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苏联空军 穿军服还要摘掉军衔、军徽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军部队,是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航空兵作战的基地是机场,因战时美军战机控制了北朝鲜上空并摧毁了所有地面机场,中苏空军入朝作战都依托国内机场,作战半径有限的米格战机难以前出平壤以南。
中国空军首批进入安东浪头机场参加朝鲜作战的10名飞行员,其中包括赵志才、吴奇、魏梦云烈士
从1951年春天起,中苏空军曾计划向朝鲜前推机场,并派出工程力量在高炮、航空兵部队掩护下进行了顽强抢修,先父就参加了这项任务。因美机轰炸猛烈,这一计划留下遗憾,中方却由此积累了战时抢修机场的重要经验,先父当年付出的努力和留下的回忆也可以为后人提供一些借鉴资料。
自从20世纪初飞机问世并出现空袭后,人们就形容一个国家若无空军就等于“房子没有盖”。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空军就被当作国防建设的重点,1949年11月即成立空军司令部。当时调来大批干部,其中只有极少数在苏联和新疆航空队、东北老航校学习过飞行业务,懂建筑专业的人也少。我父亲徐慎曾于抗战前在北平就学土木工程系,后来在战争年代中因专业无用武之地,做过参谋、宣教和情报等工作。1950年夏东北军区空军紧急组建,领导根据他的老本行调其担任修建委员会副主任。此时朝鲜战局恶化,美机还把炸弹扔到鸭绿江中国一侧,苏军也派航空兵进入东北,解放军空军紧急组建几个航空兵师,机场修建成为当务之急。
全国解放时,共接收了590余座机场,近一半在东北,大都是土跑道的简易机场。东北的机场基本为日本关东军遗留,多是按螺旋桨飞机所需的几百米跑道修建,而苏制米格-15战斗机需要1 500米左右跑道,而且要用混凝土铺面。先父就任后,马上参与扩建鸭绿江到沈阳一线的多座机场,至1950年底保障了苏联第64航空军和我军刚组建的第一个航空兵师——空4师进驻。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解密的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机场参加朝鲜空战的照片,这些飞行员都着解放军军装
由于斯大林不愿公开本国参战,苏军入华空军换穿解放军军装,外界有疑问时则称他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俄罗斯族”,中方多年也不公开此事。先父因负责机场保障常同苏军打交道,按保密规定却不能与之合影,也不可对其拍照。有些苏联官兵人高马大,穿我军大号军装都不合身,就继续穿本国军装,而把军衔、军徽和各种标识摘下。美国其实早知道苏军参战,为避免引发两国战争也不说此事。直至1988年以后,苏联在“公开化”的大潮中才将空军参加朝鲜空战一事解密。
朝鲜空战突出地体现了现代局部战争范围有限的特点。美国因担心战争扩大,一般不让战机飞入鸭绿江中国一侧(也有少量袭扰),中苏空军能在自身机场相对安全的条件下起飞到朝鲜作战。入朝空战的飞机,主要是苏联在1948年服役的米格-15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标准航程为1 200千米,若算上空中爬升、盘旋和格斗的耗费,实际作战半径仅有300~350千米,加上雷达站引导的距离又短,从东北起飞到达平壤空战都难。斯大林还担心扩大冲突,起初要求苏机不越过鸭绿江,后来只进至南面100多千米的清川江,再向南的几百千米运输线和前线就没有空中掩护。
紧急抢建机场时用钢板铺设跑道
此时美军战斗机的格斗性能与苏军相差不多,数量却占优势,而且出于海外长距离作战的设计思想,注重长航程、多载弹,许多还有机载雷达。F-84和F-86这类主力战斗机航程都在1 800千米以上,作战半径有500千米左右。它们从冲绳或釜山附近的基地起飞,先飞到汉城附近的金浦、水原机场加油,作战范围就可覆盖整个北朝鲜。在海岸外不远处的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美机,更可以长时间在北朝鲜境内留空。这种飞机性能、机场设置的状态,决定了中苏空军只能有限地掩护后方运输,不能到达前方支援地面部队作战。
美军P-51“野马”战斗机,在朝鲜战争初期是对地攻击主力,这张画作上的“野马”的机翼下挂有火箭发射筒
苏军入华后,帮助中国空军进行了紧急培训。二战时苏联头号王牌阔日杜布(战绩为62架德机、2架美机)经常在机场向我军飞行员讲授空战要领,先父也从苏联顾问那里学到军用机场修筑和使用的许多知识。这个“师傅”的帮助虽显得很热情,毕竟是出于本国利益,让他们的飞机前出到朝鲜清川江以南就坚决不同意。苏军飞机还被规定不许靠近海边,据说是怕飞行员跳伞落到海上被美军俘虏留下活证据,这就导致空战时缩手缩脚。从志愿军入朝起,彭德怀一再向中央军委提出要向苏方交涉空中支援,答复长期游移不定,这其实是斯大林顾虑重重和犹豫不定的表现。
(作者为退休返聘的国防大学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徐焰少将)
▲ 上图为 俄罗斯解密的这张照片中,身穿中国军装的苏军头号王牌、第324歼击航空师师长阔日杜布(右二)在讲授空战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