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灵社2022-08-08 07:46:37

42年前“二舅”就在舒婷笔下上岗了

——《给二舅舅的家书》

作者:伏灵

    最近“二舅”很热,这种宣传游戏的效果如何,见仁见智。但是,让“二舅”扮演重要宣传角色,其实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开始了。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两岸解冻,厦门成为对台湾工作的前沿,厦门宣布对外开放,吸引港台及海外华侨来投资。在这个时候,如何加强对台统战,动员旅台人士返里探亲也成为宣传的一个重要工作。1980年3月,舒婷就完成《给二舅舅的家书》,既然是“家书”,最早可能是刊在对台刊物或广播中播出,1990年代收入诗集正式出版。全诗正文如下:

给二舅舅的家书

二舅舅在台北/ 台北是一条有骑楼的街/ 厦门这头落雨/ 街那头也湿了,湿在/ 阿舅的“关公眉”/ 街那边玉兰花开时/厦门故宫路老宅飘满香味/ 香了一盒黄黄的旧照片/  照片上二舅舅理个小平头/ 眼睛淘气地乜斜/哎呀/老外公翻照片的手指颤巍巍

二舅舅过海去求学/ 随身带去一撮泥一瓶水/ 咸光饼、青橄榄/ 四舅舅的压岁钱/大姨妈一针一线绗的被/还有/你不回头/怎看见的外婆两行泪/二舅舅去时一路扬着头/ 口袋塞满最贪吃的小零嘴/ 全不知道这条街那条街/骑楼同样遮阳避雨// 四十五年不连接

直到枇杷树下你送女儿去留学/一路扬头走的/是我快活的小表妹/你才体会到外婆每夜窗前的祈祷/如何被星空和海浪拒绝/梦已不圆/各照月半边/

木瓜老了,果实越甜/你儿时练杨家枪/令它至今伤痕累累/外婆老了,思念更切/糊涂时叫人买贡糖,买阿昌仔最爱吃的咸酸梅/更老的时候她躺在床/细数门前过往的台湾游客/“怎么听不见你二舅的脚步声/ 他老爱倒趿着鞋”

      这首诗用细腻的笔调,向读者描述了二舅的形象以及赴台经过,尤其是亲人对远在台湾45年前未见面的儿子的思念。全诗最后以一位暮年多病卧床不起的老母亲的身份,呼唤在台湾的亲人返乡探亲。舒婷曾经对友人表示这首诗所讲故事是真实的,因为两岸隔绝,当时福建有许多家庭无法与台湾的亲友来往,她外婆家就是其中之一。

     为配合对台统战,那几年有不少类似的文艺作品被创作出来,从后面的效果来看,宣传无疑是发掘了巨大的作用。仅1980年一年内海外华侨包括港台人士来厦门旅游探亲人数就接近5万人,访客数字在全国都居前列。同一年,厦门宣布成立经济特区,开通与香港直航,台湾游客来者更多。在这种新的政治气氛中,舒婷这首诗的创作与时代很相宜,也符合福建省文联专业作家的工作职责。从对台统战的效率来看,诗歌有时可能比炮弹更有力量吧。

     今天宣传“二舅”,与当年背景已大不相同。出自五代诗人世家的舒婷写“二舅”,是配合对台统战工作;今天当局拉出“二舅”来进行爆炸式宣传,可能是想加强对内“维稳”工作。但不管宣传者是何用心,让大家都有机会来怀念回忆自己“二舅”,对于弘扬家族亲谊也许是件好事。            (更多文化家族历史,请访问伏灵家族历史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