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子2022-09-04 03:48:12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吹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从翩翩少年,到音乐美术教育者、戏剧活动家、编辑等等,都做到了当时的顶端, 38岁正才华横溢,却遁入佛门,研究佛学弘扬佛法,成为弘一法师。

半生繁华, 半世僧。

一念放下, 万般从容。

 

我是俗人,看完了《李叔同传》,难以放下心中的纠结,久久不能平静。

主要纠结以下三点:

一是,在佛门苦修成为法师,身体病危时,却断食一天,拒绝医治,让生命停格在了62岁。他笃志向佛潜心研修著述说法,穿200多补丁的衣裳,24年素食和过午不食,一直清瘦,过早离世,留下让人痛心的结点。

二是,无论在浙江师范还是在南京示范,他都是一流的音乐美术教育者,众学生仰慕,培养出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等一代大师级人物,却突然放下;他曾办报、办杂志、研究话剧和书法篆刻、写诗等,都是一等一的好,也全然离开,留下太多遗憾。

三是,对发妻俞蓉儿的亏欠,他们在一起大概五、六年的时间,有两个儿子,李叔同去日本前说是两年,却去了六年,并带来回来一个日本太太,俞蓉儿带着儿子苦等了25年,等来了李叔同出家的消息,绝望的她在孤寒幽寂中离世,才45岁!这种决绝对妻儿甚至对日本太太,都留下太多的无奈和悲戚。

 

李叔同一生是精彩的,在过人的才才华中剃度出家,成为弘一法师,传奇、绚丽,又是独特独立。

法师已远行,长亭依旧在。

我却在此纠,难以释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江上一郎2022-09-04 04:02:03
年轻时,我像你一样。可现在可以告诉你----
Shubin2022-09-04 14:06:52
有些出家人被人议论,就是因为未达成对家人对社会的承诺或责任。他们觉悟了就想解脱,把痛苦和负担甩给别人。
老键2022-09-04 15:22:42
斗胆问一句,那这算觉悟吗? 觉悟难道不应把他人也考虑进去?
陶陶三2022-09-04 15:42:23
佛陀好,佛陀觉悟了,把全家、全族都带进去,除了他老爸,始终看不懂,不明白,不理解,到死都唉声叹气。
老键2022-09-04 15:55:20
带不带人进去是质的问题,带多少人进去只是量的问题。淘兄是真觉悟的,诲人不倦,最后一个解放自己
Shubin2022-09-04 20:28:43
我觉得应该是觉悟中的一类吧。毕竟看破红尘,舍弃恩爱享受,而且之后写出多部佛学著述。
糯米粥2022-09-05 01:41:08
小隐隐于野 中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朝—我更相信这种哲学
陶陶三2022-09-05 03:07:12
隐于野,隐于市,都好理解。“大隐隐于朝”,不知道是什么。
糯米粥2022-09-05 18:49:56
我的理解—是一种对权力的self-restraint. 昨晚正好读到柏林墙倒的时候老布什怎样self-restraint
陶陶三2022-09-05 20:43:23
在中国文化里,隐士这个“隐”,是不出仕,不做官的意思。“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朝)市”,都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