说的“智”,是贬义。
陶陶三2022-07-09 02:52:40
“实其心”,就是“多智”,“虚其腹”,就是压榨、贫困。两个加在一起,就是天下大乱。:-)
Shubin2022-07-09 03:06:45
我觉得老子对称呼的使用是比较谨慎的。比如“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如果用“民”来代替百姓,可以么? 这样还能
陶陶三2022-07-09 04:39:00
百姓与民,这种“名”,来历不同,但最终指代都差不多。譬如“社稷”与“国家”。
Shubin2022-07-09 15:08:19
老子还用了“邦” 和 “邦家”,这肯定与“国”的意思不同。另外,昨天在健康版看到有人帖的,关于儒家和医家的修炼方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