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神还虚2014-12-08 08:17:21
“白日飞升”是古代道教徒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终极目标,飞升之事的记载和传说广泛见于古代文献,仅《续仙传》上卷就记载“飞升”仙人十六个。对此,古代学者或信其真,或言其虚,尤其是谢自然“白日飞升”可以说引发了一场关于飞升之事的持久论争,可谓影响深远。本文拟对谢自然白日飞升及其在川北地区的影响和遗迹加以论述,从一个侧面展示此事对地方宗教文化发展的独特作用。

关于谢自然“白日飞升”的记载广泛见于文献资料,仅以“谢自然”为词串检索《四库全书》,其结果涉及图书约80种,计114卷,出现153次,其中主要有:

集部类有韩愈《韩文公集》卷1《谢自然》、释契嵩《镡津集》卷19第29、方回《瀛奎律髓》卷48、刘将孙《养吾斋集》卷17《汴梁路栖云观记》、顾瑛《草堂雅集》卷3《题谢自然像》、杨慎《升庵集》卷73《谢自然》、杨慎《诗话补遗》卷2《谢自然升仙》、李光地《榕村集》卷7《天地》等。

史部类有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16、无名氏《南窗记谈》、周密《癸辛杂识》前集《郑仙姑》、王象之《舆地纪胜》、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5,以及《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四川通志》、《浙江通志》、康熙《顺庆府志》、嘉庆《南充县志》等。

道教类有无名氏《谢自然别传》三卷、沈汾《续仙传》卷上《谢自然》、见素子《集仙录》、张君房《云笈七签》卷113《司马承祯》、翁葆光、戴起宗《悟真篇注疏》、邓牧《洞霄图志》卷5《司马天师》、《三洞珠囊》等。

可见,这些文献既有官修史书,又有野史笔记;既有地方图志,又有道教典籍。在这众多的文献记载中,果州(今四川南充)剌史李坚撰写的《东极真人传》应该是最早记载谢自然 “飞升”的著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坚《东极真人传》一卷,果州谢自然。”

①“东极真人”乃时传天使给谢自然的称号,据《集仙录》天使与山神陈寿“并说真人位高,仙人位卑,言已将授东极真人之任。”李坚《东极真人传》1卷和无名氏所撰《谢自然别传》3卷皆未流传下来,但其内容应该被《集仙录》、《续仙传》和地方志所吸取,而《集仙录》和《续仙传》正是现在研究谢自然“白日飞升”最早、最详的文献资料。嘉庆《南充县志》中的《谢自然传》长达数万字,实际上就是《集仙录》之中的《谢自然传》略作损益而已。

在谢自然飞升的众多记载中,《唐书》中有无关于谢自然的记载、司马承祯与谢自然的关系和对韩愈《谢自然诗》的理解是三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三个问题决定了谢自然白日飞升的可信程度。

关于《唐书》有无谢自然飞升的记载,几乎所有的地方史志和道教文献皆称“谢自然白日飞升"出自《唐书》,如曹学?《蜀中广记》卷27记载:“金泉山,《方舆志》云,在城西果山之足。《唐书》:贞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虹霓云气,万目共睹。"笔者通过《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检索,在两《唐书》中唯有《旧唐书·艺文志》著录李坚《东极真人传》1卷下注有“果州谢自然”五字。据现存文献,谢自然飞升出于《唐书》之载是在唐末宋初。《太平御览》卷167载:“《唐书》曰,贞元中,谢真人于郡中之紫极宫上升,万目所睹,郡郭是夕处处有虹霓云气。”《太平广记》卷66 引《集仙录》云:贞元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辰时,于金泉道场白日飞升,士女数千人咸共瞻仰"。《太平寰宇记》卷86载:“谢真人祠,《唐书》,真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红霓云气之状,真轻举万目之所睹焉。”三书皆成于宋初,时《新唐书》尚未编修,所称《唐书》当为《旧唐书》。然而《旧唐书》中确无此条记载,或许非今日我们所见的《旧唐书》,或者就是《旧唐书》,系《太平御览》等书的编修者抄引致误,甚至是《集仙录》编撰者借《旧唐书》以增加谢自然飞升的可信度。

关于谢自然与司马承祯的关系,《旧唐书·司马承祯传》本无关于谢自然的只言片语,《集仙录》亦无谢自然师从司马承祯的记载,而到《云笈七签》和《续仙传》的《司马承祯传》中谢自然便成为司马氏的女弟子。前者载:“蜀女真谢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船为风飘到一山,见道士指言:‘天台山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此真良师也。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舟楫可行,非飞仙无以到。'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后白日上升而去。"

② 从此,道教图籍、野史笔记、地方志书,众书一辞,俱称谢自然为司马氏之徒。施肩吾《谢自然升仙》云:“分明得道谢自然,古来漫说尸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骑白鹤游青天。"

③据此,谢自然乃“如花年少一女子”。至于具体年龄,《集仙录》载:“谢自然者,其祖先是兖州人。父寰,居果州南充,举孝廉,乡里器重。建中初,刺史李端以试秘书省校书,表为从事。……年十四,其年九月……自此绝粒。七年之后,不食柏叶。九年之后仍不饮水。……九年李坚至郡,自然以居城郭非便,愿依石泉。即筑室于金泉山,移自然居之。贞元十年三月三日,移入金泉道场。……自然绝粒凡十三年。”

④可见,其父谢寰德宗建中初(780)入仕,自然十四岁那年九月“绝粒” ,至贞元十年(794),“绝粒凡十三年”。谢自然于当年十月二十日飞升。如此,则谢自然飞升时为二十七岁,即生于德宗大历二年(767)。而据《旧唐书·司马承祯传》,“是岁,卒于王屋山,时年八十九。”

⑤是岁,即开元十五年(727)。这就是说,司马承祯死后六十四年谢自然才出生,其师徒关系实属乌有。对此,宋代学者邵博考证说:“子微以开元十五年死于王屋山,自然生于大历五年,至贞元十年仙去,是子微死四十三年,自然始生,乃云受道于子微,亦误矣。"

⑥卿希泰先生《司马承祯的生平及其修道思想》所列司马承祯传系表亦无谢自然之名

⑦。显然,《集仙录》虚构谢自然与司马承祯的师徒关系,意在借重司马承祯这位名道以扩大“白日飞升"的社会影响,增加其可信程度。

对于韩愈《谢自然诗》的理解,长期以来一直有着很大的差异。谢自然“飞升"的消息传到长安,韩愈作《谢自然诗》以纪其事,诗云:
“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童NFDD0无所识,但闻有神仙。轻生学其术,乃在金泉山。繁华荣慕绝,父母慈爱捐。疑心感魑魅,恍惚难具言。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檐楹暂明灭,五色光属联。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茫茫八? 大,影响无由缘。里胥上其事,郡守惊且叹。驱车领官吏,氓俗争相先。入门无所见,冠屦同蜕蝉。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传。余闻古夏后,象物知神奸。山林民可入,魍魉天埂e藻撇桓? 振,后世恣欺谩。幽明纷杂乱,人鬼更相残。秦皇虽笃好,汉武洪其源。自从二主来,此祸竟连连。木石生怪变,狐狸呈妖患。莫能尽性命,安得更长延。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耐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往者不可悔,孤魂报深冤。来者犹可诫,余言岂空文。人生有常理,男女各有伦。寒衣及饥食,在纺绩耕耘。下以保子孙,上以奉君亲。苟异于此道,皆为弃自身。噫乎彼寒女,永托异物群。感伤遂成诗,昧者宜书绅。"

⑧契嵩、黄震、洪迈等学者认为,韩愈此诗意在批判异端,否定飞升的真实性,契嵩说:“韩子前作《谢自然诗》,而讥斥神仙异端者语句尤厉。"

⑨黄震《读韩文诗》:“谢自然诗,指其轻举之事为幽明杂乱,人鬼相残,不知人生常理而弃身。卓哉!正大之见乎!"

⑩周密更是直接以南宋瑞州高安县郑仙姑之虚妄类比谢自然,说:“盖此女初已定姻,而与人有奸而孕,其父丑之,遂宛转售之傍邑,乃设为仙事以掩之,利其施享之入,以为此耳。昌黎谢自然、华山女诗盖亦可见。”

11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韩愈此诗证明谢自然飞升的真实性,学仙轻举的可能性。《南窗记谈》说: “秦汉以来,方士言神仙,莫不白日飞升,后世小说所载,往往而然。人未尝有目见之者,难以必其有无,惟韩文公诗,叙谢自然事曰……据此等语,则自幼学仙,而致轻举,众所共见者,昭然不巫。"并以宋代袁州村女飞升为谢自然之佐证

B12。吕希哲明确地说:“吾读韩氏谢自然诗,然后知有神仙也。”

B13笔者赞同黄震的理解,因为这才与韩愈捍卫儒家正统的思想一致。二、关于谢自然“飞升”在川北的影响谢自然“白日飞升”不管是历史事实还是虚妄神话,在当时朝野却引起过很大的震动,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朝廷以此宣扬祖宗德泽,粉饰太平,如德宗《敕果州刺史手书》称颂郡守 “李坚,正亮守官,公诚奉国,典兹郡邑,政洽人心。”其《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曰:“女道士超然高举,抗迹烟霞。斯实圣祖光昭,垂宣至教,表兹灵异,流庆邦家。”

B14文士们以此为题咏诗作文,抒发自己对飞升成仙的感叹,如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云:“何年成道去,绰约化童颜。天上辞仙侣,人间忆旧山。桑田今已变,萝蔓尚堪攀。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逍遥看白石,寂寞闭玄关。应是悲尘累,思将羽驾还。”

B1 5道士们则以此证明“道不负人”,如《悟真篇注疏》说骸靶蛔匀灰宰鹊乐延觯? 真师于蓬莱,竭其家产以备舟楫,不顾洪涛巨浪之危,直往而不少惮,遂感神人而语之曰:‘ 蓬莱隔弱水三万里,一芥不为之浮,子将安往?赤城山有司马子微在焉,子往师之。谢回舟寻访赤城,果遇子微授其道,修之不数载,白日升天。噫,人之精诚一发于中,感格应之于外,将无往而不遇矣。苟能操心秉志如此,奚虑金丹不得耶?道不负人,人自负道耳。”

B16谢自然飞升对川北地方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唐以来,谢自然“白日飞升”便成为南充区域文化的新主题。首先是唐德宗对谢自然飞升下诏褒美,地方官员又将诏敕刻石立碑,传诸永远。康熙《顺庆府志》载,在谢女上升的金泉山上有三通有关“飞升”的唐代碑:其一为太和五年(831),果州刺史韦肃撰写的《金泉山仙述居》;其二是唐德宗《敕果州刺史手书》,其三为是唐德宗《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三碑俱毁,后两通碑文尚存于地方志中。兹录于下:

《敕果州刺史手书》云:“李坚,正亮守官,公诚奉国,典兹郡邑,政洽人心,所部之中,灵仙表异,元风益振,治道弥彰。斯盖圣祖垂光,教传不朽,归美于朕,良所兢怀,省览上陈,载深喜叹。冬寒,卿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贞元十年。"《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曰:“手诏宣示中外。敕果州僧道耆老将士人等:卿等咸蕴正纯,并资忠义,禀温良之性,钦道德之风,志尚纯和,俗登清净。女道士超然高举,抗迹烟霞。斯实圣祖光昭,垂宣至教,表兹灵异,流庆邦家。钦仰之怀,无忘鉴寐。卿等义均乡党,喜慰当深,特为宣慰,想悉朕怀。卿等各平安好,州县官吏并存问之,遣书指不多及。"

B17其次,南充文人以及到南充上任的官员、来川北游览的文人题词咏诗多以谢女飞升为主题。据王积厚、刘景玉编著的《历代名人咏南充》统计,历代有关谢自然飞升的诗多达三十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范传正的《谢真人还旧山》云:“麾盖从仙府,笙歌入旧山。水流丹灶阙,云起草堂关。白鹿行为卫,青鸾舞自闲。种松鳞未立,移石藓仍斑。望路烟霞外,回与岩岫间。岂惟辽海鹤,空叹令威还。"刘商《谢自然却还旧居》云:“仙侣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随。不知辞罢虚皇日,更向人间住几时?"黄辉《栖乐山》道:“一上飞仙石,飘飘千古情。仙人不可见,秋月绕林生。高池淡无影,独酌依空明。却望来时路,微茫烟际城。”

B18有的诗歌还被刻石 馕抟稍鎏砹四铣涞奈幕自獭*? 其三,南充、广安一带不少地名和观名因谢自然飞升而来,因谢自然飞升而显。如:今南充之西山,即古之栖乐山。嘉庆《南充县志》载:“在治西五里,上有栖乐池,与嘉陵江相通,谢自然飞升日,仙乐响峰顶,因名。”今南充之玉屏山,即古之果山、金泉山。嘉庆《南充县志》载:“在治西二里,唐贞元十年,仙女谢自然于此白日飞升,尚有石像。”金泉山左有朝阳洞,两洞相通,户东向,因名,额刻“隐仙洞”三字

B19。山上有寺曰金泉,为谢自然飞升,有步虚台遗迹,正殿祀真武,侧殿祀谢仙石像。大方山,据嘉庆《南充县志》,在治西三十里,又有小方山并峙,千峰万岭,周回缭绕,若洞天然。又有神女泉。另据民国《南充县志》,山崖壁上有“谢仙石室”,一称方山洞,凿石而成,高五尺,纵横八尺,为谢自然所常居处
B20。今南充之白塔山,即古之鹤鸣山。嘉庆《南充县志》载:“在治东五里,相传谢自然升仙之日,有鹤飞鸣于上。”故名。谢寰山,谢真人父谢寰所居,因名谢寰山,山有院,名灵泉。据《四川通志》载,灵泉院即金泉院,谢真人升仙处。兴圣院,在南充城南二里,创自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相传为谢自然炼丹之所,明朝进士杨文岳读书于此

B21。广安的鹤栖山“以谢自然得名。碑目云:鹤盝山在冀都镇,有古碑,字漫灭,尚仿佛可认。其略云:唐贞元十年,岁在甲戌,果州女子谢自然白日升仙,刺史李坚以状闻,又为之传,于时先有双鹤盝宿此山,然后飞迎自然,驾之而去。自是俗呼为‘鹤盝山’。”

B22总之,谢自然白日飞升在今天看来虽属荒诞不经之事,但在由唐而清的千多年里影响甚巨。巴蜀道教昌盛川西,而在川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十分缓慢,但自从谢自然于果州“白日飞升 "后,道教在川北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地方文化发展的推助作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