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2012-12-11 04:08:51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一个叫做“理性人”的假设的基础之上。“理性人”对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进行最充分的推理,而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个人利益最大化。我们把这个“理性人”假设定义为“利己理性人”。当考察实际人的思维方式时,发现和“利己理性人”是有偏差的,在对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进行最充分的推理这一点理性人是高于实际人的,也就是说是实际人的一个进化,但在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一点却是底于实际人的,是实际人的一个退化。这一进一退,被称作歪路也不为过。当一个人学习西方经济学,追求像理性人那样的“理性”时,当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的人把别人都设想为最终目的是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那种人时,这个人是否能够意识到,实际上是自己的人品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退化。

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观念是通过对人性中的贪婪成分,即占有欲进行利用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在私有制及交换基础上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个经济体系设想人们可以自然而然地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生产,并且可以自然而然地生产社会所需要的商品,就像杯子里的水,会自然而然地流向低处形成一个平面,从而不仅推动社会前进,而且能够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

但是当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本质以后,人们认识到,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所带来的生产的盲目性,分化出来的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这些都是不可能通过调和解决的矛盾,并且都消耗着大量的资源。特别是既然人自身的享乐是一切人类社会中的主体--人的最终目标,而社会发展只不过是副产物,那么在人自身的享乐上就必然消耗大量资源。用满足享乐的手段,通过交换,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保持运转,这种运转就是一种十分浪费的经济模式。不仅如此,这种浪费不会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而是有加速扩大的趋势,因为人的欲望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欲望就像潘多拉魔瓶中的魔鬼,失去了制约,是极其可怕的。

如果地球资源可以无穷无尽地供给,如果这种模式它的弊端还没有显露出来,那么它还可以继续保持,但是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地球的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特别是对于化石燃料的使用,不仅使人类的活动甚至是生存,产生了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化石燃料的燃烧是一个单向的不可逆过程,正在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关于这一点,请想象,如果一个现代化城市,由于没有了石油而永久性断电,不可能恢复时,断电就意味着断水,没有送水车,没有分送食品的车。那么这个城市,这个城市里的人会怎样?不难看出这里只不过是一个高低错落的华丽的坟墓。

人类更加需要一种目的更明确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这个目的就是保证人类整体的生存及文明的延续。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人类需要更加谨慎地有计划地使用资源,并且能够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使这种经济模式能正常运转。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带来人的欲望膨胀,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下企业的推销员们是如何努力工作的就会明白,膨胀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是社会普遍的不满情绪及破坏力量的根源。因此我们说,如果社会普遍表现出浮躁、欲望膨胀、不满和激烈的变革(甚至革命)愿望,是有其经济学基础的。社会需要一种力量对这种欲望的膨胀加以制约,单纯的制度制约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为制度本身需要信仰(也就是人生目的、人生意义这类内容)的支撑。货币不能成为信仰,它只是驴眼前的戳子。宗教是一种信仰,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发挥着支撑制度、支撑整个社会的作用。

宗教的成败取决于它的内容。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的宗教又以本土生长的道教及传自外邦的佛教为代表。但是由于其出世的特征,不能成为支撑制度的信仰。在中国一直是封建迷信和儒家思想的那一套在起作用,但是今天看来,封建迷信和儒家思想那一套实在是浅薄愚昧,可见中国近代的衰落有其信仰的根源。

西方直到今天仍然奉行的是基督宗教,我们在下面会讨论它。解放后的中国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主流世界观,否定了一切宗教,中国在信仰这个层面又一次站到了世界的最前列。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辩证唯物主义也并不完美,在支撑制度这一点上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当今社会拜金、拜物、道德缺失只不过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弱点遭到打击的结果。尽管如此,宗教与哲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蒙蔽和精神控制为目的的,后者是基于科学的最终探索;前者已经垂死,后者还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了神权宗教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只能陷入以国家和货币为手段的制度迷信。军队是最严苛的制度了吧,仍然有“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至理名言,可见信仰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抛弃的。当我们自以为抛弃了所有唯心的东西时,意外地发现,我们迷信的国家和货币居然是两个如假包换的唯心主义。

 

国家与货币 

马克思主义是这样定义国家的:

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产生了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如书写,测量,计算等)的需要。于是,从作为“实践的意识”的管理部门中,分化出来一些专门从事“纯粹的意识”的子部门。至此,劳动的分工走到了一个质的关节点,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完全分离的社会大分工。经过这个分工,原来站在社会之中行使社会公共职能的那一部分人脱离了直接的物质生产,开始站在社会之上,专门从事经济生活的领导、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科学艺术的创造等属于精神生产的活动。这部分人便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其余的大多数人则继续停留在物质生产的各个部门,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保证除了生产出维持自身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外,还要生产出维持精神生产的部门生存所必需的劳动产品。这些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便沦为社会的被剥削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社会大分工,造成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后果:在精神劳动(或意识生产)的若干分支机构中,执掌公共权力的那个部门通过对权力的篡夺,率先演变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独立机构,把对社会的领导变成了对群众的经济剥削;并动用军队、警察和监狱等暴力工具来保卫这种统治阶级的私利。这样一来,在公共权力(实践的意识)和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上就产生了一种头足倒置的怪现象:本来是第二性的、作为社会公仆的公共权力由于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从而将自己变成了虚假的第一性事物,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这个利用组织化的暴力作为其生存手段的唯心主义就是国家,即剥削阶级用来保卫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暴力机关。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它是如何从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以衡量商品价值,即生产所需平均劳动时间为目的的特殊商品,发展成具有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的金属货币;进而发展成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的名目上的存在,被定义为“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进而由金融及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成为一种搅乱市场的武器;进而发展成为对人实施精神控制的叫做“金权”的精神枷锁,这恐怕要经济学家来写一本书了。

如果想一想民间暴力让女人脱叫做流氓,行政权力让女人脱叫做腐败,刺刀让女人脱叫战争罪行,而票子让女人脱叫做合理、合法、自由、自愿、人性和天性时,你就会明白金权是如何牢牢地把人的精神锁死在一张张二维的纸片上的了。

 

催眠 

在谈宗教信仰之前,为了更好地理解宗教如何对人产生作用,先简单地讨论一些关于人的知识。宗教信仰并不要求它的信徒有丰富的知识和很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甚至正好相反。宗教通常依靠的是神秘的力量,而要想让人相信有神鬼存在,又需要施展一些手段。我们注意到,一种类似于催眠的手法被宗教使用。

说到催眠,很多人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一个静室,里面坐着一个人,催眠师拿着怀表在他眼前晃来晃去,似乎只有这样才叫催眠。

其实,催眠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有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有可能在万里之遥。如果说看一本书或网络论坛的帖子就有可能被催眠,不知是否相信?

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大体分成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潜意识和自由意志。很多时候互相交织在一起不易区分。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到底出于潜意识还是自由意志,听到酸梅就流口水,到底是条件反射还是潜意识,其实不见得需要划一条那么明显的线。

一般来说,催眠状态可以定义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特点是潜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像平时那样,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催眠术则是人为触发这种精神状态的过程。这样看来,催眠术就可以理解为改变被催眠者的思想,使之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而非交感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

当我们的感觉器官接受到信息时,自由意志是一道过滤的屏障,但是如果某条指令能够穿透这道屏障,进入潜意识,潜意识与意识不同,并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只要它接受了某种念头或想法,就会自动将之转化为行动。只要留心,在许多日常经历中,我们都能捕捉到潜意识发挥作用的痕迹。

举一个潜意识发挥作用例子,找一块长约 4米,宽约 15厘米的木板,放在平坦的地面上。试试从木板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你会发现这很容易。现在,把木板架在两座高楼之间的空隙上方,再试试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你可能会胆战心惊地迈出一两步,但如果不及时撤回脚步的话,就有坠落下去的危险。尽管你试图用逻辑说服自己,架在高楼之间的木板和刚才放在地板上的完全是同一块,你可以像刚才一样轻易走过去,但却无法成功,因为逻辑思维是意识层面的事情。你越是重复“不会坠落”的想法,潜意识就越接受“坠落”的念头。如果你非要坚持踏上木板的话,后果很可能是坠落丧生。

广义的催眠,又被称作洗脑,不仅仅是指影响人的潜意识,也可以对人的自由意志产生作用。人分辨是非的能力,说到底不过是在大脑中被称作“司令部”部分储存的一条条指令。外部输入的指令,只要能够通过筛选,到达潜意识,进而存储进这个司令部,那么它会和已有的指令一样成为是非及可否判断的依据。通过催眠等方式使得这个过滤器不能很好的工作,是可以达到修改指令的目的的。一个人被洗脑的结果就是,凭白无故地多出了一些自己从前没有的观念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些多出来的观念通常表现为好恶等感性的内容,例如有钱难买我乐意,我就这么着了怎么了等等。这些多出来的观念虽然没有经过基于逻辑的理性分析,却也会和已有的其他观念一样成为判断可否、对错及善恶的依据,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通过暗示影响人的几个要素:

时机选择

暗示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通常是当相关的迹象开始表现出来时,才暗示其正在发生,或者暗示在未来不确定的时间发生,然后再逐渐促成它的发生。

重复

重复是增加暗示影响力的基本方式。暗示内容被重复的次数越多,影响力也就越大。

说话方式

进行暗示时,说话的具体方式非常重要。音调、音量和措辞都会对暗示效果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特别要强调的是措辞,催眠术所用的措辞非常奇怪,他不说“我要你如何如何”或者“你应该如何如何”,也不用问句说“你会如何如何吗?”,而是用很令人信服的口气说“你会如何如何的。”,如果把这种措辞建立个概念叫“催眠句式”,当听到有人用这种句式和你说话时,首先要判断他是不是要对你进行催眠。

催眠不一定都是负面的,有许多治疗心理疾病的用途。但是和许多知识一样,为了达到恶意的目的而施展,结果就非常可怕了。对一些关于催眠术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某些恶意的催眠。被催眠的人实际上不会认为自己是中招了,而是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这么想的。

谈到恶意的催眠能够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曾经有过这样案例。在德国,一位女士杀害了她的丈夫,被警察抓住后又说不出合理的原因,让警察完全摸不着头脑。后来经过催眠治疗,发现这位女士被她的私人医生催眠长达数十年之久,头脑中思维逻辑性几乎被完全破坏,换句话说,不过是一个听从别人命令的行尸走肉。

这种精神控制是利用催眠手段,通过对人大脑负责综合指挥判断的“司令部”进行攻击而实现的。被催眠的人是不会意识到自己被催眠的,他(她)会认为这些行为是自己的主动行为。但是科学家们搞不懂,为什么这位女士能够杀人。他们做了无数试验,他们可以让被试验者做各种连他们自己也觉得奇怪的事,但是,一旦涉及到杀人,无一例外地都“下不去手”。因为对于同类的止杀力,是储存在基因中的,是即使“司令部”下达命令也能够被挡住的最后一道生存屏障。目睹过宰杀动物的人可能对于这种止杀力有一个感性认识。折一株花枝,连根拔起一棵草或者砍倒一棵树,你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踩死一条虫子,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宰一条鱼、一只鸡、一头猪、一只猴子,当杀死的动物越接近人类,心理负担就会越重,厌恶感也会相应地增强。案件调查人员后来发现,那位医生是通过让她相信,你不杀他,他就杀你而实现的。对于被杀的恐惧终于超越一切,让她走出了这最后一步。

上大学的时候参加过几次气功讲座,现在回想其手法及提高暗示影响力所用的方法,是标准的催眠术。不是想说气功是在骗人,即便是在西方,自我催眠也被认为是有益身心的活动,而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夹带私货实现对人的精神控制是完全有可能的。

 

西方宗教 

现代西方信奉的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起源于犹太教,犹太教是最早且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构成的《圣经》。

《圣经》被认为是犹太人的历史。这部历史被写成了神化并不奇怪,就像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上古神话传说。人类由于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自然会认为有神灵存在,并且会崇拜神灵。《圣经》中的记载体现了早期人类对“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能看出早期人类对于自然界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一点,同时也记载了早期人类对神的崇拜和祭祀。

犹太民族悠久而艰辛的历史,解释了今天的犹太人如此聪明的原因。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克服困难的努力又包含着智慧的积淀。例如巴比伦塔的故事中,用分裂手段去瓦解一群狂妄的人,让他们一事无成,这样的招数在今天也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圣经》中通常一句话或者一个短故事就跨越一个时代,给人一种大的时间尺度上的贯通感。而圣经中的上帝耶和华,说话方式经常是“谁谁必如何如何”,在催眠那一章,我们定义这种说话方式叫做“催眠句式”。不是说古人对催眠术有研究想骗人,而是圣经的撰写者、传教者们通过实践发现这样的说法最容易对人产生影响,因而固定下来。同理,如摩西十诫,虽然看起来正气凛然,然而对内容细分化,不难发现,除了不论哪个社会都会要求做到的理所当然的人之天理之外,就剩下要崇拜上帝耶和华这一个内容了。

《圣经》中的记述为了加强对人产生的影响使用了怎样的手法,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不难解释,但不是说因此就应该否定它的价值。人类历史上数十年实践的成功与失败所得到的经验,《圣经》中或许仅一句话,以神的名义说出来,而这一句中或许就包含着致深的哲理。

只是后来的人把这样一部内容丰富的书读歪了,这一点与科学方法迷信中提到的学生有相似之处。摩西那个时代,或许崇拜上帝耶和华确实可以为一个民族提供凝聚力,从而使其得到生存发展,但是世易时移,古人拜神是因为古人无法对神奇的自然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因而相信神的存在;而在科学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拜神如果只是因为古人写的书中有神,因而相信神的存在,从逻辑上讲岂不是一塌糊涂?既然上帝说“你不可以杀人”,而西方人一面念着“上帝保佑”一面却在杀人,岂不是赤裸裸地自欺欺人?

诺查丹玛斯的徒子徒孙们,他们总是到事情发生后再拿《诸世纪》去套,从而证明诺查丹玛斯这个预言家的伟大。上帝的传教者们在这一点上有点相像,等你遇到了好事,证明上帝的仁慈;等你遇到坏事,证明上帝的无所不能;如果问他们下面上帝要干什么就都傻眼了,从而证明上帝毕竟是上帝。

在阅读有关耶稣故事的《四福音书》时,从耶稣的训教看,确实是有大智慧的人,但使人入信的方法却不敢恭维,和江湖骗子骗人的把戏大同小异。在欧亚非三块大陆交界的中东地区,来自各方的思想在这里汇集,同时流传着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可以想象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是如何激烈。耶稣即便使用一些手段,也不足为奇。正像马克思所说,真理的力量在于他的正确性。和同样使用手段的某些邪教相比,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正是源于它教义中所包含的有利于生存的智慧。但是同样地,传教者和信徒们不是去领悟教义中所包含的智慧,而是去穿凿附会那些“神迹”,可见愚夫愚妇们的世俗力量还是这个世界的主导。耶稣能够看到并利用此点,也说明了他这个人够聪明。

 

宗教的逻辑悖论 

查阅一些宗教人士的言论,能够感觉到很多主张是善意的。但是,从真伪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主张却又是站不住脚的。例如,有佛教人士认为,人如果认为自己只能生存这么几十年,没有来世(注意是佛教的来世而不是本书的新概念来世),那么他的行为就会走向享乐主义,甚至有可能无恶不作。让人相信有来世,就可以让他们更“善意”地参与现实生活,积德行善。

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其实劝人相信来世的佛教徒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来世,所谓来世只不过是一种有目的的谎言,尽管这个目的本身也是善意的。但是,谎言毕竟是谎言,在这样根本性的问题上,怎么可以使用谎言并且认为别人应该相信谎言呢?

 

>>>>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