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bus2021-04-14 00:30:27

每一样完美的东西破坏之后,都会连带着很多的伤害。

话说多年以前,我在看一本名为《上帝粒子》(The God Particle)的书,是美国实验物理学者里德曼写的自传。 突然间,看到一段奇文,说的是他们自己做的验证宇称不守恒的实验,我大吃一惊:什么?在那1957年,除了吴健雄女士的著名实验,居然还有别人同时在做实验? 甚至抢先得到了明确无误的结果?在中文书刊上我怎么一点儿都没听说过?亏你还是学物理的!

我那错愕的程度,不亚于第一次听说李杨两位大师偶像,因为宇称这个淘气鬼的作弄,早已互不往来,不可思议呀。后来,再翻看别的历史资料,发现当年测量宇称的实验,不只一家在做,而是至少有三家,这真是:

三国争雄测宇称,几人欢乐,几人憋屈。

这第一家,早已在华人世界家喻户晓,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吴健雄女士,才华横溢,刻苦敬业。李杨论文发表后,吴女士立刻退掉去欧洲的船票,马上投入到实验中,在合作单位国家标准局的协助下,用他们的设备测量,经过几个月奋战,得到初步的成果。

消息传回哥大,在物理系老师例行的周五中餐馆聚会上,李政道教授透露了这个好消息。在座的里德曼当场受到启发: 他手里就有一套几乎是现成的实验设备,稍加改动就可以立马测宇称,立马见分晓。于是,从当天晚上开始,他约上研究生和IBM的奇才甘温,另辟蹊径,三人连续奋战三天三夜,一举成功:在弱力参与的过程中,宇称果然不守恒。

用这么迅疾的速度,测量决断如此干系重大的自然奥秘,真有点像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神勇无比。

此时,持续了几个月的国家标准局的实验,还没有完全结束。据说,里德曼想马上发表论文,被哥大同仁劝止: 吴教授的实验在先,不可造次。最后,两篇论文同时在一起发表,皆大欢喜。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在芝加哥大学那边,居然还有一个哥们,名为特拉歌第(Telegdi),跟研究生一起,也早已开始了实验。而且,实验原理跟里德曼的完全相同。可惜,方法完全不同: 里德曼的是电子版,测量的数据实时可看;特拉歌第的是胶片版,需要人工处理(显影后用显微镜测量),非常耗时。其间特拉歌第的父亲去世,他还回了一趟意大利。

就这样,特拉歌第的实验起大早赶晚集,屈居人后,投稿的论文比人家晚了几天,未能跟哥大的两篇同期发表。从此,特拉歌第跟吴教授和里德曼也结下了怨仇。

里德曼在自己的书里居然一字未提特拉歌第。特拉歌第也最听不得别人提起“吴氏实验”,“一听到这个字眼,我的愤怒就无以复加”。到了晚年,他还心情难平:那实验完全依靠的是标准局,发表论文却打破署名的惯例,一下把自己放在第一。

大学者之间的这些是非恩怨,多么令人惋惜。这都是宇称这个淘气鬼闹腾的呀。

宇称群英谱(网络图片):第二排最左最右对立的两位,就是里德曼和特拉歌第,LOL

衡山老道2021-04-14 03:39:59
科学界也是一个名利场
TJKCB2021-04-14 06:46:30
Thanks for meticulous report: They should be happy as confirmed
tomcat8012021-04-14 16:21:31
人家又截稿日期 哈哈哈 不能都提一提。。。。。。。。。。。。。
SAR2021-04-14 17:32:17
这种同时几家在做应该是常见的现象,共时性
Modbus2021-04-14 18:13:13
我惊诧的倒不是时间的先后,而是中文历史里似乎从来没看到其他两个组的工作… …
白云蓝天2021-04-14 20:05:44
这还不算什么。1960年代天文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宇宙背景微波辐射是两个科学家做其他实验时偶然发现的,从而获得诺贝尔奖
白云蓝天2021-04-14 20:06:07
而提出这个理论的以及正在做这个实验的三位科学家却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白云蓝天2021-04-14 20:19:00
这个实验的结果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出了最有力的证据,并测出了宇宙的温度为3K,即摄氏零下270.15度。
赌城看客2021-04-14 21:54:58
看过这个版本
赌城看客2021-04-14 22:11:13
结果三组实验物理学家都没得上奖。
白云蓝天2021-04-14 22:32:14
说明验证是容易的,而提出理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理论的提出者得奖,至于争第一个验证结果就没有多大意义。
白云蓝天2021-04-14 22:33:55
李政道与杨振宁不仅提出了理论,并提出了验证此项理论的实验方案。
yangliu19852021-04-15 04:19:37
我见过文中提到的奇才甘温先生两次
Modbus2021-04-15 05:01:40
佩服!这是我写这篇短文得到的最愉快的收获。谢谢!