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灵社2022-09-17 05:09:53

你们家还有祖宅吗?

 

所谓祖宅,就是由祖父或曾祖甚至更早祖先建立或购置的数世同堂的大宅。由父母建立的房子,尚不能称之为祖宅,或可称作老房子。祖宅代表一种家族存在的物质象征,也意味着一个能够独立的世界。无论是幽深华丽的深宅大院,或三代以上家人聚居的普通房子,都可以称之为祖宅。中国人通常都讲家族传统,这种传统在物质上的载体就是这种数世同堂的祖宅。伏灵讲到张艺谋父亲曾经回忆自己家的大宅比乔家大院还要大,就是这种富人的祖宅。

家庭越来越小,这是近代慢慢发生的事。中国人之前讲究孝道,希望数世同堂,无论是四世同堂,还是五世、六世,变成一种追求,越多世代聚居于同一屋檐之下,便成为和谐家族的榜样。当然家家都有一本难验的经,聚居不等于无矛盾。

近代西风东渐,许多青年人对这种数世同堂的大家庭深恶痛绝,打倒“封建大家长”也成为一种解放的象征。但其实走出了这个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亲密大家庭,仍然走进了由其他关系建构起来的另类“大家庭”,对许多人来说,所谓“封建家长”虽然摆脱,但是其他更为专制且没有任何温馨色彩的冷酷“生活控制者”成为更大的噩梦。到这些青年年老之后,他们又重新怀念起原来曾经住的大宅,一些人回到原籍建宗修谱,其实未尝不是一种代偿心理或赎罪心理在起作用。

数代同堂的好处很多。如照顾长辈,年高之老人,如果能够儿孙满堂,膝前环绕。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决非送到高级养老院可以比较。如同辈之间互相教育,效果最好,因此,许多大家族人才一出一大串,这不是没有理由的,除了家长有正向教育,很多情况下,兄弟姐妹们之间的榜样教育,比起其他都要重要。当然这个前提是家里有许多孩子,所谓独生子女制就没有办法谈到这一点了。又如亲人间的互助。由于住在一起,有什么困难,可以即时解决。比如孤寡救助,送医。这在没有即时医疗救援机制的时代,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数代同堂,当然要有一个大宅。最近中国政府提倡子女要跟老人一起居住,照顾老人,出发点虽然良善,但问题是,今天的居住环境,如何能够应付得了这种居住模式。当年之所以有大宅数代同堂,是建立在一大堆帮佣协助的基础上。今天所谓老人跟后代同住,最后往往变成老人无偿为后代带娃,如果生活不能自理,就会被后代像皮球那样推来推去,结局非常糟糕。

1949年确实是翻天覆地,从住宅来看,就是拥有大宅的家族通常会因为阶级成分问题,被轰出了门,大宅沦为七十二房客或被政府征用。这种房子的变迁,其实就是传统世家大族衰败在物体上的折射。大宅没有了之后,原来数代同堂的家人,就开始分散在不同地方居住,大家长如果还在世,往往被打成地主或资本家,下场悲凉。有出息的二代、三代,或者因为参加旧政府被打成反革命,或因为商业经营被打成不良资本家,不是被枪毙就是被纠斗,晚辈都避之唯恐不及,大型家族聚会不再可能,其实直系亲属之间的往来也变得很少。大家庭观念也在这种世代变革中慢慢式微。

但是没有了祖宅,所谓家族,其实便失去了一个具体的凝聚近亲家族成员的平台。虽然现在一些地方祠堂被复建,但这种更大范围族人主要用于祭祀远祖使用的祠堂,与四五代内之族人聚居之建筑,性质很不相同。祖宅内可以悬挂高祖、曾祖之画像,铭刻家训于建筑内的梁柱与壁墙,重要日子家人可以返家居住,合桌宴饮,一旦失去了祖宅,这些活动就很难维系下去了。20世纪许多大家族的成员居住地点越来越离散化,虽然各个房支在人口上可能有增长,但重新聚首,追思先人,教育晚辈,已经变得非常困难。移民海外之后,漂泊无寄,家乡祖宅往往是乡愁的寄托依靠。但祖宅不存之后,若干代之后,随着族人缺乏联系纽带及周期性的家族活动,他们的后裔就彻底失去了自己的根。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看客20102022-09-17 09:32:25
49年
土豆-禾苗2022-09-17 16:11:02
《活着》 :((
小兔的橘子2022-09-18 00:52:14
有,要求只能修,不能翻盖,所以年年修,保着来处……
伏灵社2022-09-21 15:21:06
谢谢分享!这个祖宅的故事,大概是许多中国大族后代们心痛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