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OZ2021-03-19 11:40:13

看不到的内部书

 

--作者:不详

 

三十多年来,我们把西方文化当作禁忌对待。抛弃来自西方一切事物。结果。我们对西方的了解一直是空白。弥尔顿、萧伯纳、卢梭、巴尔扎克、薄伽丘和歌德的作品。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戏剧。全被当作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不准出版。不准上演。” 

 

一位前中央编译局局长如是说。

 

不仅仅是西方,苏联、东欧的很多优秀的东西,大部分中国人也了解不到。于是,70年代末期,小道消息横行中国,江湖传闻动摇天下,因为信息不流通,有书看不到。

 

没错,不是没有书,而是叫做内部书。它留下了一道窗口,人们对窗口越是好奇,越是探究,这窗口就越张越大。

 

内部书是为了反资反修,又不让一般百姓受污染

 

什么是内部发行图书

 

内部发行图书是指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但不宜公开发行和传播,仅供部分特定读者阅读的出版物。

 

这是新闻出版总署对内部图书给出的定义。

 

内部书,是什么时候开始在新中国出现的?许多研究者首先就把目光投向了60年代开始出版的那些,如黄皮书系列,灰皮书系列等等。但据《1949—1986全国内部发行图书总目》,50年代已经有这种书,甚至早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而第一部有影响力的内部书,应该是《金瓶梅》。

 

毛泽东:《金瓶梅》可供参考

各省委书记可以看

 

《金瓶梅》因其大量的性描写,历朝历代都被禁止,建国后,也只有极少数从事研究的学者才允许阅读,传播范围极小。但在1957年,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说:《金瓶梅》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省委书记可以看看。

 

在毛泽东的鼓动下,《金瓶梅》获得了内部范围的发行和传播。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牌文学古籍刊行社的名义,按193310北京古佚小说刊印会集资影印的《新刻金瓶梅词话》重新影印了2000部,发行对象是各省省委书记、副书记以及同一级别的各部正副部长以及专门研究人员,所有购书者均登记在册,并且编了号码

 

黄皮书、灰皮书、黑皮书等

学习批判反面教材

以应对国外各种挑战

 

内部书的广泛出现,是从60年代初中国国际形势变得恶劣后开始的。当时,英美等地出现愤怒的一代,而苏联、东欧随着苏共二十大反个人崇拜,开始出现解冻文学,这一系列的思潮现象让出版界、文艺界的人士觉得有必要将这些情况介绍进来,了解后才能加以应对。

 

中宣部也要求文化出版界配合反资反修斗争。但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讲,与当时中国的情况是格格不入的,公开发行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因此便有了一系列称为皮书的不公开发行的译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系列。

 

一种是黄皮书,主要是文艺类书籍。包括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凯鲁亚克《在路上》爱伦堡《解冻》索尔仁尼琴《伊凡 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等。

 

一种是灰皮书,主要是政治类著作。即老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分子的著作,也包括一些英美作家研究共产主义的著作,如考茨基的《社会民主主义对抗共产主义》《陷于绝境的布尔什维主义》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鲍威尔的《布尔什维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托洛茨基的《俄国局势真相》《被背叛的革命》《斯大林评传》等等,这种书受到了毛泽东的特别重视。

 

还有一种是较后出的黑皮书,是中国的问题人物所著--现代稀见史料书系,如张国焘的《我的回忆》王凡西的《双山回忆录》王明的《中共五十年》等等。

 

这些皮书的统一特征是:封面或封底印有内部发行字样,有的书中还夹着小字条:本书为内部资料,请注意保存,不要外传。。每种类型的书都用同一个颜色,用主管宣传的康生的话来说,这些坏书用一种颜色纸做封面,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坏书了。” 每种只印几百册。读者很有针对性:司局级以上干部和相关专业人士。

 

典型例子:周恩来指示

翻译三岛由纪夫作品

以加强警惕

 

1960年-1970年间,日本文艺界和社会上出现了复活军国主义、怀念军事历史的热潮。拍了大型的宣扬胜利和悲剧的影片《山本五十六》和突袭珍珠港的《虎!虎!虎!》。接着,作家三岛由纪夫在自卫队的集会上号召为日本帝国主义效忠,并当众剖腹自杀。

 

周总理得知这件事后,即交待有关负责人通知人文社,尽快将三岛由纪夫主要作品译出,让我国社会人士了解这一动向,加强警惕。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大专院校日本研究专家,先后译出了《忧国》《丰饶的海》(三部),以内部发行方式供应有关读者,这是文革后期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出版说明里是这么写的:日本反动作家三岛由纪夫是个臭名昭著的右翼法西斯分子,写过大量极其反动腐朽的毒草,狂热地鼓吹军国主义思潮,后期尤为露骨。他最后竟以切腹自杀的丑剧,制造臭名远扬的三岛事件,煽动最反动最野蛮的武士道精神,为美日反动派加速复活军国主义效劳。现在内部出版三岛有代表性的反动作品的译本,作为反面材料,供批判用。

 

越不让看

越想要看

 

按级别分配书,级别高就一定对书有批判兴趣吗?

 

出版内部书的初衷,是让干部了解世界最新动态,防修反修,以应对可能的挑战。所以,内部书最初都是只发给干部的。而普通民众开始时基本是看不到的,因为怕他们抵抗力低被污染。

 

内部书的潜在逻辑是,越高级别的干部越不怕污染,某些书限省军级,某些书限地师级,似乎级别越高,保险系数越大。是否能拿到书,成为了一种政治待遇。有资格买到书的人不见得会去浏览,而有心去研究、去看的人,却很难弄得到书。

 

内部书的流传虽然没有强制性的屏障,但内部两字却天然阻止了传播的交流。有些地方甚至到现在在出版工作文献的说明上还写着仅供系统内的党员干部使用。文革时期,曾经连民主党派都没法看到这些内部书

 

周恩来指示

增加内部书印刷数量

部分可以转为公开发行

 

1973年,周恩来接见访日代表团全体代表,问荣毅仁、毛芸生:你们看过《阿登纳回忆录》吗?他们回答:看不到。有些内部书是孩子们从同学家里借来看的。周恩来表示歉意说:你们将了我们的军,我们党内看到的书你们看不到,发行面太窄了。内部书你们都可以看。周恩来还告诉出版口,赶快把《阿登纳回忆录》《戴高乐回忆录》印出来。

 

出版口乘此机会,除有计划地主动组织出版一批世界名人回忆录和传记外,同时改进了内部书发行办法。周恩来批示:同意内部发行分两类,一类可公开发行,一类内部发行加份数,购买范围应扩大。

 

虽然内部书的发行有所扩大,但对于不满足极其单调的公开出版物的广大年轻知识分子们来说,仍然感到十分饥渴。

 

在六十年代前期,被防修反修思想严密监视起来的学生们,除去大院子弟,想看到内部书还十分困难。然而到文革天下大乱之后,黄皮书、灰皮书和手抄本的传播便立刻迅速起来。有追求的青年们如饥似渴地追逐这些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坏书

 

学者李零曾经如此描述他的阅读经历:当你在学毛选时,他们在读马列;当你看到马列时,他们在看黑格尔;当你看黑格尔时,他们在看《新阶级》;当你看《新阶级》时,他们在鼓吹存在主义……十年之后,当存在主义成为流行的社会思潮之时,他们如果不是成为绿党,便是号称皈依宗教,成为不问政治的人道主义者了。

 

内部书大大拓展了青年们的眼界。设计内部发行的人,恐怕没有想到,恰恰是内部发行”“仅供批判等字眼,成为了吸引读者的招牌。

 

吊诡的反效果

内部书·五事件的思想渊源

 

有论者认为197645日发生的悼念周恩来的事件是有思想渊源的,可以追溯到红卫兵和知识青年的地下读书活动。所谓的地下读书活动读的就是这些皮书。那一代人的阅读史惊人地相似,文革初期破四旧后,除了毛泽东著作和钦定的书籍之外,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技、文艺类书籍都被禁绝了。

 

当红卫兵的热情冷却下来之后,精神空虚了,想看书了,于是就看那些为了反修防修斗争需要而出版的内部读物,所谓的灰皮书、黄皮书。他们读书的同时还搞了阅读小组,结果发现自己反而被这些书启蒙了。换句话说,后来反权威反得最厉害的竟然就是当初读这些书的人,这是一个多大的吊诡?

 

《八一牌万能拖拉机的使用和修理》

为何不能公开发行?

 

荒诞的《内部书》目录

 

改革开放以来,如其他左的政策一样。内部书也逐渐开始式微,1986年,中华书局对建国以来的内部书做了一次盘点,此后仍然还标注内部发行的书刊则直接归入了当年的《全国总书目》。内部书逐渐变得相对容易获得。

 

盘点的结果是发行了一部《19491986全国内部发行图书总目》,这部《总目》合计列了18301种图书,可能还有所遗漏。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内部书的规模有多么庞大。

 

仔细考察这个《总目》则会发现,很多作品根本无法理解为何要内部发

飯盛男2021-03-19 16:30:22
金瓶梅词话、57年版北京第1版上海第1印的看到2部在賣(全21冊為1部)
nnndayd2021-03-19 17:34:49
莎士比亚歌德之类应该不是内部发行的
白云蓝天2021-03-19 19:09:29
出版的是洁本,经过大量删节的。
nnndayd2021-03-20 06:59:11
57年线装21册是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