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国货2020-01-30 03:38:33

【古墓防盗,真的有重重机关吗?】

古人虽然不可能像《鬼吹灯》《盗墓笔记》那样,把陵寝建设成为人类技术与妖术的殿堂,但他们也还是为抵御盗墓贼想尽了办法,并非完全寄希望于在石棺上写个「开者即死」的嘴炮防御。

不过,古人毕竟技术有限,即使今天看来较合情理的机关手法,在历史上都根本无法实现。

如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万箭齐发的自动弓弩,在《史记》《后汉书》等史料中都有记述。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要制造出此类仅仅依靠间接接触,甚至声控的组合机械设备,就很不现实。真实的考古发掘中,也从未遇到过此类机关。

相比之下,古墓中真实存在的攻击机关往往非常朴素,比如像电影《小鬼当家》中的鬼马儿童一样,在墓道中撒「钉子」。

相对厉害的,也就是民国时期的报纸记录的,有盗墓贼掉入墓室中的陷阱后,「尸身被锥尖穿烂」。

不过,传说中的中华古墓防盗神技「伏火」,就并非毫无根据了。

根据描述,装备了「伏火」的棺木一旦打开,火焰便会「从隙内喷出」,杀伤敌人。

在真实的考古发掘中,确实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出火的大致过程是,当某医院工程进行到露出木椁顶上的白膏泥层的时候,施工人员用铁钎向下穿了几个孔,孔里就喷出一股凉气,一接触火种即燃烧,火焰的颜色类似酒精灯,明火无烟。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不过,将其视为是有意设置的防盗墓手段,完全是后人的过度解读。

和民间说的「鬼火」一样,「伏火」只是墓内的尸体和其他有机物在腐烂的过程中产生的燃点较低的磷化氢和易燃的甲烷,在与外部坏境接触、或遇到明火的情况下被点燃。由于甲烷质量较轻,在空气中的扩散极快,密闭的棺椁一旦被打开,遇火就可能出现「火从隙内喷出」的非凡景象。

此外,墓内灌注大量水银、挥发毒气来抵御盗墓的方法,也只有秦始皇陵这种 bug 级别的墓葬才可能采用。一般情况下,盗墓贼们并不用担心毒气的威胁。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杀伤盗墓贼的方式,还有「储水」和「积沙」。

所谓「储水」,指的是在墓室中灌注大量的水,盗墓贼一旦打开墓室,便会面临如电影《闪灵》般喷涌而出的储水,而被活活淹死。

不过,这种手段对墓室内部的密闭性要求极高,在现实中显然也难以实现。

相比之下,手法近似、只是改水为沙的「积沙」策略,倒是相对可行,而且在考古发掘中也确实有过类似的发现。

1950 年,在河南辉县的一座战国时期的高规格墓葬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疑似「积沙」的遗迹,墓内在椁室两侧和邻近墓道的地方都以大石砌墙,墙内则填满了细沙。

不过,「积沙」并未保住这座大墓。盗墓贼不但进入了这座大墓,而且没有触发积沙即盗走了墓内的大部分随葬品,其墓室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总体来看,中华防盗古法的效果都不出色:由于历代盗墓贼的频繁光顾,我国现存的古代大墓绝大多数都已经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盗掘。

事实上,古墓防盗设备对贼人的杀伤力,可能还比不上盗墓贼自己因为工作能力有限所造成的失误。

考古发掘中,不时发现莫名死在盗洞里的疑似盗墓人,看起来也并非是被防盗机关击毙,而更可能是死于通风不善造成的缺氧,或者是不合格的盗洞坍塌后被困。

原作者:尼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