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daan2021-01-19 13:56:31

算得很细。我的同学去市政公司修马路,拿的是最高的“壮工”粮食定量,每个月45斤。我们这个普通的工厂好像是42斤,如果顿顿在工厂吃是不够的,因为大家都是早上三两(一碗粥一个馒头或糖三角),中午晚上各六两(仨大馒头),吃得少的被认为偷懒没出力。

后来调到总厂“以工代干”去做文书类的工作,一下子定量就减到35斤,当时很失落,有减工资的感觉。

当时的控制计算就是这么严格,以工代干只是临时性的,也要减少粮食供应。

顺便说个笑话,哈佛张光直教授第一次回国参加考古工作的时候还有粮票,他和家人一起去小吃店吃早餐,一共消费六两。他给了一斤粮票只找给他四两,他急了,说你应该找我十两,一下子“暴露”了身份。

按张教授(幼年在北京生活)的回忆,老北京流行的不是煎饼油条而是大饼油条。

铁甲连环马2021-01-19 15:17:00
那时候,哪儿有煎饼啊?(北京)。我妈妈回忆,1960年,她丢了20斤粮票(家里人好像自己管理自己的粮票),家里另外几口人装听不见
XYZ945382021-01-19 15:50:30
你家人真逗,那时就实行包干制,改革先锋。
方家胡同2021-01-19 16:02:48
这个还真是闻所未闻,一家人分几个锅做饭?菜怎么做?
铁甲连环马2021-01-19 18:39:43
粮票贵于亲情了,家丑不慎外扬了。食物平均分配,跟包干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铁甲连环马2021-01-19 18:40:34
一个锅做出来的,吃的时候拿秤分。应该指的是几乎天天吃的嘶糕。
puyh2021-01-19 19:10:09
呵呵,你家都自顾自啊。
铁甲连环马2021-01-19 19:23:47
我查了一下,粮票上印有哪年和月份的。但我记不清是不是过了这个月就不能使用了。你看这个1968年5月份的。
铁甲连环马2021-01-19 19:51:13
属于Shame。
leileileilei2021-01-19 20:11:42
你不说都想不起来,丝糕, 加糖精了吗?:)
华府采菊人2021-01-19 20:34:14
看看老鬼的书, 他老爸是北师大的党委书记, 老妈是杨沫, 一家人吃饭就是那样的斤斤计较的, 没有办法
铁甲连环马2021-01-19 20:58:15
我们家做的很少加。下午放学后,我和弟弟常常手里拿着2-3块丝糕,边吃边出去野跑。现在想来,也是乐趣。野孩子的乐趣,现在没人能享受
shakuras20002021-01-19 21:14:09
我们家里有个坛子,底下藏着近百斤的全国粮票。我妈说是没粮食吃的时候逃难用的。btw,我家在上海,汗
大江川2021-01-19 22:15:12
草,这是等着发国难财。
京工人2021-01-20 02:13:11
那时买一根油条半两粮票加3分钱,一个大饼1两粮票加3分钱,早餐吃一副大饼油条是挺奢侈的享受
一地鸡鸡毛2021-01-20 21:44:38
笑死!少找了6两票。
shakuras20002021-01-21 05:24:24
用半两的都是上海的吧。而且上海都是用钱了粮票换竹牌子,然后用牌子换大饼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