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K10252017-12-03 18:29:28

中国有自我造神和尊神的天然土壤

 

童大焕—2017年11月12日

 

中国有自我造神和尊神的天然土壤,因为老百姓缺乏辨别力。

就像中国功夫,一上来一阵花拳绣腿把人晃晕,然后你就觉得他天下无敌、盖世无双了。

现在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上充斥的各种文字,缺乏逻辑、

用花拳绣腿把人晃晕然后让人觉得他很神的也俯拾皆是。

 

为什么老百姓缺乏辨别力?因为从小学到大学到博士后,都没有接受过正常的思维训练。

 

陈志武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美国从幼儿园就开始人文、通识教育,美国思辨能力的训练也始于幼儿园。如果按照我女儿她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学到的科学方法标准去判断,国内经济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类学报上发表的许多论文,都没法及格,因为许多论文只停留在假设的层面上,然后就把没有经过数据实证的假设当成真理性结论。这些都跟我们没有从幼儿园、从小学开始强化科学方法的教育训练有关,跟没有把科学方法应用到关于生活现象的假设中去的习惯有关。”

 

对于陈志武先生的判断,我深有同感。

比如说有一篇论文,《福建大棋局——厦门空间战略的区域视角》,这篇论文的主旨是:

“厦门的空间调整”,是“以翔安为核心的区域秩序。翔安的更大价值,还在于金门。

福建的地位在对台。对台的抓手是金门。”原因?

 

我原文摘录如下:

“金门,是台湾‘蓝色’最深的地区,是‘统派’的根据地,是统一理念渗透岛内的桥头堡。

这在‘独’意渐浓的台湾,乃是一个罕见的异数。这恰是金门的战略价值所在。

“台湾人口2300万。大选决胜只在数十万票,甚至数万票之间。金门10万8千人左右,实际居住人口不到5万人。对台湾政治生态的影响微不足道。面积更小的厦门(130平方公里),2010年本岛人口已达180万。

“台湾如船,金门如锚【大焕注:论据何来?】。金门只有足够重,才能使台湾不至被不测之风暴卷走。故此,金门重,则福建重,则海西重。福建的战略利益,就是全力增进金门在台湾政治经济版图中的份额。

“金门只要有100万人(包括籍在金门,住在厦门的人口),就可占到台湾人口二十分之一。人口多,可以通过选票,影响岛内政治;金融强,可以通过货币,操控岛内经济。如果达到200万人(含厦门在金门投票者),就足以影响岛内政治平衡。

“在海西的战略棋局中,金门应当成为台湾的迪拜、香港。翔安的作用,就是作为金门的‘影子替身’,引领甚至‘逼迫’金门成为台湾的顶级城市。

“第一步,争取翔安、金门共用机场。第二步,仿效机场模式,创造条件,让两岸的贸易金融和其它产业向金门集聚(比如可以给金门比香港、上海、澳门更大的金融特权和市场优先,鼓励两岸贸易集中在金门-厦门交易)。同时,让金门的医疗、教育、治安,甚至城市风貌、建筑品味等等,各种公共产品远远超过台湾本岛;要吸引台湾精英在金门就业、发展;要使台湾的金钱在金门汇聚、增值;要让金门成为台湾的高技术创业的‘天堂’;要让金门的文化成为台湾最新潮文化的策源地……最终,引导岛内的资本和人员向金门大量汇集。”

在中国大陆相当长时期以来的文化习惯里,类似这种主旨高蹈、抱负远大的文字,常常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但是在稍有科学思维方法的人眼里,这些文字就只是一堆假大空的垃圾,理想很好,根基全无。为什么?

首先,金门县只有微不足道的大嶝岛、小嶝岛及附近岛屿归福建管辖,金门本岛现在仍归台湾省辖。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厦门乃至福建如何能够“染指”金门岛的规划与建设?

其次,金门岛从现有5万人,发展到作者目标中的100万、200万,根基何在?路径何在?“翔安、金门共用机场”,难道不是增加成本而是降低成本?“让两岸的贸易金融和其它产业向金门集聚”,航空时代,为什么不是直接在人口众多的台湾本岛集聚,而是反过来要到人口只有5万、距离台湾本岛200多公里海域的金门岛集聚?难道经济贸易首先不是服从降低成本的要求,而是首先服从作者“统一台湾”的要求?

第三,假使上述两大问题都不是问题,金门岛民成功地从5万人增长到100、200万人,金门岛岛民有“统”的文化基因,就能保证其子孙后代、其吸引过来的人口也都有“统”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可不是生命的遗传密码,而是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即使文化基因是身体的遗传密码,金门岛民的繁殖力也不可能那么强,强到有力地改变在台湾人口占比的程度啊。

目标非常高大上,但是实现的路径,逻辑链全是断裂的。

这篇一万多字的论文,发表于《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五期,算是很标准的学术论文。作者也很有来头,赵燕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教授,Cardiff 大学博士,2004年~2014,任厦门规划局局长,长达十多年,2015年8月29日才免去厦门市规划委员会主任职务,同年9月29日,受聘为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双聘教授”。

FollowNature2017-12-04 12:52:45
别太认真, 就是混篇文章, 当小说看。 根本不是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