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得很细。我的同学去市政公司修马路,拿的是最高的“壮工”粮食定量,每个月45斤。我们这个普通的工厂好像是42斤,如果顿顿在工厂吃是不够的,因为大家都是早上三两(一碗粥一个馒头或糖三角),中午晚上各六两(仨大馒头),吃得少的被认为偷懒没出力。
后来调到总厂“以工代干”去做文书类的工作,一下子定量就减到35斤,当时很失落,有减工资的感觉。
当时的控制计算就是这么严格,以工代干只是临时性的,也要减少粮食供应。
顺便说个笑话,哈佛张光直教授第一次回国参加考古工作的时候还有粮票,他和家人一起去小吃店吃早餐,一共消费六两。他给了一斤粮票只找给他四两,他急了,说你应该找我十两,一下子“暴露”了身份。
按张教授(幼年在北京生活)的回忆,老北京流行的不是煎饼油条而是大饼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