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0-11-30 17:20:08

                                                                    简说对联规则

                                                                   一、什么是对联

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贴春联,还会在门楣上贴横批。中国人建房都要坐北朝南,特别在农村,容易做出这样的选择。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对联竖写,张贴或悬挂张贴时,面向南方左手在东为主位是上首挂上联,右手在西为客位是下首挂下联。而面向对联观赏时刚好相反,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横批从右向左读。现在不少人对传统文化内容不甚了了,就以对联为例,人们都知道是两句字数相同的话,不少人也知道两句话中的词语的意思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对仗。不过仅仅符合这两条要求的两句话,还不能算是对联。对联还有其它一些规则,符合了所有规则才能算是一副对联。

讲述对联规则之前先说说对联这一中国特有文学形式的历史。对联是从律诗的联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是即景即事以简短对偶句写出所感所思的一种文体。由于需要对偶,所以对联只能存在于现在唯一流传至今的表意语言汉语之中,所有表音语言是无法表达成如此完整对称形式的。采用对偶句是为了以活泼的联想,或从对立统一的角度,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主旨,传情达意是目的,写对偶句是手段。

据说五代时期,后蜀国后主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来潮,要翰林学士辛寅逊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利话挂在自己寝宫门上。辛学士好不容易想了两句,孟昶认为对仗不工,给否定了。孟昶自己动笔写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可查的第一副春联,笔者不相信这个传说,因为律诗中已经必须有联句。孟昶第一个在桃符上书写联句是这个传说的可能真相。

        对联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古代常将对联悬挂、张贴于店堂庙宇的楹柱上,所以对联又称楹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的形式、用途和种类有不少新的变化,“楹联”便成了对联的雅称。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 ,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 。上下联各只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通常标句号;多分句时,分句结束处加逗号,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根据内容、语气的需要,对联也可以标感叹号、问号及其他标点符号。

 

                                                                    二、对联的类型

        对联有各种分类。按字数,分为短联和长联,上下联各30字及以上为长联。按用途和内容(联类),分为春联、贺联(婚庆、贺寿、乔迁、开业等场合)、挽联、宅第联、胜迹庙堂联等等。用于张贴的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通常加一个4个字的横批(从右自左书写)横批上的字一般不能用对联上已经用过的字,其他种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自撰成联” ,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 ,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 。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联的要求有四点: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统称为对联格律或对联规则,这和近体诗的对仗要求差不多。“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基本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

        “字数相等”要素主要有三种含义。第一,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第二,多分句的对联,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第三,上下联以及各分句(如果有的话)中相对应词组的字数也要相等。

        “内容相关”是指对联上下联内容应该有所关联,应该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对联从内容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对应方式达到整体统一。第一种是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即上下联内容存在正向关联,这叫“正对” 。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第二种是通过一正一反(常使用反义词)的描写或说理表达同一个主题,即上下联内容存在反向关联,这叫“反对” 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身居陋室无欲则刚” 。第三种是把所要表达的主题分成上下联来说,两句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即上下联内容存在连续性关联,这叫“流水对” 。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根据正对、反对和流水对的特点,大致可以这样来分析出句:如果出句已经具有完整的意义,对句就考虑从另一个侧面去写;如果出句含有表达正面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对句就使用反义词从反面去写(反之亦然);如果出句只说了一半,对句就需要顺着出句的思路写完另一半。还有一种特殊的无情对,别具情趣。无情对要求上下联尽可能字字相对,而且不仅词性相对,最好词性细分成的小类也相对,但是上下联的内容却毫不相干,刚好要求完全违背上面讲的内容相关。作无情对时,需要注意的是其上下联的意思必须毫不相干,如果在某方面有点联系,就不成为无情对,也就不成为对联。无情对并不好做,也比较罕见。

 

                                                                三、“合掌”问题

        对联由被叫作上下联的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除无情对以外,上下联内容应该有所关联,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下联要内容相关,但不能相同,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的毛病叫做合掌,好象合在一起的左右手掌。一副对联,除上下联各有30字及以上的长联外,一般字数都不多。好的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如果对联出现意思重复,就更加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撰写对联要避免合掌的原因。

无情对自然不存在合掌问题,“反对”和“流水对”也不会出现合掌,而在撰写“正对”的对联时,不小心就容易犯合掌的毛病。而通常见到的对联大多数是“正对”,这是创作对联时需要注意的。其实,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的合掌联也是不容易做的。笔者曾经撰写过一副,作为典型的例子:“洞庭波涌丛林侧,云梦浪翻兰若旁。”“兰若”是梵语音译,本意是佛门子弟修行的寂静处,后来常被用作指佛教的寺庙。禅法传入之初,禅宗僧侣大多栖住在律宗的寺院,时日一久,龃龉丛生,所以禅宗六祖慧能的徒孙马祖道一就在荒山另建“丛林”,作为安顿禅僧之所。因此后世也把佛教寺院叫做“丛林”(严格地说“丛林”是禅宗的寺院)。“云梦泽”是秦代以前洞庭湖的称呼;浪翻、波涌说的是同一件事;侧、旁在这里的含义也相同,都是旁边。这种上下联意思完全相同情况并不多见,但“正对”中上下联部分词语意思相同,在构思对联,追求上下联词义应该相当的时候十分容易出现。例如一副流传极广的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中的“通四海”和“达三江”就有人认为存在合掌之嫌。

 

                                                             四、关于“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古代有“虚对虚,实对实”的说法,现代汉语虚实划分的内容要丰富一些,实词是意义比较具体的词,有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虚词是虽然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词性相当是要求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不仅虚实相同,属于哪一类实词或虚词也要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名词的数量最多,为了对仗工整,就再往下细分小类,即把名词再分为天文地理,人物器具等等,。工对要求小类也相对,只是名词对名词,就是宽对,连这一点也做不到就叫做失对。

        从“词性相当”引申出要求上下联词组和句式结构对应。句式结构对应比较简单,比如七字句上联是二二一二的结构,下联必须与之相同,不能是二二二一,如此等等,违反这一规则的毛病叫做失步。词组也有词性,除了词性相同之外,它们的结构也必须相同。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偏正、动宾和述补,举例于下:主谓: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春风得意、鸟兽飞腾;并列:声音、朋友、甘苦、好歹、山青水秀、红男绿女;偏正:春风、微笑、桃红、炎黄子孙、艰苦创业;动宾:司令、革命、联系实际;述补:提高、好得很、交代清楚。因为结构不同,“春风”可以对“冬雪”,但不能对“司令” ,尽管它们都是名词性的词组。

        一般情况上下联自身或相互间不允许有重复的字出现,有时因为技巧或内容的需要,也可以重复用字,“词性相当”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重复用字的规则。重复用字用词的联作简称为“复字联”,连续重复又称为“叠字联” 如果上联重复使用某个字,则下联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这叫做“同位重复”。

如上联是“春回大地春光好”,下联的第一个字和第五个字必须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重复用字特别是连续重复能强化对联所要表达的情绪,看下面一幅十分有名的对联:“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就可以体会这层意思。上联在某一位置用了某个字,下联同一位置再用这个字,叫做“同位重复”,这是不允许的,除非这个字是虚字或虚词(最常见是“之”字)。其实一般情况,下联其它位置也是不能用这个字,例外的是如果上联在某两位置用两个不同的字,允许下联相应这两位置交换用这两个字,叫做“异位互重” 又称“换位格”。孙中山去世时,林森的挽联:“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就是用异位互重的技巧。

 

                                                                        五、平仄要求

平仄的概念,如果用普通话,平声字指声调为阴平、阳平的字;仄声字指声调为上声、去声的字;如果用写旧体诗词的平水韵,仄声字指声调为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同一副对联中的每个字要麽都按普通话,要麽都按平水韵,不可有些字按普通话而另一些字按平水韵读。“平仄相谐”就是声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

对联上下联的字数一般都是奇数,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得最基本的规则,其次要求上下联单边的声调和谐,对于没有分句的联句的基本规则是除联脚外,奇数位的字可平可仄,偶数位的字平仄应交替,或可稍微放宽到相邻词组结尾字平仄交替,做不到这一点的毛病叫做失步。多分句联的上下联只要求每个分句内的平仄交替,而不用考虑分句之间的平仄交替。第三,上下联的声调相互协调,即上联中对平仄有要求的那些字,下联相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必须相反,上下联平仄相反也是“对”的概念,即反向对应,做不到这一点的毛病叫做失调。第四,尽量避免三仄尾,即上联最后三个字避免都是仄声字,尤其不能是同一声调的仄声字。第五,绝对不允许三平脚,即下联最后三个字绝对不可以都是平声字。这是因为对联是由律诗的对仗的联句发展而来的,所以除了没有“粘”以外,其它平仄要求都和律诗一样,通常也不允许犯孤平,只是孤平一般不采用两个仄声字中间夹一个平声字的定义。

        近年国内楹联颇为流行一种叫“马蹄韵”的对联用字的平仄分布要求,提出者(好像是中山大学中文系一位教授)十分得意,仿佛是自己的一大发明。姑且不说早在清代中叶就已经出现这种马蹄韵。马蹄韵规则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单句的对联句中的字“平平仄仄两两交替” ,多分句的对联还要求各分句的句脚也要“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因形状如骏马奋蹄时的节奏而得名。写对联和写诗一样,以意思和意境为重,这种额外的平仄要求并没有多大意义。

                                                           

龙剑2020-11-30 17:22:34
给 passyi2网友
通州河2020-11-30 17:32:10
龙老先生有学问,文革前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底子很深
聂耳2020-11-30 18:17:09
想起以前理發店門口的對聯 "进来蓬头垢面,出去容光焕发"
聂耳2020-11-30 18:19:48
横批 ”从头做起“
聂耳2020-11-30 18:30:43
以前說書的書場台口 有對聯:“胸中成竹評說古往今來” “舌底蓮花彈唱悲歡離合”
信笔由墨2020-11-30 19:42:54
对联源于律诗的颔联,颈联,长联则应是由词化来的。
Katrina20052020-12-01 00:46:11
古文中的帡文都是联体,如王勃de《滕王阁序》
龙剑2020-12-01 03:12:58
马字旁一个并字读什么?
Katrina20052020-12-01 03:58:32
连环马?
Katrina20052020-12-01 04:02:30
错了,应是班马...
信笔由墨2020-12-01 05:24:43
骈读偏音,四六對偶体。韵脚不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